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北京城的建造風水特點,體現了古人對天的敬畏與尊重

古代北京城的建造風水特點

尹鋒

作為古都的北京城,從明代開始建造,最初的設計理念也完全是按照“法天象地”思想實施的。根據古代分野,北京對應天垣紫微,紫微為至尊之星,為天之樞紐,有眾星相拱之象。紫微又代表黎明之光,建都於此,帝王則可面南向明而治,安撫天下。明代劉基在《堪輿漫興》中作詩稱讚:“北龍結地最為佳,萬頃山峰入望賒。鴨綠黃河前後抱,金台千古帝王家。”北京整個城池分內城與外城,外城在南,內城在北,取天南地北、前南後北之象義,內城與外南面俱開三門,合“叁天”之數,其余三面均開兩門,內城共開九門,外城共開七門,“九”、“七”為易學中太陽、少陽之數,宜於人居。中軸線從外城南邊中門永定門起,經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最後至鼓樓,長十五裡,合洛書九宮縱橫十五之數。整座城市以故宮為中心,外設天、地、日、月四祭壇。天壇在南,地壇在北,為天南地北之象;日壇在東,月壇在西,合日東月西之意;與先天八卦方位及意象吻合。左祖右社在皇城的東西兩側,完全按照《周禮·考工記》的理念建造。在四祭壇中,天壇在京城之內,其余三壇則在京城之外,體現了古人對天的敬畏與尊重。

在明初改建北京城時,為鎮住大元帝國的“王氣”,負責改建的堪輿家提出要在元代宮城的主要建築延春閣的原址基礎上堆山鎮之。於是在改建過程中合理地利用興建宮城的建築垃圾和從護城河中取出的大量土方,在此築起了一座高五十多米的山丘,命名為景山,又賜名萬壽山,以此來鎮前朝帝王之氣。景山共有五峰,其中峰正好處於全城南北的中軸線的上,並成為改建後的京城中點。景山正對著故宮北門神武門,成為宮城北面的一道屏障。這樣一來,使紫禁城完全符合風水學上依山傍水的理念,後有萬壽山,前有金水河,形成了負陰抱陽、藏風得水的理想格局。萬壽山主峰為全城的制高點,在山頂可俯瞰整個京城,在全城防火防災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萬壽山的建造與形成,可以說是風水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的經典之作。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歷時十四年建成。其規模巨集大,佔地7.2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為1.5平方公里,有房屋9999間半,黃色琉璃瓦屋頂,藍色護城河和紅色圍牆把它與外界隔開。故宮又稱為紫禁城。為何把皇宮稱之為紫禁城呢?在古代天文學上,將天上的星宿劃分為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三垣在北斗星的東北方,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古人認為紫微垣是天帝居住之所,封建帝王象徵天帝之子,故所居之地帶“紫”字,用以對應紫微星垣。因為皇宮對一般老百姓來說是等級森嚴的的“禁區”,所以用“禁”字體現皇宮的無上尊嚴,故皇宮被稱為“紫禁城”,唐代詩人王維筆下曾有“芙蓉闕下令千官,紫禁朱櫻出上闌”的詩句,可見唐代已把皇宮稱為“紫禁”了。紫禁城的風水思想反應了古人巨集大的宇宙思想,紫禁城通過萬歲山、金水河、天壽山、燕山、太行山與昆侖山一脈相連,通過山把天上的元氣引入紫禁城之中,藏於天地乾坤交會之處,這是紫禁城的宇宙生成之道即“氣”。

二十八宿鬥柄圖

天上以北極星為中心,所有星宿皆圍繞著它布局,北京城以中軸貫穿全城,使天下所有的山川皆圍繞著它而分布,皇帝坐鎮太和殿,如北辰貫乎中天,“南面而聽天下”,這是紫禁城的宇宙結構。

