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皇太極時代,年輕的多爾袞為何能脫穎而出力壓諸王?

努爾哈赤的眾多兒子中,多爾袞為何能在皇太極時代脫穎而出?是時代選擇了他還是他駕馭了時代?他是如何積累下扭轉乾坤的能力?要想回答這些問題,還得把時光倒回到天聰、崇德兩朝。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就是被逼生殉的大妃阿巴亥。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封多爾袞為九貝勒俗稱「九王」。自此後的歲月裡,多爾袞與皇太極一起開始了叱吒風雲的戰爭生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了表現的機會。

多爾袞一方面是得自於愛新覺羅家族的基因遺傳,能征善戰已經成為家族的一種象徵。而另一方面,多爾袞自身的悟性也極高。天聰二年(1628年)二月,17歲的多爾袞隨同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兩軍會戰,多爾袞事先進行了周密的部署,針對當時的形勢明確提出了速戰方針。

第一次出征的多爾袞如同久經沙場的老將一般,在眾人訝異的目光中,指揮若定。戰爭的結果也在他的預料之中,多羅特部戰敗,八旗軍隊俘獲了敵軍13000餘人,大勝凱旋。

此戰後,多爾袞因其作戰英勇有功,深得皇太極賞識,被賜以美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王。從此,聰慧多智,謀略過人的多爾袞,逐漸成為後金軍的主要統帥之一。

在整個滿洲八旗裡,沒有一個人比多爾袞更像個勇士,他的騎、射、刀、劍都是一流的,且反應機敏,出手利落無人能及。指揮作戰、調兵遣將比皇太極也是毫不遜色,而用人善任、運籌帷幄更是略勝一籌。可惜當年他年紀小,輸給了哥哥皇太極,還眼睜睜地看著母親被活活逼死。

多爾袞的內心其實是矛盾的,他對皇太極既懷有敬意和感激,又懷有憎恨和畏懼。他怕皇太極突然離去,使大清蓬勃發展的局面遭受挫折,又希望皇太極趕快離去,讓自己來主宰山海關外這片天地。

天聰三年(1629年),多爾袞隨皇太極攻明,直逼北京城下。天聰五年(1631年),又隨皇太極攻明於遼西,大凌河之戰,他親自衝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事後,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以勸阻,說:「墨爾根戴青亦衝鋒而入,倘有疏虞,必將你等加以嚴刑,斷不寬容。」

攻錦州時,多爾袞又一馬當先。祖大壽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炮,洪承疇由南向北發炮,多爾袞被夾擊於中,險些被擊斃。以後祖大壽投降,多爾袞曾向他談到當時的危險情形。祖大壽惶恐不安地說:「果有此事!如彼時炮中王馬,為之奈何!」多爾袞則坦然說:「彼時兩仇相敵,唯恐不中,大壽言不由衷,誠為可笑!」

由於多爾袞在軍事、政治上已經成熟和可以信賴,在天聰五年皇太極設立六部時,命他掌吏部事,更全面地參與軍政大事。天聰七年六月,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探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詢問征明、察哈爾、朝鮮,何者為先?多爾袞以敏銳的目光,直抒了他的戰略思想。他從奪取全中國的目標出發,力主征明為先,此議深得皇太極的贊同。

天聰八年五月,多爾袞從皇太極征明,克保安、塑州,次年,在招撫蒙古察哈爾途中,他又自山西平魯衛侵入明邊,在山西、宣大一帶,搗毀了明朝的寧武關,騷擾了代州、忻州、黑峰口等地,俘獲人畜七萬餘。

在對蒙古和朝鮮方面,多爾袞全力貫徹皇太極以「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方針,使統一全國的後顧之憂得以早日解決。在順利解決了蒙古和朝鮮問題之後,多爾袞便集中力量協助皇太極,和明朝在遼西地區進行了激烈而持久的較量。

崇德三年(1638年),為進軍明朝作準備,多爾袞督修盛京至遼河的大道。自董家口侵入明境,殘毀了山西、河北、山東大片地方。崇德七年(1642年),多爾袞攻下松山,俘獲明朝統帥洪承疇;克錦州,迫使明朝大將祖大壽最後投降。

持續三年之久的松錦戰役,明朝受到巨大的打擊,多爾袞威望大增。這時,皇太極抱病在身,軍國大事便經常委託濟爾哈朗和多爾袞這兩個親王共同處理。在清軍入關以前,多爾袞追隨皇太極轉戰南北,為清朝統一東北及蒙古各部做出了貢獻,其地位已躍居諸王之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