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業2019:轉型在路上

請回答,2019銀行業。

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金融嚴監管下,哪塊業務將成為銀行轉型發力重點?

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相繼落地後,銀行理財將走向何方?

在互聯網系金融科技公司發展的緊逼下,傳統銀行將如何直面挑戰?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多位業內專家、學者,試圖尋求答案。

1

零售轉型

信用卡成發力重點

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金融監管趨嚴背景下,銀行對公和同業業務增長放緩,相比之下,零售業務成了銀行轉型發力的重點。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銀行逐步轉向零售主要就是對公業務已趨於飽和,且對公業務競爭激烈,很難發展新的市場。

奚君羊進一步指出,目前巨集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再加之前一時期許多企業還本付息出現困難,銀行的不良資產率一度明顯上升,導致銀行對風險的防範也更加嚴格。因此銀行對企業的業務也比較謹慎,而對零售業務、個人業務較為關注,挖掘潛力和空間較大。

僅就零售信貸業務來看,中信建投研報指出,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26家上市銀行零售貸款合計規模31.21兆元,較年初增長8.17%,較去年同期增長17.62%。

雖然各家銀行具體策略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零售業務正逐漸成為不少銀行利潤的主要增長點。

2018年第二季度,平安銀行、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分別在67.89%和54.44%。此外,光大銀行零售業務利潤貢獻也有十分明顯的上升,2018年上半年該行零售利潤貢獻已達46.73%,僅次於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佔比相較於去年提升了12.19個百分點。

展望2019年,業內人士均表示,商業銀行零售轉型仍將持續推進。中信建投分析師楊榮分析,零售業務之所以為“零售”,相比對公業務而言,業務對象是非常分散的。只有擁有一定規模的零售客戶基礎,才能形成規模效應降低運營成本。因此,從商業銀行零售轉型進程來看,首先就是要擴大零售基礎客戶數量,這是零售轉型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

中銀國際證券研究分析師勵雅敏、袁喆奇指出,未來如何進一步增強個人客戶的粘性將成為各家銀行零售提升的關鍵。

王敏(化名)是某城商行的一名零售客戶經理。她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她所在的銀行一直對零售業務非常重視,全行上下都在積極開拓這塊業務。

“2019年我行零售業務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就是通過信用卡業務拉動客群增長,爭取在批量獲客之後提升為有效戶。另外,還有儲蓄存款和個貸業務,2019年個貸業務中的重點是經營貸款。”王敏稱。

考慮到監管各項利好政策的推動以及居民消費領域的廣闊空間,勵雅敏、袁喆奇認為,非抵押類零售信貸將持續成為各家銀行零售資產端競爭的主要戰場,信用卡業務成為各家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重點。

而王敏則認為,“做好零售業務,最重要的是產品和服務。好的產品可以獲客,好的服務可以留住客戶。如果兩樣都沒有的話,零售業務依舊很難開展。”

2

理財轉型

去剛兌+淨值化

2018年4月以來,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相繼落地,意在打破理財產品長期以來的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

理財市場因此發生巨變:保本理財逐漸退場、結構性存款“補位”、淨值型產品明顯增加……

近期,《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銀行支行網點發現,幾乎所有的銀行工作人員都會主動告知,有些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

“現在保本理財產品額度較少,且有的產品只存續至2018年12月底,2019年就沒有了。”某股份製銀行理財專員告訴記者,因受監管規定,保本理財產品在過渡期內會縮減規模,存量會越來越少,收益率也會越來越低。除了保本理財,別的產品都不能保證最高收益率。

一方面,銀行需要完成新老產品的逐步過渡;另一方面,對於那些過去隻買固定收益產品類的保守投資者來說,也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如果保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低於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底線,那麽部分投資者便會逐漸轉向收益率相對高一點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漸漸地,保本理財產品也將徹底退出舞台。”上述理財專員補充稱。

展望2019年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趨勢,受訪人士均指出,依舊將是破剛兌和淨值化。

西南證券金融組首席分析師劉嘉瑋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2019年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大方向依舊是破剛兌、淨值化,但節奏的快慢要看政策和內外部環境。

“2019年存量的保本理財產品應該還不會完全出清,會在繼續處理存量的同時推出新的淨值化產品。”劉嘉瑋表示,資管新規給出的過渡期大限是2020年底,也就是說還有兩年過渡期,需要持續調整產品結構。

那麽,2019年銀行方面會主推何種類型的理財產品呢?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認為,應該還是會延續以低風險為主的理財產品,這是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優勢。

12月27日,中行、建行收到了銀保監會下發的“準生證”。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金融分析師楊慧敏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9年將會有一批理財子公司成立,銀行理財業務將加快淨值化轉型,銀行理財產品將會有更豐富的類型。

