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技防疫智能追溯,生鮮冷鏈業面臨轉型升級

今年生鮮行業受疫情影響遭遇較大衝擊。僅7月-8月,2個月內就發生了11起與生鮮冷鏈相關的新冠病毒事件,不少企業面臨著較大的困難。

為防止新冠病毒通過冷鏈渠道傳播,交通運輸部、北京商務部等部門紛紛頒布通知,要求加強生鮮冷鏈防疫工作。而企業方面也在進行防疫升級,並通過區塊鏈等科技手段優化管理。業內認為,本次疫情也是行業轉型升級的機遇,或將加速我國生鮮及冷鏈物流行業的成長。

多部門規範生鮮冷鏈管理

面對生鮮冷鏈受到病毒侵擾的情況,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冷鏈委”)向新京報記者分析稱,目前病毒具體感染環節並沒有得到官方判定,而從國際冷鏈物流角度看,工廠的作業環境可能讓病毒長期潛伏,使得國外加工廠爆發疫情時,病毒消殺存在一定技術難點。同時,國際冷鏈物流涉及到的設備、資源、環境以及操作很難統一要求,加之所涉業務鏈條較長,存在諸多人工操作環節,對全過程實現統一的監督及監管難度極大。基於現狀,想要保障食品冷鏈安全,樹立消費者信心,更需不斷優化對於冷鏈物流各環節把控。

為防止新冠病毒通過冷鏈物流渠道傳播,8月26日,北京市商務局發布《關於新冠肺炎常態化防控下加強食品冷鏈物流管理的通知》。8月28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冷鏈物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強調強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和“人物並防”。由中國冷鏈委牽頭編寫的《生鮮品無接觸配送服務規範》團體標準同樣在有序推進中。

當然,防疫不會僅靠文件規範。在行動上,我國海關和市場監管部門也已加大對於進口生鮮冷鏈的排查力度,並暫停從有疫情的國外企業進口。作為全環節的經歷者,張志剛表示,現在進口食品入關前,國外供貨商都要出具核酸檢測證明,產品隨後會經歷海關官方檢驗,抽樣密度較以往增大許多。入庫後,企業要對相關環境進行定期消殺,出庫前,還會主動聯繫第三方進行自檢,以及在下遊市場流通等環節提供檢疫證明。自8月中旬起,根據當地市監局要求,青島國星還開始參與每14天一輪回的核酸檢測。

政府嚴格的監管制度也為企業防疫樹立了榜樣。新京報記者從肉類巨頭泰森食品的子公司泰森中國了解到,其工廠在接收原料時,除加強收貨、檢驗等環節外,特意學習了海關疫情期間對進口原料設立專門的“進口凍品集中監管倉”方式,自行將入庫後的原料按進口和國產分開進行專庫管理。

科技防疫優化智能追溯

抵禦病毒時,政府監管可以幫助企業“外修於行”,但“內功”還需企業自身修煉。在此過程中,科技手段為企業的運輸追蹤起到了很大輔助作用。疫情期間,泰森中國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物流配送體系,全程監控每批產品的狀態,並與客戶配合,利用ERP、SAP、產品安心碼等系統,確保食品安全。

京東數科同樣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疫情期間,區塊鏈追溯手段可以加強生鮮食品品質把控。據中歐-普洛斯供應鏈與服務創新中心與京東數科聯合發布的《2020區塊鏈溯源服務創新及應用報告》,應用追溯服務後,京東海產生鮮複購率提升47.5%。同時採用區塊鏈追溯和千里眼視頻直播或錄播功能的生鮮追溯商品,銷量提升幅度高達77.6%。

此外,科技手段同樣可以運用到人員管理上。泰森中國與韓國區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副總裁李進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今年2月初,泰森中國啟用了紅外線體溫監測和人臉識別系統防疫,並將此方法與中國在防疫方面的其他良好指引一同分享給泰森在全球的其他工廠,現在泰森美國工廠正在採用同類系統防疫。此外,泰森中國還會運用小程序和APP,監測員工行徑路線和健康狀況。

而在人員最為密集的配送端,生鮮冷鏈企業還會通過優化工作方式,減少人際傳播風險。新京報記者從京東了解到,自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發生後,京東物流現在的交付主要採用無接觸配送方式,並會指定進出園區員工,保持人員穩定性,對送貨廠商全部進行痕跡跟蹤。而為減少中間環節,京東生鮮自營產品也均由廠家直供或產地直采,未經批發市場流轉。售後方面,京東生鮮推出“壕敢賠”計劃,主打“隻賠不退”,即用戶無需退回商品,在簽收48小時內提交賠付申請,100分鐘內通過審核後即享賠付。

不少從業者認為,本次疫情也是行業轉型升級的機遇。中國冷鏈委指出,相較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冷鏈物流產業發展快、時間短,標準化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相信經歷本次疫情,我國冷鏈物流將加速成長。而在李進看來,疫情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開始注重食品安全問題,對行業管理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可以督促行業提供更高品質、更安全的蛋白質產品。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陳荻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