“北京城以中軸為界,分為東、西兩半,以東屬陽,以西屬陰,以太和殿為中心,它的左邊是陽,太陽升起的地方,它的右邊是陰,太陽落下的地方,這是紫禁城的宇宙時空。紫禁城由五大元素組成,土在中央,水在北方,金在西方,火在南方,木在東方,宮殿依此而建。內庭東西六宮按六六大順卦象而建,東西七所按北方七宿星座而列。日東月西,天南地北,分布在紫禁城四方,紫禁城的東邊生成陽四命卦,西邊生成陰四命卦,形成北京城兩大陰陽宅區,這是紫禁城的宇宙大廈。”(王子林著《紫禁城風水》序)

北京故宮平面圖(圖中上北下南)

故宮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精品之作,它凝聚著中國先祖巧奪天工的不朽智慧,同時體現了統治者的理想及民族文化的精神。從如此龐大的建築規模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小建築起伏有情,呼應協調,組合有序。一條南北中軸線通貫其間,成為紫禁城整體布局及整個北京城的基準線。皇上主理朝政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均位於中軸線上。“即將主要建築物安排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左右取得均衡對稱,加上高低起伏變化。這種建築藝術,呈現出雄偉、肅穆、開闊的氣勢,宮庭建築尤其如此:明、清遺留下來的北京舊城、故宮、民宅是典型的樣式。”(葛路著《魏晉南北朝的藝術美》,載《美學演講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版,第205頁)

中軸是皇帝的禦道,皇權的象徵,神聖無比,皇帝以外的任何人不得在上面行走。中軸源於古人對天象的觀察認識,認為北極星是天之中心,天象運行、四時交替都是由北極星所決定的。北極星在天上的位置有固定性,而天上的其他星宿則圍繞它運行,因此在古人心中形成了“北極”主宰宇宙萬物造化的政統思想。以致於孔子在論述為政之道時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極成為天之軸心,紫禁城的中軸線天軸與北極對應,故把最重要的建築置於其上,以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象徵眾星合拱北極之勢。“中軸的神聖性,決定了中軸上的建築的雙重性,一方面是作為布政決策的殿堂,另一方面又是作為天地之道即乾坤、陰陽的象徵。二者把世俗的權力與超世俗的神權合於一體,使中軸上升為一種觀念的本體存在。所以中軸上的建築,都是最大限度地體現著中軸的力量,展示著中軸作為天地之中心的恆久基準。”(王子林著《紫禁城風水》199頁)

紫禁城鳥瞰圖

背山面水是風水文化的基本理念,金水河源頭從紫禁城的西北方玉泉山流入宮中,流經幾座重要的建築前面,從而形成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葬經》雲:“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金水河源頭從西北沿萬壽山麓而下,流入紫禁城的護城河中,合乎“氣籍以水導之”的風水邏輯,西北方在八卦方位屬乾卦,乾為天門,以象徵金水河之“水從天上來”之意;從五行生克角度看,水從乾宮而來,乾屬金,金水相生,故名為金水河。河水入城後經城隍廟蜿蜒而行至武英殿、斷魂橋,而後過奉天門進入太和門外的河道,又彎曲經文淵閣到前星門,再穿過燕結門、東華門,從東南角入注護城河。東南在八卦方位中屬巽卦,巽為地戶。風水學上有“開天門,閉地戶,通人門,塞鬼路”之說,又有“來水處為天門、去水處為地戶”之說,可見金水河之水從西北而來、東南而消,以合“開天門,閉地戶”的風水理念。河上之金水橋造型似一美弓,形成玉帶環繞的風水象徵,意味著金水纏繞有情、朝護拱主的皇權思想。符合“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無山則氣散而不附,山無水則氣塞而不理”的風水原則。

