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滄州一塊斷碑重見天日,竟是這位明代皇帝的“愛情見證”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代一位傳奇皇帝。他勵精圖治,開創了“弘治中興”的局面;除了皇后張氏外,他終身沒有納妃,是歷史上罕見的奉行“一夫一妻”的皇帝。

明孝宗與張皇后

日前,在張皇后的故鄉滄州滄縣興濟鎮,一塊明代斷碑在一場大雨後重見天日,與當地博物館內收藏的另一塊斷碑相吻合。經專家鑒定,整塊石碑正是明孝宗為皇后張氏在故鄉興濟修建崇真宮時所立,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一場大雨,斷碑重見天日

斷碑發現於興濟鎮明代原崇真宮舊址,包含龍紋碑首和一小部分碑身,漢白玉材質。碑上雕刻著盤龍花樣,顯出富貴之氣,雕工精美,額題篆書“敕諭”兩個大字。“敕諭”的意思即是皇帝的詔令。碑首下的碑身左側有一個“弘”字。

近日發現的石碑上半部分

崇真宮位於張皇后家族張氏舊宅東側。據明嘉靖《河間府志》記載,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四月十二日,孝宗派司禮太監李榮、內宮監太監李興、河間府知府高銓到興濟督工敕建崇真宮。崇真宮分前、中、後三大殿,《興濟縣志書》稱它“規模宏麗,冠絕一時”。

興濟鎮鄉土文化學者張財源是張皇后弟弟的後裔,近年來致力於搜集整理皇后故裡文化。他告訴記者,7月31日中午,當地下了一場大雨。雨後他出門辦事,路過崇真宮原址時,看到了被大雨衝出來的斷碑。

“這裡原來是興濟鎮的老郵局。2019年改造小吃街,把老郵局拆掉了,現在正準備在上面蓋樓,地基挖了一層土,上面的土就鬆軟了。這裡落差大,大雨這麽一衝,藏在地下的石碑便露了出來。”張財源說。

史料記載,明孝宗在位18年,只有張皇后一位妻子,在歷史上十分罕見。明孝宗與張皇后非常恩愛,對皇后家人也格外優厚,曾建娘娘宮、娘娘墳,還曾親書“龍窩”二字作匾額,懸掛在張皇后家廟之上。當地人口中的“娘娘宮”就是崇真宮。

關於明孝宗敕建崇真宮有兩種說法。張財源介紹,根據發現的斷碑碑文,崇真宮是張皇后的“誕育之鄉”,“皇后毓慶之所”;民間口頭傳說,崇真宮是張皇后省親的行宮,俗稱“娘娘宮”。

石材或來自北京,將修複保護

2013年8月,興濟鎮工人在修路時偶然發掘出一塊刻有“中宮”“崇真宮”等字樣的斷碑,被興濟博物館收藏。這塊斷碑高約兩米,寬約一米,同樣為漢白玉材質。碑文詳細介紹了崇真宮的建築構造、建築面積等情況。斷碑左上角,刻有“治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的字樣,與新發現斷碑左下角的“弘”字連在一起,正好是“弘治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興濟博物館收藏的石碑下半部分

滄州市文廣旅局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鄭志利及滄縣文保所工作人員對新出土的龍紋碑首及2013年發現的斷碑進行了鑒定。經過測量、比對,鄭志利表示,兩塊斷碑的寬度都是95厘米、厚度都是30厘米,且都為漢白玉材質,石碑規格一致;碑身上的文字都為楷書,且文字大小相同;兩塊碑的斷面除了有少許缺失外,基本可以吻合,能夠拚合修複。

滄州文物專家鄭志利對石碑進行測量

經鑒定,兩塊斷碑為同一石碑。根據碑文可知,這就是明孝宗為皇后張氏在故鄉興濟修建崇真宮時所立。

“這塊石碑的建築材料漢白玉在當時是最高級的石材,滄州附近並不出產,很可能來自北京房山地區,通過大運河水運而來。漢白玉石材細膩高貴,但不耐風雨,酸雨尤其對它有較強的腐蝕性,露天而立必須建亭子予以保護。”鄭志利說。

興濟博物館館長顧維新告訴記者,他們已與專家聯繫,將對石碑進行修複,然後加以保護。

鄭志利說,石碑的發現地崇真宮就在大運河邊,是運河沿岸發現的又一件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社會和文化價值,將對研究大運河文化起到幫助作用。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波通訊員 楊金麗

編輯:蔡文清 周航

流程編輯 吳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