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職場新人被虐的真人秀“回春”,為何卻不能大火?

隨著類型綜藝進入廝殺激烈的紅海市場,在展現親子、朋友、夫妻、師徒等關係的綜藝節目相繼霸屏的同時,也愈發讓觀眾因覺得雷同而感到生厭。在這種大背景下,今年年初斬獲收視冠軍的韓綜《社長的耳朵是驢耳朵》以及近期口碑居高不下的《超級實習生》《新職員誕生記》,似乎向我們昭示了韓國“職場綜藝”的第二春。尤其是《新職員誕生記》,最近在國內評分網站得分高達9.5分。

說今年是韓國職場綜藝的“回春”之年,原因在於該類綜藝並非首創。職場綜藝於2014年就出現在了熒屏上——彼時,tvN電視台的《從今天開始上班》節目就邀請了數位藝人體驗真實的上班族生活,又因該節目與同時期同台熱播的職場劇《未生》題材相近,曾一度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

除上述節目外,包括《試試看吧》《坐飛機去》在內的職場綜藝,從底層邏輯上來看,基本涵蓋了明星體驗、素人觀察、日常揭秘等各種類型,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欲與帶入感。在當下人際交流從親密關係走向泛社會關係的語境裡,也頗能引發關注。

職場綜藝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內容的共鳴感,其所展現出的基於人情形成的東亞職場文化,除了在韓國擁有眾多擁躉外,也讓頻頻討論“加班”等職場話題的國內觀眾高呼“太真實了”。

例如《超級實習生》中的方案匯報橋段以及《社長的耳朵是驢耳朵》中與老闆溝通的情節,都將韓國職場環境中特有的“眼色文化”與“前輩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但凡坐過辦公室、給上司買過咖啡的上班族,都能充分代入熒屏中人物的角色,從而產生深深的共鳴。

此外, “實用性”亦是職場綜藝的核心競爭力。拿《新職員誕生記》來說,除了時而緊張時而溫馨的職場生活外,該節目另一大看點就是各種“職場實用tips”:初次見客戶如何打開冷場局面、腦暴時如何合理發言並控場……甚至連一些高級的管理技能,觀眾也能在節目中學習到。別說職場菜鳥了,就是混跡辦公大樓多年的“辦公室老炮兒”,都可以將《新職員誕生記》作為職場技能培訓的范例教材。

但微妙的是,職場綜藝節目在百花齊放的同時,於觀眾之間的反響差距頗大,且出現了口碑與收視倒掛的尷尬情況——像是屢獲好評的《新職員誕生記》《超級實習生》反而收視平平——其背後,反映的是職場綜藝內容的“高門檻”與“不平衡”問題。

和常見的旅行、經營、娛樂等類型綜藝不同,職場綜藝的設定背景始終聚焦於企業或事務所等環境,內容自然呈現出與環境相契合的高度專業性與垂直性特點,這類內容雖然自帶部分閱聽人優勢,但同樣拉高了收看與理解的門檻,不利於出圈。像是展現律所工作全景的《新職員誕生記》,就因與法律、案件相關的內容過於龐雜,其中夾雜的專業術語更是因為複雜而被部分觀眾吐槽。

除了內容的高門檻外,娛樂性與嚴肅性的不均衡,也是職場綜藝難以大火的另一原因。這些節目過多地展現了複雜的職場人際文化,忽略了本可以延伸出的豐富而生動的職場生活氛圍;適當的渲染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但過量的表達反而會讓人接收到來自職場的負面反饋。如《超級實習生》用大篇幅來展示緊張的面試與勾心鬥角的會議,也令一些觀眾感到不適。

優秀的綜藝應當寓教於樂,但當下的職場綜藝往往重“教”而輕“樂”。娛樂功能的部分缺失,致使職場綜藝偏離了綜藝本身的定位。無法在節目中休閑放鬆、獲得片刻歡笑的觀眾,自然會用遙控器和滑鼠做出自己的選擇。

縱觀今年的韓國職場綜藝,雖已開始“回春”,但仍需要繼續優化內容,比如將劇情與對話設計得更加活潑接地氣,適當增添休閑娛樂橋段,才能夠真正做到“春暖花開”,成為下一個可期的、成熟的類型綜藝。國內也有一些視頻平台正在嘗試職場真人秀節目,比如騰訊自製的聚焦經紀公司工作的《我和我的經紀人》,還有一些平台也在籌備職場綜藝,在總結韓國職場綜藝的經驗教訓的過程中,期待能給國內從業者一些啟迪。

沈持盈(娛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郭利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