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藥無小事——你一定要知道的用藥常識 第二篇

作者:春風健康海外就醫購葯服務機構副編輯 - Crystal


前言

俗話說:是葯三分毒。

藥物的確可以用來治病,但服用不當反而會危害人體健康。

你有沒有過這些想法:

感冒了好難受,多吃兩粒葯或者多服用幾種葯是不是好的快點?

感覺自己好多了,葯就不用繼續吃了吧?

又或是吃了飯想起來醫生說這葯要餐前吃,應該沒什麼區別吧?

等等等等......

你知道嗎,這是在與生命開玩笑!

遵從醫師、藥師的指導用藥,不盲目、不亂用、不濫用,是每一個人應當知道的用藥常識。


按照醫囑服用藥物

每種藥品都有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劑量不夠達不到治療效果,劑量過大容易引起中毒。有的患者希望早點治癒疾病,擅自加大劑量,但殊不知,這樣做的危害非常大,超量服用藥物所造成的肝腎負擔及其毒副作用也在加強。

舉例 1

用於治療心功能衰竭的地高辛,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很接近,隨意加量可能導致中毒甚至死亡,後果嚴重。有的患者疾病得到控制以後擅自減量,甚至認為癥狀輕了就可以停葯,這樣做會影響疾病的治療過程,萬萬不可取。


舉例 2

肺結核患者,如不按療程正規治療,將導致疾病得不到治癒而複發,再次治療時難度會更大且效果不佳。因此,患者在服藥時,服藥的量應該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或遵從醫囑,服藥的種類也不宜過多。


藥物服用時間

吃藥時,你是不是會困惑飯前吃還是飯後吃?科學用藥對時間的要求絕不僅於此,科學掌握藥物的服用時間,既能發揮藥物的最大療效,還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下面介紹一下常用藥物的服用時間,以後再也不用為吃藥時間發愁了!

1、餐前

指藥物需在吃飯前30-60分鐘服用,主要是為了使藥物較快進入腸道,有利於被腸道吸收,減少食物對其生物利用度的不良影響,更好的發揮藥效。

餐前服用的藥品有:胃黏膜保護葯、促胃腸動力葯、大部分降糖葯(如磺脲類胰島素促泌葯、胰島素增敏劑和DPP-4抑製劑等)、部分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黴素、諾氟沙星、頭孢克洛、利福平等)、止瀉藥、利膽葯等。


2、餐後

藥物需在吃飯後30分鐘左右服藥,可減少藥物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性,延長其吸收時間,增強療效,有利於藥物吸收和利用。大部分藥物都可以選擇餐後服用。

餐後服用的藥品有:非甾體抗炎葯、助消化葯、抗酸葯、大部分抗生素、維生素類等。

3、餐中

指進餐少許後服藥,葯服完後可繼續用餐,也就是在吃飯的同時服用藥物。飯時服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食物中的油脂增加藥物的吸收,充分發揮藥效,也有部分是為了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餐中服用的藥品有:助消化葯、大環內酯類抗菌葯(克拉黴素等)、部分降糖葯(如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血脂調節葯等。


4、晨服

指早上服藥。人體的生理變化具有生物周期性,在生物鐘的控制調節下,人體的基礎代謝、體溫變化、血糖含量和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節律性和峰谷值。

晨服的藥品有:抗高血壓葯(由於血壓呈晝夜節律性波動,白天血壓高於夜間,故一天服用1次的降壓藥多在早上7-8點服用)、利尿劑(選擇早晨服藥可避免夜間排尿次數過多影響休息多)、抗抑鬱葯(因抑鬱症有暮輕晨重的特點)、糖皮質激素等。


5、睡前

指睡前15-30分鐘服藥。服用後可能導致患者有嗜睡、睏乏的藥物應該睡前吃。另外對於一些受晝夜節律影響的藥物,應按照其節律規定用藥時間。

睡前服用的藥品有:催眠葯、抗過敏葯、某些感冒藥、平喘葯、他汀類降血脂葯、輕瀉藥等。


6、空腹

指在餐前1-2小時或餐後2小時左右服藥,可避免食物對其吸收的影響,藥物可迅速進入小腸發揮藥效。

空腹服用的藥品有:驅蟲葯、抗血吸蟲葯、鹽類瀉藥等。


7、必要時

通常是指患者在一般情況下不用,而在癥狀發作時或有特殊用途時服用。如心絞痛發生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在胃腸痙攣、疼痛時服用解痙止痛藥,感冒發燒時服解熱葯,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化效速硝酸甘油片等等。

此外,還要注意服藥間隔,如每日3次應於早、午、晚各1次,相隔約8小時,如果嚴格做到8小時服用一次有困難,也應使服藥間隔儘可能均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體內藥物的血葯濃度的穩定,更好地發揮藥效。

春風健康 海外就醫購葯服務機構

為患者提供國際藥品DTP、國際會診和臨床試驗招募等服務。架起患者與希望的橋樑。專註C肝、癌症等重症的內容產生和運營,傳遞抗癌和疾病康復的基本知識和最新資訊,助力患者正規治療的每一步。關注微信公眾號 「 春風健康」,獲取更多腫瘤資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