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人都有癌細胞!防止它們被激活,關鍵在於…趕緊看

立即加星標★每天看好文

理論上每個人的體內,確實都有「癌細胞」的存在。

每天進行的新陳代謝中,生長出100多億個新細胞的同時,也會長出1-20個「癌細胞」。

因為在機體每時每刻更新過程中,DNA複製難免「出錯」,導致基因突變,變異的細胞中一部分就會變成前癌細胞。

別激動!人體細胞偶爾出個錯也是正常的,因為人體有上億個細胞,細胞基數這麼大,在分裂和繁殖的過程中,總歸會有出錯的機會。

簡單地說,人人都可能得癌。

為什麼不是人人都患癌?

人人都可能得癌,但癌症的發生是長期的、複雜的過程,不激怒突變的細胞,就有機會從源頭上防住癌!

由於我們體內免疫系統的存在,可以產生強大的抗癌效果,所以,儘管每個人體內都有前癌細胞產生,但發展成惡性腫瘤的人是極少數。這些錯誤細胞是會被修復、糾正,或者被消滅掉。比如:

如果體內的癌細胞,在10的5次方以下,一般可以通過人體的免疫功能壓製住。所以少量的錯誤細胞,是不太可能演變成癌症的。

但是,如果體內癌細胞數量大於10的6次方,人體的免疫功能就可能壓製不住它了。如果是到10的12次方,人就已經病入膏肓了。

癌症最偏愛十個字

而生活中的一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甚至成為助長「癌細胞」氣焰的幫凶!

一份刊登在在美國《Nature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科學報告顯示:調整飲食可降低患癌風險!癌症多半都是吃出來的,當然也能吃回去!

國醫大師健康做了一下總結,發現癌症的發生、治癒都與下面10個字有關,你一定要注意了~

超過25克很危險

瑞典科學家曾對8萬人進行了長達9年的跟蹤調查,發現過多攝入糖、甜飲料、果醬等食物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

吃糖會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使胰島功能受損,成為誘發胰腺癌的潛在因素之一。

而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今年年初發現,典型西方飲食中,大量糖的攝入可增加患乳腺癌以及癌症向肺部轉移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糖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0克以內,最好不超過25克。

65度是癌症溫度

中國人尤其吃飯講究「趁熱」,但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飲品溫度在65℃以上飲品(如咖啡、茶等)可能會引發食管癌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愛喝功夫茶、生滾粥的潮汕人,愛喝大碗燙粥的太行山區居民,常飲滾燙奶茶的新疆哈薩克人,都是食管癌、胃賁門癌的高發人群。

這是因為,過熱的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長期吃過燙的食物,黏膜反覆受到慢性損傷,就可能引發慢性炎症,進而增大癌變的可能性。

快餐吃1次,傷1次

不少人懶得做飯,喜歡吃火腿、香腸等加工食品,還有的人習慣在外就餐,這樣做很容易導致油鹽攝入超標,帶來致癌風險。

把上頓飯菜熱熱、湊合吃掉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態,但剩菜常有致癌物亞硝酸鹽的風險。

建議吃飯要按時、定量,吃新鮮的食物,盡量不吃剩飯剩菜。除此之外,懶得運動也會增加癌症風險。

再好吃不要多吃

美國癌症研究所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聯合發表的報告顯示:食用培根等加工肉製品會提高下腹部癌變(如結直腸癌)的風險。而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製品,將會提高18%的患下腹部癌症的風險。這些加工肉大都採用醃漬的方法制作。

很多老一輩人都喜歡醃製食品,而實際上這類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鹽,會在胃內被轉變為亞硝酸鹽,然後與食物中的胺結合成亞硝酸胺,具有極強的致癌性,會導致胃、腸、胰腺等消化器官癌變的幾率升高。

當然也不用矯枉過正,偶爾吃一次還是沒問題的。

癌症的「親戚」

鹽似乎是最「危險」的調料,吃得太鹹會導致胃黏膜屏障的慢性損傷,日久會增加對致癌物質的易感性,導致胃癌發生。

美國一年死於癌症的人數約57.5萬人,日本約36.5萬人。以每10萬人的癌症死亡率來計算,日本是美國的1.6倍。這其中就與日本人飲食過鹹有關。

吃飯口味重的人,可以多吃一些維生素C的水果,維生素C能幫助阻斷致癌物亞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含強致癌物

夏天大家更愛吃烤串,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吃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等熏烤類食物,容易得食道癌和胃癌。

熏烤類食物在製作中會產生大量的多環芳烴類物質,強致癌物苯並芘就是其中一種,它會造成細胞突變,引發癌症。熏烤類的食物一定要少吃。

好油炸出來的也不行

油炸食品屬於一種高熱量食品,一定要少吃,即便是「好油」炸出來的食物,也對人體有傷害。特別是反覆煎炸的油,其中的致癌物更多。

《自然》雜誌近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肥胖、高脂肪及高熱量飲食是引發多種癌症的危險因素。

高脂飲食可驅動腸道乾細胞數量激增,使之進行無限期地繁殖,並且分化成為其他類型的細胞,易於引發腸道腫瘤。

飲酒需要有限度

美國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人們患胃癌的風險與飲酒量呈正相關:過量喝酒和肝癌密切相關;經常喝啤酒或其他含酒精飲料的人,結腸癌發病率高。

