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造營2019》的頂級真人秀設計是如何實現的?

導讀

從有到優,既是中國本土男團成長的重要指向,也是以“團訓”為落腳點的《創造營2019》在節目中置入頂級真人秀設計的重要線索。

文 |一文

鬧鐘和喇叭聲在凌晨三點響起,創造營的學員宿舍瞬間亂作一團。這一期,《創造營2019》再度迎來順位發布,壓力之外卻迎來了這樣一個充滿意外和戲劇性的開場。

所有學員必須在十五分鐘內集結完畢,沒有時間收拾整理。隨後他們將前往青島著名的海岸,開始二十公里的拉練。剛到海邊時,東邊的太陽剛剛露出魚肚白,所有的學員顯得十分興奮。但當他們背著自己的行囊,路過第一個成績查詢點時,緊張的情緒一下籠罩了過來。

“我們小隊進入到下一階段的人數有多少?”“不到一半。”第六小隊打完電話,所有學員估摸了一下,最多不超過四人能夠留下來,帶著複雜的心情,他們繼續上路。

一場延展到戶外的“團訓”

一個節目內的頂級真人秀創新

人越走越少的第六小隊,在到達終點前,隊伍裡只剩下了三個人。

《創造營2019》這一期節目從棚內來到了戶外,並將在一場特別的拉練裡公布學員去留。較之同類節目的形態設計,這種模式創新首開先河:所有的訓練並非只是追光燈下的美顏美型,還有始終在路上的努力和汗水,誰也不外乎其中。過程和結果並重。

這一場延展到戶外的“團訓”,背後是《創造營2019》怎樣的真人秀極致化設計?

觀眾看到的故事就是答案。在所有學員向前行進的過程中,推動節目前進的邏輯線索與之高度匹配,且不斷生成著更精彩的看點。在《創造營2019》開播初期,一個“訓”字就內嵌於整檔節目的敘事邏輯之中,把“團訓”落到實處,所有的新場景和新挑戰都順理成章地得以極致化的呈現。

一方面,節目對最終想要打造的男團,有著明確的預期:要本土化,要經得起考驗。所以,每一次“訓”的動態過程,都有不同側重,亦是對所有少年的不同挑戰。這一期,隨著拉練的深入,不斷有學員離開正在前進中的隊伍,往前和止步都被負載上了與眾不同的儀式價值,在這一過程中,無論對於學員或是觀眾都能形成深刻的記憶點;另一方面,《創造營2019》也大膽打破同類節目以棚內敘事為主體的構造,讓室內和戶外場景相結合,背包、皮劃艇等更豐富的戶外元素融入,打破了棚內節目與真人秀之間的藩籬,突破性地呈現出節目形態的創新價值。

學員張炯敏用刺激兩個字形容了這場拉練,“走著走著,就不知道是誰會離開了。”而學員晨藝則把它比作《創造營2019》整個賽製的一個鮮活縮影,“我們大家去走一段路,但是中途有人就是會先離開。”

群像刻畫、藝能訓練,往往被視作此類節目的形態難點,要在這樣的建制上融入劇情真人秀的表達,難上加難。尤其是在真實刻畫學員心路和勾勒節目看點這兩個方面,真人秀化的表達時常面臨“兩張皮”的困境。

但伴隨節目的播出過半,所有想當然的理解都被打破了。

《創造營2019》選擇用這樣的方式把真正的幕後故事擺到觀眾眼前,把劇情真人秀的思維運用到“團訓”之中,很大膽;而這個故事的講述,貫穿於節目始終,很極致。某種意義上,它完成的既是一次對中國男團標準的再探索,也是一次對真人秀思維之於節目表達的再創新。

很多人會困惑《創造營2019》最開始為什麽要提出“團訓”的概念?從入營儀式,到排練公演,再到今天的拉練暫時告別,節目的形式一直在變化,但節目的立意卻被逐步塑造得更為鮮明——沒有最真實的磨礪,何來最迫切的成長?

“它像一場夢,一場我不願意醒來的夢。”學員陸思恆在拉練後的採訪中這樣感慨。“在路上”的命題總是迷人,節目借力這種情感化表達做出了形態設計上的頂級呈現:讓觀眾輕鬆地理解了以往節目要費勁解釋的概念,比如堅持、放棄、責任等。

這一期的觀看尚未過半,一個可以稱之為“頂級”的真人秀內容模式便浮現了出來。當少年們或是揮手告別,或是依然並肩前進,一切都點到為止,剛剛好。

讓情緒講故事,一條暗含隱喻的邏輯線

“你有做好接受一切風浪的準備嗎?”

《創造營2019》把第二個宣布成績的地方選在了海上,學員們需要費勁地劃著皮劃艇,到達風大搖晃的小船上,班主任胡彥斌才公布結果。第二組乘坐皮劃艇到達時,胡彥斌沒有立馬宣布成績,他先問了一直在話題中心的學員馬雪陽和張遠一個問題,“你們倆是真的很想成團嗎?”