劉嘉瑋認為,理財子公司的落地還需要制度支持。除去已公布的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淨資本和流動性管理等配套制度落地亦需要一定時間。不過,此前據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透露,銀保監會已著手制定相關配套監管制度。

“理財子公司面臨資管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楊慧敏指出,理財子公司的理財資金可以直接投資股票,但是銀行的專長主要在固收市場方面,權益類市場資管能力較弱。

據記者了解,近期已有銀行在招聘相關人才,甚至有去基金公司“挖人”的現象。

“資管行業核心資產是人才。”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銀行系資管子公司在權益投資方面沒有團隊,沒有研究平台,很難吸引到業內專業的投資經理。”

此外,銀行資管給出的待遇雖然不薄,但與券商、基金相比並沒有顯著優勢。在此情況下,是否有基金經理願意跳槽去銀行資管子公司呢?

對於此問題,上述基金人士顯得比較慎重,“可能會。具體要看長期的發展情況,比如體制因素等。銀行資管子公司剛開始肯定是由目前銀行資管部的團隊去做。”

楊慧敏進一步指出,對於自建團隊管理權益類資產難度較高的銀行,未來或會通過與券商、基金專戶、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進行權益市場投資。所以,在理財子公司初期,“委外模式”將成為眾多理財子公司的選擇。

“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發布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銀行理財的分化。”楊慧敏進一步解析稱,一方面,理財子公司設立的注冊資本門檻為10億元,大部分銀行應該可以滿足。但會有部分中小銀行考慮到成本投入問題,可能選擇不成立理財子公司,為其他理財產品進行代銷。另一方面,一些在先前就已經實現理財事業部改製的銀行,未來理財子公司的成立進程會加快,提前搶佔理財市場份額。

3

金融科技

人才、合作是關鍵

面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浪潮,商業銀行紛紛擁抱金融科技帶來的新機遇。

先是上海出現首家“無人銀行”,繼而建行成立全資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打響了國有大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第一槍”。

實際上,自2015年底開始,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先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興業數金、金融壹账通、招銀雲創、光大科技及民生科技,仿佛一夜之間都冒了出來。

但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後,相應的人才缺口也不容忽視,“金融+IT”的複合型人才目前更受青睞。

以建信金融科技為例,其2019年校招預計招聘逾700人;其中公司總部招聘66人,八地事業群共計招聘逾600人,主要招收技術研發類、業務發展類和綜合管理類崗位。

興業數金未公布招聘數量,僅稱招聘軟體開發工程師、大數據開發工程師、網絡管理工程師等職位。對於崗位要求,希望應聘者系“211工程院校或重點財經類、理工類院校全日製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2019年應屆畢業生”,電腦相關專業或經濟金融相關專業。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未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銀行,也在儲備相關專業人才。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總行2019年校招列出了諸多資訊科技類崗位,多數要求應聘者有IT背景,條件要求也較為嚴格。

李明(化名)是來自某985大學2019屆經濟金融相關專業的一名研究生。李明瀏覽了諸多銀行招聘資訊,發現總行崗位待遇、未來發展空間都很好。但自己不想做櫃員,行銷崗位業績壓力又太大,“覺得資訊科技類崗位不錯,但一看都要求IT專業,試著投了幾個簡歷也都沒有回音”。

除了人才、技術研發方面的稀缺,在行銷獲客上,銀行的金融科技轉型也面臨著挑戰。

奚君羊認為,銀行在金融科技發展方面的主要障礙是獲客受局限,往往還是之前銀行線下網點辦業務的客戶,只是把業務搬到線上來辦理而已。

而互聯網企業不一樣,奚君羊稱,他們有自身的客戶,比如騰訊遊戲用戶、微信用戶、淘寶用戶等,他們可以發掘這些客戶,利用互聯網平台把金融服務和客戶結合在一起。因此,未來銀行如何跟互聯網企業合作,如何在互聯網活動場景嵌入銀行業務,這是銀行未來發展的突破點。

12月12日,交通銀行發布的《2019年中國商業銀行運行展望》顯示,2018年,商業銀行金融科技發展大踏步向前,在戰略規劃、子公司設立、管道拓展、場景布局、前沿技術應用、產品創新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展望2019年,《報告》預計大中小型銀行的金融科技發展將繼續分化;商業銀行將繼續成為新技術應用的排頭兵;金融科技改變銀行架構和經營流程的進程加快。

金融科技發展如火如荼,但也存在風險,主要包括底層架構風險、政策合規風險、數據運用風險、在線信貸風險、技術與網絡風險。

《報告》針對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布局現狀及風險分析,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把握科技引領創新大勢,深入應用金融科技賦能業務轉型;第二,認清數據驅動轉型方向,全面提升數據治理與應用能力;第三,兼顧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有序推進適應科技創新的機制創新;第四,著眼長遠、防微杜漸,全面加強金融科技風險管理。

記者 范佳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