中國癌症基金會建議:男性飲酒每天不超過20~30克酒精,女性不超過10~15克。

發霉的花生最易被忽視

發霉的食物當然沒有人會故意去吃。不過花生、玉米、大米、高粱等食物很容易受潮,進而被黴菌汙染,有時候不易被發現,特別是夏天的冷盤,有一些發霉也是肉眼無法辨別的。

這種情況下的食物,很可能有致癌作用的黴菌毒素,這種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強的物質之一,與肝癌的關係極為密切。

建議大家學會合理儲存食物,防止受潮霉變。

炒菜油煙最易忽視

吸煙致癌已經是世界共識。除了要戒煙外,做菜的油煙也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中國人的菜以煎、炒、炸等高溫烹調方式,但我們不知道,這種做法很容易產生大量油煙,其中夾雜著不少烷烴類物質等致癌物,以及類似於PM2.5的可吸入顆粒物,不但影響皮膚,還會導致肺癌的可能。

大油炒菜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開窗、開排氣扇,盡量使用無油煙的綠色環保飲食方法。

十張最便宜的防癌處方

中國工程院院士、「抗癌領域學術巨擘」、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著名腫瘤學家湯釗猷教授,結合40年抗癌經驗,送您《世界上最便宜的十張抗癌處方》,一定要掌握好!

01

用乾毛巾擦背

日本曾掀起過一股用乾毛巾擦背的熱潮。日本專家研究指出,這可以起到防癌作用,因為摩擦受熱會激活背部皮下肌肉組織裡一種細胞,能起到吞蝕並破壞癌細胞的作用。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不管是搓、擦還是撓背部,都是一種很好的保健方法。或者用乾毛巾兩端,直式、橫式反覆摩擦整個背部10分鐘左右,直到皮膚通紅髮熱為止。

02

就著蔥蒜吃飯

據了解,山東蒼山縣是長江以北胃癌死亡率最低的幾個縣之一,那裡人均每年要吃掉6千克大蒜。這和大蒜素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人體內致癌物亞硝酸鹽的含量有關。

研究表明,多吃大蒜者胃癌風險會降低60%。大蒜只有被碾碎和氧氣充分結合後才會產生蒜素,而且非常不穩定,一旦遇熱很快會失去作用。因此最好將大蒜碾碎生吃,或剁成蒜泥放在涼拌菜中。

03

下午1點最防癌

調查發現,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鋼彈47%。這是因為睡眠中會產生一種褪黑激素,它能減緩女性體內雌激素的產生,從而起到抑製乳腺癌的目的。

湯院士建議,最好晚上10點半前開始洗漱,做好睡前準備工作,11點前入睡,早上6~7點起床。

此外,德國睡眠專家指出,下午1點是人在白天一個明顯的睡眠高峰,這時打個小盹,也能增強體內免疫細胞的活躍性,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

04

一口飯嚼30次

調查證明,吃飯老是囫圇吞棗的人,患胃癌的幾率比較高。而多咀嚼可以減少食物對消化道的負擔,降低患胃腸道癌症風險。

此外,美國喬治亞大學實驗發現,唾液有很強的「滅毒」作用,能讓導致肝癌的罪魁禍首黃曲霉素的毒性,在30秒內大幅度降低。因此,按照1秒鐘咀嚼1次來計算,一口飯最好嚼30次,才具有防癌作用。

05

最少開窗半小時

裝修汙染除了甲醛外,還有一種很強的致癌氣體——氡及其子體。它一般藏在花崗岩、水泥、瓷磚裡,沿著這些地方的裂隙擴散到室內,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時間長了,就會誘發肺癌。

每天開窗半個小時,氡的濃度就可以降低到與室外相同。

另外,天然氣燃燒後也會產生氡,所以廚房燒水時,最好打開窗戶,關閉與居室連接的門。

06

每天走路1小時

美國《讀者文摘》雜誌報導,每天飯後散步30分鐘,或者每周散步4小時,能使患胰腺癌的風險減少一半。哈佛大學針對7萬人的長期研究也發現,每天走路1小時,就可以降低一半患大腸癌的幾率。

此外,運動後出汗可使體內的鉛、鍶等物質隨汗水排出體外,從而可能有助防癌。

07

每天喝6杯水

世界上最權威的醫學雜誌之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表明:每天喝6杯水(每杯240毫升)的男性,患膀胱癌風險將減少一半,女性患結腸癌風險將降低45%。

08

豆漿防「女性癌」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常喝豆漿的女性患乳腺癌風險大大降低。這是因為豆漿中有「大豆異黃酮」。

它對所有和雌激素有關的癌症都有一定預防作用,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和攝護腺癌。

09

曬15分鐘太陽

曬太陽能通過增加人體維生素D的含量起到防癌作用。維D不足會增加患乳腺癌、結腸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及胃癌的風險。

為避免暴曬增加皮膚癌風險,每天只要曬15分鐘太陽就足夠了。

10

每天4杯綠茶

曾有報導,有專家對茶葉的防癌作用進行過17年研究,發現烏龍茶、綠茶、紅茶對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有不錯的預防作用。

其中,包括龍井、碧螺春、毛峰在內的綠茶效果最顯著,其防癌有關的成分是其他茶葉的5倍。

不過,茶水最好不要喝太濃太燙的。最佳飲茶溫度應該是60℃左右,茶水浸泡5分鐘後,其中有效成分才能溶在水裡。

部分內容參考自健康時報(jksb2013)

人人都有癌細胞,但不是人人都患癌,關鍵就在於遠離十個字,嚴格執行防癌處方,就能將癌細胞扼殺在搖籃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