故宮的正門是午門,呈“凹”字形,以便於納其生氣,中間開其三門。在午門高大磚石墩台上建有崇樓五座、正樓九開間。這些都是“九五至尊”的象徵。過了太和門就是三大殿,“太和殿”與“保和殿”體現了《周易》中“保合太和”思想,“中和殿”則體現著儒家“中庸之道”的理念。三座大殿屹立在一個形似“土”字的三台上面,體現出設計者“土居中央”、“土生萬物”的易學思想。皇帝居所稱為“乾清宮”,在《周易》中,乾為天主陽,代表君,“乾清”則表示著皇天清明、統攝萬物之象,合《周易·彖傳》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意。皇后居所稱之為“坤寧宮”,坤為地,主陰、主靜,又代表女性,“坤寧”有大地安然寧靜之意,同時《周易·彖傳》中又有“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之語。清、寧二字都包含著安定、詳和的意思,在《周易》六十四卦組合中的《地天泰》卦,有國泰民安之意,故“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的配殿被命名為“交泰殿”。在乾清宮兩側,東邊為“日精門”,西邊為“月華門”,這是因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離卦”在東主日、“坎卦”在西主月的因素。在易學文化中,天為陽,地主陰;男性主陽,女性主陰;前為陽,後為陰;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所有這些在故宮建築中無處不在,如天子執政的朝廷在前面,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在後方,這不僅適應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三座大殿,后宮部分只有兩座宮,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故宮所有建築群體均為紅體黃瓦,在五行中,紅色屬火,黃色屬土,由於火可生土,故火在下土在上,土為萬物之母,所以黃色成了五色的中心。正因為如此,紫禁城中幾乎所有的宮殿屋頂都用黃色琉璃瓦,而且故宮中央的“太和殿”便建在“土”字型的石台之上。

值得一提的還有天壇的設計構思,天壇建築以主體以紅色為主,但建築的頂部卻為藍色,與上天為一色。天壇建築造型為圓形,地壇造型為方形,取天圓地方之義。天壇的主體建築祈年殿內的部設計濃縮了古代天文歷法思想,中間有四根高大的“通天柱”,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外面有二十四條立柱,主二十四節氣;二十四根柱分為內外兩圈,內圈十二根代表十二個月,外圈十二根代表十二個時辰;中間四條“通天柱”加上外面二十四根立柱共二十八根,象徵二十八宿;再加上頂部的八條童柱,共三十六根,象徵三十六天罡星。整個祈年殿內部映現了一年四季的天象變化規律,用以祈求上蒼保佑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天壇中用來祭天的場所是“圓丘壇”,是直接與天相通的神聖之壇。其壇在建造中運用易學中“叁天兩地”之說,由於三為天數,九為三的倍數,代表九重天,所以圓丘壇的整體設計都是處處以“九”為本。圓丘壇分為三層,每層台階均為九級;最上層中心處為一圓形的“天心石”,石外共鋪九圈孤形石,每圈依次為九塊、十八塊、二十七塊、三十六塊、四十五塊、五十四塊、六十三塊、七十二塊、八十一塊;第二層仍鋪石九圈,依次為九十塊、九十九塊、一百零八塊、一百一十七塊……直到二百四十三塊;第三層從一百七十一塊起……直到二百四十三塊;可以從中看出其數俱為九的倍數。圓丘壇周圍的石護攔,每層的護板數也是九的倍數,上層三十六塊,中層七十二塊,下層一百零八塊。正是由於圓丘壇的這種特殊構造,才產生了“天心石”的神奇效應。當人站在“天心石”上發出聲音時,仿佛就會聽到四維上下的回音,如天籟之聲不絕於耳,有如“通天”之感,令人歎為觀止!

清代祭天圖

紫禁城的建築設計是專製統治與禮製等級的完美載體,其建築造型藝術特點體現了一種和諧之美,主次分明,方正對稱,大小高矮,遙相呼應,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數理結合,形成了一個氣勢巨集大、高度和諧統一的整體,給人以肅穆尊貴之感。奧斯巴·西陵於1912年參觀紫禁城,他描述道:“連續的水準和空間的積累以及韻律的意境,是構成紫禁城決定性均衡狀態的基礎,這種均衡狀態也表現出傳說的、哲學的、科學的智慧結晶,使得這座城市精巧地成為宇宙中心的象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