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公布!港珠澳大橋和天河三號上榜

允中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2018十大科技進展公布。

不同於其他民間或大數據機構評選,該年度科技進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產生,代表科學技術研究領域的最高水準。

其中,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我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電腦“天河三號”原型機首次亮相、我國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取得新進展等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1、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運營。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長55公里,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台風、8級地震,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開工。

如今,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讓珠江口天塹變通途,改變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香港將獲得更廣闊的珠江西岸腹地。

2、我國新一代“E級超算”“天河三號”原型機首次亮相

國家超算天津中心於5月17日對外展示了我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電腦“天河三號”原型機,這也是該原型機首次正式對外亮相。

據了解,百億億次超級電腦也稱“E級超算”,被全世界公認為“超級電腦界的下一頂皇冠”,它將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危機、汙染和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上發揮巨大作用。

3、我國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取得新進展

9月18日,國審稻新品種“中科804”現場會上,“中科804”從3000畝示範片中脫穎而出,其在產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農藝性狀方面均表現突出。

“中科804”和“中科發”系列水稻新品種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成功利用“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理論基礎與品種設計理念所育成的標誌性品種,實現了高產優質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

“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研究成果於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4、兩隻克隆猴在我國誕生

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登上《細胞》雜誌封面,這意味著我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莉”誕生以來,20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攻克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這個難題。

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出大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5、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歷經30年艱辛工作,測出目前國際上最精準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8月30日《自然》雜誌刊發了羅俊團隊這一最新測G成果。

以往G值測量的相對精度雖然接近10-5,相互之間的吻合程度僅達到10-4水準。因為精度問題,很多與之相關的基礎科學難題至今無法解決。

此次羅俊團隊採用兩種不同方法,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饋法測G,精度均達到國際最好水準,吻合程度接近10-5水準。

6、科學家首次在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與丁洪研究員長官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馬約拉納任意子。

這種馬約拉納任意子純淨度較高,能夠在相比以往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

該發現或對穩定的高容錯量子電腦研發有極大幫助,於8月16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7、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科院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

8月2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歷經4年,通過15輪染色體融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採用工程化精準設計方法,成功將天然釀酒酵母單倍體細胞的16條染色體融合為1條,染色體“16合1”後的釀酒酵母菌株被命名為SY14。

經鑒定,染色體三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除通過減數分裂有性繁殖後代減少外,SY14酵母表現出與野生型幾乎相同的轉錄組和表型譜。

8、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水上首飛

10月20日,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現水上首飛起降。

AG600飛機是我國首次按照中國民航適航規章要求自主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飛機,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

AG600飛機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等多項特種任務的能力,是國家應急救援重大航空裝備,對於填補我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裡程碑意義。

9、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北京大學江穎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領銜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影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有重要應用前景。

該成果5月14日於《自然》雜誌在線發表。

10、我國首個P4實驗室正式運行

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1月通過原國家衛計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現場評估,成為中國首個正式投入運行的P4實驗室,標誌著我國具有開展高級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能力和條件。

據介紹,P4實驗室是人類迄今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埃博拉等危險病毒只有在P4實驗室裡才能研究。

專家表示,該實驗室對增強我國應對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預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等科研能力起到基礎性、技術性的支撐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