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埃及文明終結:貝魯西亞戰役與波斯帝國的武力中興

公元前343年,一支龐大的波斯軍隊攻入埃及。這不是他們首次南下征伐,也不是頭一次和埃及人發生碰撞。但這會是他們最後一次飲馬尼羅河,並在實際上將源遠流長是古埃及文明徹底毀滅。

多事之秋

公元前4世紀 波斯帝國版圖縮水為圖中的紫色狀態

公元前4世紀,波斯帝國長期處於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的治下。這位君主在總體上偏向文治,對於戰爭並不熱衷,自身也沒有什麽軍事才能。僅僅是依靠帝國的體量優勢,擺平了弟弟小居魯士的叛亂。接著又利用希臘人之間的內鬥,以《大王合約》榮升為整個希臘世界的國際糾紛仲裁者。

但在他統治的末期,一系列形式各異的內部混亂開始接連爆雷。在西方的小亞細亞半島,由於不願意接受大王的裁軍命令,數位總督發動了起義。風波一度蔓延到更靠東方的亞美尼亞,顯示出上述地區的自主性傾向。在習慣於叛亂的埃及,當地人已經建立起自己的新王朝。然後利用鎮壓軍將領間的不和,將波斯大王的鎮壓軍趕了出去。同時,阿爾塔薛西斯二世還要面對自己的后宮問題。強勢的母親與倔強的王后相爭,給了他以很大精神打擊。

近代歐洲人筆下的 兩位阿爾塔薛西斯大王

年輕的奧克斯王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嶄露頭角。在父親的統治生涯後期,他以統帥身份參與了失敗的埃及再征服作戰。在從尼羅河三角洲撤軍的半途中,他聽聞了父親的死訊,以及腓尼基和塞浦路斯人也參與叛亂的消息。更讓他惱火的是,先前還忙於自保的埃及人,已經派出艦隊向所有叛亂者都送去了資金或希臘雇傭軍。若不能采取鐵腕手段彈壓,那麽波斯帝國的西部半壁將立即瓦解。

於是,奧克斯更名為阿爾塔薛西斯三世,並立刻著手逐個對付叛亂省區。首先是在相對容易的小亞細亞,他的外交官用巨額資金收買了雅典和底比斯,讓叛亂者麾下的希臘傭兵回國。隨即,這場被稱為總督起義的大規模叛亂,就在波斯王室大軍面前被輕鬆搞定。同時,一支單獨的雅典雇傭軍被派到塞浦路斯,將島上的謀逆者也狠狠鎮壓一番。

奧克斯繼位前後 小亞細亞的作為總督宣布叛亂

但在腓尼基的重要城市--西頓,波斯人卻被守軍擊敗了兩次。其主力並非當地市民,而是由埃及法老奈科坦尼布二世派來的數千雇傭軍。負責指揮的將領,是來自羅德島的門托-門農兄弟。阿爾塔薛西斯三世便繼續消耗國庫,一面穩住雅典和斯巴達人,一面從底比斯、阿戈斯和亞洲的伊奧尼亞地區招募新軍。最後,他帶著號稱30萬人的海陸軍圍攻西頓。在兩位羅德島將領帶著麾下傭兵投誠後,整座城市遭到了的搶劫和血洗。

暴虐的波斯大王明白,以上這些叛亂全都有一個核心支持者--埃及。如果不再次征服尼羅河流域,那麽由孟菲斯宮廷資助的叛軍將源源不斷的冒出來。因此在公元前343年,他直接帶著平定腓尼基地區的主力,開始自己的第二次埃及遠征。

為波斯進攻西頓的 希臘雇傭軍

固守傳統的河道帝國

法老奈科坦尼布二世的頭像

公元前4世紀的埃及,由一批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君主所統治。其中也包括了銳意進取的末代法老奈科坦尼布二世。

通過總結幾百年來的外敵入侵教訓,他們深刻意識到埃及需要大範圍利用地中海各地的希臘人。這一正確的決策,幫助他們數次擊敗了波斯帝國。儘管在公元前6世紀的首次入侵中,埃及軍隊裡就不乏大量的希臘士兵服役,但其數量和質量都無法同後來的幾次相提並論。希臘商人也積極參與尼羅河流域的水運貿易,甚至開發出了當時非常罕見的羅德島-埃及直航路線。這些成果都幫助了晚期的埃及法老,讓他們獲得足以同外部先進勢力抗衡的步兵和海軍。

無論對手是亞述或波斯 埃及人都依賴希臘傭兵

只是在更深層次方面,埃及的保守性是異常頑固。包括老奈科坦尼布二世在內的眾多開明法老,都有限制希臘人在埃及的生活範圍。除了尼羅河三角洲西側的小城瑙克拉提斯外,其他地方都不會對渴望土地的軍事移民開放。至於規模更為龐大的埃及本土軍隊,也沒有及時向希臘和波斯人學習。他們的武器少有改進,但組織方式和戰術布置依然處於前8世紀水準。顯然,這是法老們為了壓製國內競爭者而做出的緊密計算。畢竟,遠離故土的客卿和番兵,往往在統治者眼裡比本土人更可靠。

