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名“網紅”林徽因:幾度神話,幾度“綠茶”,幾度八卦

因為一張AI複原照,“一代才女”林徽因上了微博熱搜。

面對修複後的、美麗精致的少女林徽因,網友給出了鋪天蓋地的負面評價。

他們眼中,這張圖片複原的不是一位美人,而是一整條“網紅臉”生產線:開眼角、加臥蠶、打高光、磨皮加濾鏡,一個不落。

他們發聲,認為“網紅臉”是對林徽因氣質的一種褻瀆。即便她身上有種種爭議,她的人生也應與“網紅”二字無關。

但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林徽因早已成為了新世紀的知名網紅。她的八卦、生活……曾經主動的和今日被動的一切動態都被密切關注,包括這一次的照片複原。

她似乎是個明星。不管舞台是文學、娛樂、建築學還是歷史學,只要她出現,台下從不缺觀眾。

“神話”林徽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接到林徽因請吃茶的消息,蕭乾喜得坐立不安。

那是1933年的深秋,大學生蕭乾還不是《大公報》的記者。為見沈從文口中這位“絕頂聰明的小姐”,他老早就把藍布大褂洗得乾乾淨淨,一雙舊皮鞋擦了又擦。

窘促、激動、拘謹、羞怯怯……約好的星期六下午,他跟隨沈從文來到總布胡同那間有名的“太太的客廳”。一身騎馬裝、極為健談的林徽因令他印象深刻。他在一篇文章開篇記下這段初遇,文章名為《一代才女林徽因》。

一代才女,林徽因身上最具知名度的標簽。

民國有很多才女,林徽因最家喻戶曉。如今有相當一部分人,評不了張愛玲、蕭紅的作品,不認識呂碧城、石評梅,但你和他們聊林徽因,對話五輪不成問題。

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她身上的“風流韻事”。梁思成、徐志摩、陸小曼、金嶽霖……種種歷史名人串聯出的感情線,滿足了觀眾對劇本的多樣性需求。

更深層的優勢來自林徽因本身。她似乎生而滿足人們對理想型“民國才女”的所有想象。比如那張“女主臉”,五官秀氣,又有沒受過苦難和讀過書的雙重氣質加成,相當符合觀眾的普世審美觀。

再如她的人格魅力。美國學者費正清曾在《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中寫道:“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作家李健吾也記得林徽因“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

若你因此說她輕浮,她有政客父親林長民和名人公公梁啟超教導;說她風流,她和丈夫投身建築行業數十年,伉儷情深。她“才情滿懷、兒女雙全、摯友滿天下”。

有顏、有才、有故事,這就是林徽因給人們留下的第一印象。或者說,這些素質優先被提煉出來,構建了“一代才女”的時代印象。

宛若加入女明星團隊的林徽因,由此開啟了她的新世紀“網紅”之路。

她是一些女性自媒體的常駐講師。教授範圍很廣,包括氣質修煉、時裝打扮、社交能力訓練等,熱門課程是《智慧女人是如何挑老公的》;

她還有極強的“帶貨”能力。林徽因念念不忘的點心、經常去的地方……炒起來都是頗有格調的消費內容;

學習領域是她的主場,她擅長督促年輕人進步。英語不好可以看“林徽因的英語水準”,學會計沒興趣就翻翻《用會計語言戲說林徽因與三個男人的故事》……

林徽因越“紅”,就越容易被“神化”。

徐志摩因赴她的演講喪生,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有些人恨不能大眾見她的每一面,都像蕭乾見她第一面那樣窘促、激動、拘謹、羞怯怯。

至於你問才女的“才”在哪,他們會不屑地告訴你:“‘人間四月天’啊”。

“摧毀”林徽因:民國第一“綠茶”

“牆上疏疏落落的掛著幾個鏡框子,大多數的倒都是我們太太自己的畫像和照片。無疑的,我們的太太是當時社交界的一朵名花,十六七歲時候尤其嫩豔!……斜坐在層階之上,回眸含笑,階旁橫伸出一大枝桃花,鬢雲,眼波,巾痕,衣褶,無一處不表現出處女的嬌情。”

就在蕭乾拜訪林徽因的同年,冰心的《我們太太的客廳》登報。因文中描述的照片、“太太”女兒名字等多處細節與林徽因家類似,文章被視為對林徽因的暗諷。

76年後,才女之爭在豆瓣再引戰火。“站隊”言論的最高讚來自“冰心戰隊”:冰心沒有美貌沒有吳文藻,她依舊是出名的冰心;林小姐沒美貌沒徐志摩沒梁思成,她會是蝦米?也就是普通的建築學者而已。

雖然冰心在之後澄清,文章的原型是陸小曼而非林徽因,但那並非觀眾關注的重點。他們聚焦的是,林徽因是否真的如此做作、“才女”是否換了定義。

他們去找證據。

錢鍾書的《貓》、林洙的《梁思成、林徽因與我》、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幾篇“史料”研讀下來,林徽因的工於心計、矯揉造作深入人心。

就像“造神”一樣,他們在“破神”時也樂用傳奇細節。於是,林徽因同時給5個男同學發了曖昧消息,還告訴梁思成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

幾張紙是才女之爭,幾本書,就是無風不起浪。他們堅信這一點,正如堅信那些文人才子絕非憑空讚她愛她一般。

當然,承認前者絕非否定後者。那些文人才子,定是被表面歲月靜好、背地玩弄感情的“民國第一綠茶”迷昏了頭。

他們最憐梁思成。

縱容妻子招蜂引蝶、把情敵徐志摩墜毀身亡時的飛機殘片擺在臥室,把妻子提攜成“中國第一女建築師”,讓妻子捆綁自己的學術成就——民國才子愛得太癡,一身才學成了人家的附庸。

到這裡,觀眾開始重新審視那個問題。才女的“才”在哪?

