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靖康之變”背後的歷史真相:宋徽宗背信棄義在先,挑釁金國底線

“靖康之變”,是兩宋之交的一次慘痛的歷史事件。北方的金國鐵騎洶湧南下,一舉攻破汴梁,北宋至此滅亡。徽欽二帝以及北宋皇族成員、后宮妃嬪三千餘人,還有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以及民間百姓超過十萬人,還有難以計數的金銀財貨,都被金國裹挾而去,成為中原王朝被北方遊牧部族擊滅的一次典型事例。

對於“靖康之變”的定性,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會把它簡單認定為金國對北宋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北宋一方長期以來一直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但實際上,這種印象與事實並不相符。“靖康之變”背後的歷史真相是:宋徽宗背信棄義在先,挑釁了金國底線。

金國建立之初,僻處遼東一隅,與宋朝之間還隔著一個遼國,因此與宋朝之間遠日無怨近日無仇,素無瓜葛。金國崛起過程中,也一直以遼國為對手,從未對中原的北宋動過什麽歪心思。

金國的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對北宋的態度就十分友善。天輔二年(1118),宋徽宗遣馬政使金,商議聯合攻遼問題,阿骨打馬上予以積極回應,雙方互派使者來往多達六七次,終於達成“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的核心條款,是宋金兩國聯手滅遼,滅遼之後,金國把燕雲十六州地區交給北宋,作為回報,宋朝把原先每年向遼國繳納的歲幣白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交給金國,此外還向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百萬貫錢的燕京代稅錢。

同時,“海上之盟”也相當於宋金兩國締結的一份和平協議,為日後的兩國關係奠定基調。盟約中明確指出,“兩界側近入戶不得交侵,盜賊逃入,彼此無令停止,亦不得密切間諜,誘擾邊人。若有暴盜,或因別故,合舉兵眾,須得官報沿邊官司。兩國疆界各令防守,兩朝界內地各如舊,不得遮堵道路”。

盟約中明文規定,雙方在邊境線上要各自保境安民,約束己方軍民不得越界,不得收留對方的逃人罪犯。如果一方在邊境上有軍事行動,必須提前知會另一方,以免造成誤會。

盟約還對雙方的未來關係描繪了美好前景,“所貴久通歡好,庶保萬世。”同時雙方發下毒誓,“苟違此約,天地鑒察,神明速殃,子孫不紹,社稷傾危。”

金國一方,最初對盟約是非常重視的。宋金聯手滅遼之戰中,宋軍戰力低下的弱點被金國人看破,金國很多武將都建議金太祖南下攻宋,都被金太祖阿骨打阻止,如金國皇室親王完顏宗望所說,“太祖止我伐宋,言猶在耳”。

金國大臣左起郊,也認為北宋虛弱不堪一擊,金國不應把血戰奪來的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北宋,並寫詩勸喻:“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河山一寸金”。金太祖卻不為所動,堅持執行盟約。

遺憾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金國方面雖然能做到謹守盟約,宋朝方面卻沒做到。1123年5月,金國平州守將張覺起兵叛亂,帶領5萬精兵,裹挾遷、來、潤、隰四州百姓十餘萬人,逃歸北宋。

按照宋金盟約,雙方既然是友好國家,都不可接納來自對方的叛將逃人、流民罪犯。但宋徽宗眼看張覺實力雄厚,又是主動送上門來,到手的便宜不佔白不佔。於是見利忘義,不僅接納了張覺,還封他為節度使,賜銀數萬兩。

金國金太祖此時已死,金太宗登基。金太宗對北宋的背信棄義十分惱火,一方面給北宋送去國樹,嚴厲指責北宋的背盟之舉,一方面發兵南下,逼近北宋燕京,逼迫北宋交出張覺,送還被張覺裹挾走的十餘萬百姓人口。此外不再追究宋朝任何責任。

宋徽宗一看捅了大簍子,迫不得已把張覺斬殺,首級送還金國,但卻不打算繼續讓步,不想再歸還十餘萬百姓人口。宋徽宗還在給金太宗的回信中說,“本朝幅員萬裡,人居散漫,若再行根究,難指有無,況事皆已往,請別計議。”

宋徽宗在回信中耍起了賴皮,一方面強調客觀困難,聲稱宋朝國土面積太大,十餘萬金國百姓進入宋朝想再找回,如同大海撈針。況且此事真偽難定,事情已過去那麽久,就以後再說吧。

宋徽宗的背信棄義、視盟約為兒戲之舉,徹底激怒了金國人。此事成為“靖康之變”的導火索,最終引發了金國擊滅北宋的歷史悲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