於是,晚期的古埃及文明就如同是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的病人。少數上層靠著尼羅河提供的豐厚產出,在國際舞台上施展手腕。但對如何真正提升國內水準卻很不熱心。數目有限的外族傭兵,是他們確保擊敗本土挑戰者的優勢武器。龐大的傳統人口,又是他們用了衡製雇傭兵集團的戰略性資源。如果對手只是一個體量與自己相當的普通國家,法老們的策略或許會非常完美。但當站在對立面的敵人換成了全力以赴的波斯帝國,埃及人的結構性劣勢就將一覽無遺。

埃及古都孟菲斯的複原圖

當意識到阿爾塔薛西斯三世的進攻意圖後,奈科坦尼布也習慣性的向多次增援埃及的希臘城市發出了邀請函。但孟菲斯城的說客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希臘城市都已經被波斯人的真金白銀所收買。這些通過數百年時間積累的巨額儲備,足以瞬間瓦解一個小型國家。尼羅河流域的農業產量再高,也不可能和掌握著世界貿易大頭的波斯相抗衡。退而求其次的他們,就只能在即將爆發的戰爭中,依賴那些已經在埃及定居的希臘裔士兵。能夠補充新生力量的口岸,只剩下了在希臘世界裡相對滯後的昔蘭尼地區。

最終,奈科坦尼布用昔蘭尼援軍和本土希臘人,湊出了20000人精銳部隊。此外,他還從臨近的利比亞地區招募了20000雇傭軍,配合自己的60000埃及本土士兵作戰。在缺乏強力外援的情況下,埃及人也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先進海軍,只能勉強維持一支使用平底船的內河水軍。加上主要城鎮都分布在尼羅河兩岸,進一步稀釋了原本就不多的機動兵力。

古埃及文明的核心區域 完全以尼羅河為中樞

泰山壓頂式打擊

阿爾塔薛西斯三世的銀幣

阿爾塔薛西斯的波斯大軍,同樣面臨巨大的後勤困難。因為從敘利亞沿海南下,會經過許多氣候乾旱的沙漠邊緣地帶。數量龐大的軍隊,會在缺衣少食之餘,再面臨飲水缺乏問題。但因為有眾多希臘城市的協助,這次遠征的過程比預想的要輕鬆許多。

作為波斯人的鐵打主力,14000人的希臘雇傭軍由他們的家鄉城市提供補給。商船可以從黑海地區進口糧食,再繞過小亞細亞半島的海岸去往羅德島。經過短暫的休整,再開往陸上部隊會經過的任何港口。波斯君主和他的主力陸軍,只需要從西頓出發,沿著海岸線抵達同樣是重要港口的推羅,就足以獲得一大批糧草供應。加上巴比倫尼亞和敘利亞本地的物資儲備與來自塞浦路斯島的支持,根本不會發生後勤災難。包括異常重要的飲水,也可以用船不斷運達。部分先遣部隊更是直接走海路前進,效率遠勝陸地行軍。

波斯人的遠征軍主力來自沿海的各希臘城市

在經過了靠近西奈半島的加沙城後,波斯人看到了他們征服埃及的首個目標--貝魯西亞。這座地中海港口就位於整個尼羅河三角洲的東側,從地理位置看就形同埃及的門戶。任何發起大規模進攻的部隊,都必須拿下此地,才能確保之後的戰鬥沒有後顧之憂。但埃及人同樣明白該城的重要性,在建造了堅固的要塞之餘還分配艦隊協助防禦。只是出於前文所說的原因,奈科坦尼布不可能將全部重兵都集結於此。否則,波斯人一樣可以派遣艦隊迂回,讓貝魯西亞的防禦變得沒有意義。

更致命的缺陷,源自古埃及人的傳統城防理念。在很長的時間裡,埃及的眾多城市是沒有城牆的。這是因為其與外部有大量的沙漠地形阻隔,很難為大規模敵人所迅速突破。即便是有人可以越過沙海,也會被守軍提前發現。所以,只需要在城市中心位置構築其類似衛城的堡壘,就足以完成防禦需求。至於保護整個城區的外牆,則流於形式而形同擺設。

貝魯西亞港是尼羅河三角洲的門戶

在軍事技術已經大幅進步的公元前4世紀,這樣的迂腐做法勢必會讓自己付出沉重代價。因為阿爾塔薛西斯的希臘雇傭軍,已經掌握了源自西西裡島的新式弩炮技術。這使得進攻者可以輕易壓製守軍的單兵火力,為己方部隊的強攻創造最有利條件。