網頁百科上,林徽因的代表作列了三部。《你是人間四月天》之外,他們說不出《蓮燈》和《九十九度中》寫了什麽,稍一較真,似乎也說不出“四月天”好在哪裡。

寫在最前面的頭銜“中國建築師”,他們就更難認可了。

2018年,《紐約時報》為了紀念林徽因的建築成就,發布了她的訃告。遙遠的媒體、過時的訃告和已經走下神壇的一代才女一起登上微博熱搜,讓部分觀眾有些沒來由的惱火。

“她有何建築作品?敢叫建築師?”

還原林徽因:林先生

去年夏天,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老師王南錄製了一系列公開課。課程地點選在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清華建築系創始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

“我相當於是在祖師爺的家裡跟大家講建築,所以我現在的心情是如何地激動,大家也可想而知。”他語氣溫柔地介紹,梁林二人的照片掛在旁邊的牆上。

誠然,林徽因在建築領域的成就都與梁思成密切相關。但他探出的那些路上,也確實印著她的足跡。

AI複原照在網上大火後,林徽因的“建築成就”被自媒體大書特書。她和梁思成輾轉全國多地測繪考察的事跡流傳最廣,因為那是最艱苦的部分。

蚊蟲叮咬、肺病纏身,這些對一個家境優渥的才女而言,有些殘酷。後期臥在病榻依舊堅持工作的她,在觀眾心中已儼然是一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派頭。

而把時間線再向前推,觀眾還會看見些“女權”色彩。

1924年,還沒成親的林徽因和梁思成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系不收女生,她便注冊在美術系,同時選修完建築系的主要課程。“逆天改命”回國後,她和梁思成一起成為國內建築系的開山人物。

這些故事在短時間內的集中爆出,讓林徽因在互聯網上迅速翻紅。她曾經的“黑料”也得以一並澄清,當年作為信源的林洙、陸小曼,一夜成為眾矢之的。

觀眾重新認識了一代才女。

被重構的林徽因,身邊再沒有癡情的徐志摩、金嶽霖。清華建築系成了觀眾挖掘才女印象的新素材庫。梁思成稱為“玄武”的學生們,被他們蓋章“可靠”。

助教吳良鏞的印象裡,林徽因“談鋒很健”;第一屆學生、“梁啟超粉絲”張德沛談起和林徽因的初次見面,說她“一看,一亮”;更懂行的同屆學生朱自煊給出“實錘”:跟電視劇上的差距比較遠。

這些學生頭髮蒼白,臉上滿布皺紋。鏡頭裡,他們笑著叫她“林先生”。

在這些敘述中,觀眾找到了些與“初版林徽因”對上號的東西。最典型的一條,是她仍處在話題中心,“梁林在一起的時候,中心常常是在林而不在梁”

他們也認識到了“建築成就”的重要意義。建立中國建築學體系、發現最早的木質結構建築大佛光寺……這些成果,是任何想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外國學者都繞不開的。

他們曾不屑給她的“才女”標簽,此刻在“中國建築師”面前,顯得無足輕重了。

誰是林徽因的觀眾?

似乎已經有了某種慣性,當“建築學家林徽因”重新奪回尊嚴時,一些觀眾選擇站在全新的對立面:這是“綠茶”的洗白麽?

沒人跳出來回答這個問題。上世紀的明星林徽因穿越而來,在互聯網時代顯得有些局促。她沒有成熟的經紀人和公關團隊,只有“一代才女”所帶的流量,觀眾想看什麽,她就是什麽。

初識林徽因的觀眾,大都在年少時期。趨近完美的林徽因,是女孩子想成為的樣子,男孩子愛慕的對象。她那麽美好、美得像個夢,給所有人做夢的可能。

成熟後的觀眾學會抗拒純粹的美。“才女”聽起來華而不實,他們渴望看到完美外殼下的骨血,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現實總需要平衡一些。

但他們自覺屏蔽掉了不了解的東西。

林徽因是知名“才女”中最吃虧的一個,別人被屏蔽的多是文學,她的是建築學。“大唐佛光寺之重要意義”這麽冷門的知識點,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明。

愛情就好講得多。林徽因身上偏偏有很多。觀眾也有很多發揮空間,結合野史八卦、親身經歷,總能談出些爭議來。有爭議就有反覆,熱度便會持久。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林徽因的熱門問題,是“為什麽很多人惡心林徽因”。裡面的高讚回答,幾乎都在反駁問題、致力於塑造林徽因的“中國建築師”形象。其中,一位網友有力地寫下這段話:

“我們不相信一個才華橫溢的女性可以理智從容地處理感情問題,我們不相信一個容貌姣好的女性可以將愛情和虛榮放置在事業之後,我們不相信一個出身貴族的女性可以在學貫中西之後回國報效,我們不相信這樣一個女性,可以為了國家和文化,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這些主觀的“不相信”,讓林徽因必須傳奇起來。不管歷時多久,最傳奇的部分,注定是最難剝離的。

清華建校100年時,高曉松曾寫了“獻禮”劇本《林徽因》。但林徽因女兒梁再冰堅持不授權,除非片中不出現徐志摩,“我媽跟徐志摩沒任何關係”。

“林徽因上來,徐志摩都沒有了,這還拍什麽呀。”一期《曉說》中,高曉松透露了放棄項目的原因。

“(梁再冰的)這句話再次提醒了我們,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有著很緊密的聯繫。”一些自媒體在節目播出後寫道。

如今,“網紅”林徽因成了傳奇學者。不管觀眾出於什麽目的做“澄清”,至少他們破天荒地實現了一個突破:剝離了徐志摩。

但這種剝離能持續多久,誰也無法定下結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