“當然。”馬雪陽的回答幾乎不假思索,“因為我的青春就是,團。至少目前看來,我沒有其他選擇,也沒有後路可退。”

“馬雪陽,你確實止步於第二賽段。”隨著胡彥斌的“宣判”,整個小船忽然陷入了一種高氣壓下的沉默。但告別的擁抱、漸行漸遠的皮劃艇卻又像極了另一場旅途的真正開始。正如胡彥斌所說,“有夢想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千萬不要放棄。這裡絕對不是終點。”

在這期不斷卷入新看點和新期待的真人秀內容中,似乎更像是一場藏有伏筆的真人電影。

一方面,環境對節目的“刺激”總在不斷生成。這一期,節目最精彩的亮點並不僅僅是讓學員從室內來到了室外,而是最大程度地借助場景的綜合調度來激發人物的情感表達。去與留,在一個特別的環節裡得到了意義的釋出,它是屬於從未停下探索腳步的“團訓”立意的,也是屬於節目形態的,《創造營2019》的價值內核在新的構造和表達裡得到延展。

學員四正告別時,兄弟們邀請他走完全程,但他還是選擇在此刻放下背包。“要放下那一刻,真的覺得跟大家不一樣了。所謂的輕裝上陣,但是其實包裡面背著的,所有的期待、希望和夢想,都要在這一刻被放下去了,我是多麽的不捨。”

另一位告別的學員白洪滔卻說,“等我到二十歲的時候,我還會再回來的。畢竟我還年輕,還有很多種機會。”他走後,同一組的兄弟把他的名字撕下來貼在了自己的書包上。

能夠看到,另一方面,“在路上”也讓學員們的情緒迎來真實變化,人物彼此處於一種高動態性的情感互動時刻。通過不同階段的關卡設置,學員在並肩同行中共同面對進階的欣喜和暫時止步的遺憾。或喜悅或殘酷的情感體驗,都是為了節目能在接下來的推進中形成更有底氣的聲音。

既然要探尋男團標準的新方向,改變一定是顛覆性的。

在這場有別於傳統形態的順位發布中,有的學員要離開,有的學員要重新出發繼續面對接下來的挑戰,他們彼此見證著、彼此鼓勵著,最後的獲勝組隊長拯救同組學員則把情緒點推向高潮。

“所有人在安慰他的話,其實變相都在安慰自己。每個人心裡其實都是在打著鼓的。”

不管是放下背包、還是在大海面前迎接風浪,《創造營2019》從整個的環節設計、場地的選擇等都暗藏著一個隱喻,這個隱喻是關乎勇氣和鼓勵的,讓節目不僅僅是一種可被預見的機械化行進,也真正描摹出了一種追夢態度和人生態度的傳達。

“從有到優”的不止是男團,還有節目創作

第二輪公演最佳表演的MVP組,有權從自己的隊伍裡,選擇一名告別的學員成為旁聽生。

學員李鑫一和秦天在短暫的猶疑後,撿起地上的行囊就朝曾經的隊友飛奔而去。驚訝、擁抱、喜極而泣,伴隨著所有學員集結完畢,這一期《創造營2019》最終達到了情緒高點。看完節目,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富於艱險、終得勝利的旅程。心有滿足,但又意猶未盡,愈發期待下一輪的公演。

能夠在強體驗感的關照下看一次節目,在製作同質化傾向嚴重的今天,似乎越來越難得。如何實現內容突圍?又如何為觀眾帶來全新的真人秀內容的視聽感?這是所有節目創作者必然要直面的問題。

《創造營2019》的每一次大膽探索,都在試圖回應這個問題。

本期節目的創新變化,把結果放到了過程之中,不再隻追求簡單的名次發布,而是讓效果最大化,觀眾可以從觀看中形成更直接而有力的情感體驗,明白夢想之於這些少年的真正意義。

回顧一路的播出,《創造營2019》幾乎能讓觀眾在每一次變化裡感受到誠意。它跳出了團體節目重棚內表演的框架,不再只是對棚內矛盾故事衝突的呈現,而是進階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實踐中去,加強了對人文關照的沉澱和社會責任的表達。在本期的環節創新中,伴隨學員前進的不是璀璨奪目的舞台,而是最原生態的場景。日出、海浪、樹木等頻繁出鏡,不僅節目創作上更松活、更有空間,也形成了一種自然天成的氣質,間接地呼應著一個更接地氣、更真實的“男團形象”的湧現。

經過二十公里的跋涉,當學員周震南和他的隊員們終於達到終點時,我們可以看到唱跳之外,這個未來的中國本土男團正在“從有到優”。而與他們相伴的是,《創造營2019》也必然要做到“從有到優”。

較之傳統形態的節目呈現,《創造營2019》無論在模式突破亦或敘事手法等方面,都有了顛覆性的創新和升級。讓少年們跑在路上,讓節目變化在路上,這份創作本身就在不斷努力打磨品質,重構著一方螢幕內外的全新關係。節目與少年們共同成長,同樣“不只是努力,而是要拚盡全力”。

BEASTPAI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