於是,在扼守尼羅河三角洲的貝魯西亞,埃及人遭遇到了超乎他們預料的強大攻勢。由平地內河船組成的守軍艦隊,無力同裝備撞角、弩炮還速度更快的三列槳海船抗衡。部署在每艘希臘戰艦上的波斯弓箭手,也以密集的箭矢殺傷缺乏防護的埃及海員。加上埃及戰艦的槳手主要以奴隸為主,戰鬥意志和欲望遠不如希臘城邦戰艦上的自由民雇員。所以,守軍很快就將河口的控制權讓給了進攻者。

搭乘希臘戰艦前進的波斯弓箭手

波斯大軍隨即對貝魯西亞的港口和堡壘進行了全面圍攻,以守軍無法承受的強大火力為掩護,順利鑿開了這塊原本非常難啃的骨頭。

埃及軍隊將希望寄托於各城市要塞,也是因為對自己野戰能力的信心不足。雖然雇傭了大批希臘裔重步兵,也有培養自己的小規模騎兵部隊,但在步騎兵協調更好的波斯人面前還是顯得非常稚嫩。因此,奈科坦尼布的防禦計劃就是以尼羅河沿線的城鎮為支點,用內河艦隊不斷輸入物資和增援兵力。但在強大的希臘艦隊面前,負責連接各駐軍據點的船隊是屢戰屢敗,完全將尼羅河道拱手相讓。波斯本族部隊裡的騎兵又控制了沿岸道路,讓埃及人的陸上增援也無能為力。最後,因為巨大的兵力優勢,阿爾塔薛西斯可以選擇強攻某城,或者索性加以監視圍困。讓主力軍繼續朝著下一個據點進發。

為波斯帝國作戰的希臘 斯基泰和色雷斯士兵

古埃及河道帝國的淪亡

包括孟菲斯在內的埃及城市 都沒有完善的城牆

貝魯西亞陷落後,奈科坦尼布二世就直接退到了都城孟菲斯。他原本計劃以尼羅河的戰略縱深為依托,繼續對波斯軍隊進行節節抵抗。但對手卻沒有放慢腳步,反而以超乎他想象的速度推進。

由於單個城鎮所能容納的守軍有限,所以法老將本土部隊和希臘傭兵分開,交錯部署在不同位置。結果,這些相互不信任的分隊,在波斯人的勸降攻勢面前也一觸即潰。很多希臘傭兵被來自對方陣營的同胞說服,主動放棄了抵抗。一些埃及士兵也因為不信任希臘戰友,在稍後也選擇了放下武器。少數的據點繼續頑抗,卻根本無法阻擋波斯大軍的南下步伐。法老在戰前還要求所有指揮官對自己個人負責,使得區域內的守軍互不統屬,進一步加速了整個埃及的防衛瓦解。

波斯陸軍也在圍困戰中具有優勢

最終,意識到自己敗局已定的奈科坦尼布也立刻都城,向南逃亡上埃及避難。波斯軍隊也順著尼羅河繼續追擊,把他直接逼出了舊都底比斯,只能逃到鄰國努比亞境內躲藏。同時,那些依然被圍困的各尼羅河三角洲城鎮,也在巨大的壓力面前逐步投降。上下埃及就以這樣一種非常窩囊而又無奈的方式,再次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區。

但和過往的波斯統治者不同,阿爾塔薛西斯三世已不準備對埃及實施懷柔。相反,他還計劃以最為徹底的手段,摧毀屢次動搖波斯統治的社會根基。根據他的命令,埃及全境的城防設施遭到拆除。接著,佔領軍開始洗劫沿途的埃及神廟,將大量財富從傳統祭祀手中奪去。波斯大王在留下總督和一個名義上的傀儡後,開始從尼羅河沿線撤軍。臨行前,不忘給這個省份頒布了遠超其他轄區的高昂稅率。

征服埃及後 阿爾塔薛西斯三世發行的紀念銀幣

之後的10年裡,留守當地的駐軍將繼續執行摧毀古埃及文明的任務。他們定期打壓祭祀階層,消滅參與的神廟,並將宗教聖書銷毀。因為相比野心勃勃的法老和召之即來的外族傭兵,這些社會性結構才是維系古埃及的根本。埃及人能動員起來,屢次反抗波斯的軍事佔領,靠的就是這套神廟系統。只有將之徹底重創,才能杜絕未來的大部分隱患。

因此,公元前343年的貝魯西亞戰役,可以說是古埃及文明的壽終正寢之日。此後的古埃及文化,雖然還頑強的堅持了很久,但和過去的輝煌已無法相比。至於獲得巨大成就感的波斯,也沒有能享受尼羅河地區的產出太久。在不久爆發的馬其頓東征戰爭中,埃及將會迅速投入亞歷山大大帝的懷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