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6公司IPO大撤退 投行爆料:都怕財務指標新規矩

  26公司IPO大撤退,今年僅7家報材料,這是怎麽了?投行爆料:都怕財務指標新規矩,更怕現場檢查

  IPO市場又在變天?

  先來看這四組數據:

  不足一個月時間,已有26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請;

  2018年至今,僅新増7家報會企業,目前已連續三周無新增報會企業;

  A股市場已有18天無新股上市,創兩年來紀錄;

  去年平均每月下發34家IPO許可證,今年前三個月下發的IPO許可證數總和才27家。

  證監會明確提出“IPO被否需運行三年才可借殼”,以及新一屆發審委超低過會率,足以讓不少企業知難而退。財務指標上的新要求,更是讓不少企業知難而退。

  近日,投行人士透露兩個IPO新的監管要求:第一個是IPO在審企業,近三年淨利潤合計要超過1個億,且最後一年超過5000萬,不達標的,要麽選擇撤回,或者接受現場檢查;第二個是IPO新申報的企業,主機板要求最近一年淨利潤超過8000萬,創業板不低於5000萬。

  細究原因,上述26家撤退企業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問題:

  一是,近三年淨利潤合計不到1個億,且最後一年不足5000萬,這類企業佔比最多。

  二是,淨利潤滿足要求,但業績出現下滑。

  三是,新三板轉板的企業,股東結構中出現了券商集合資管計劃、信託計劃等。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在2017年下半年對22家IPO在審企業開展了現場檢查,期間共有10家企業撤回了IPO申請。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今年上半年,證監會將繼續深入開展IPO企業現場檢查工作。

  IPO前,撤退大軍開始增多

  不足一個月時間,已有26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請。

  2月23日,證監會在一則監管問答中明確提出:

  證監會將區分交易類型,對標的資產曾申報IPO被否決的重組項目加強監管:對於重組上市類交易(俗稱借殼上市),企業在IPO被否決後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對於不構成重組上市的其他交易,證監會將加強資訊披露監管,重點關注IPO被否的具體原因及整改情況、相關財務數據及經營情況與IPO申報時相比是否發生重大變動及原因等情況。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發現,2018年至今,共有48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自2月23日證監會發布新規後,“撤材料”開始加速,至今不到一個月時間,共有26家公司決定撤回IPO申請。

  從IPO承銷商來看,26家公司涉及24家承銷商,其中,德邦證券的兩個項目均已撤回,分別是上海能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浙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風證券也撤回了兩個項目,分別是天津天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蘇州禾昌聚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6家企業終止審查三大原因

  一位上市券商分管投行的副總裁坦言:“考慮到IPO被否的可能性很大,尤其那些已經經過初審會拿到反饋意見的企業,掂量過會概率小,還是會選擇終止審查。”

  而細究其中原因,財務指標和合規性不合格是這26家終止審查企業始終繞不過去的檻兒,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近三年淨利潤合計不到1個億,且最後一年不足5000萬,這類企業佔比最多。

  比如,東北證券承銷的北京盈建科軟體股份有限公司,2015-2017年淨利潤分別為1723.72 萬元、2596.33萬元、3813.58萬元,並不符合最新的淨利潤要求。

  再如,海通證券保薦的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5-2017年淨利潤分別為1409.49萬元、2722.12萬元和4441.04萬元,淨利潤累計不超1個億。而這家公司在今年1月30日就拿到證監會的反饋意見,其中要求進一步說明12個規範性問題、多達29個資訊披露疑問等,3月9日審核狀態就變更為“終止審查”。

  二是,淨利潤滿足要求,但業績出現下滑。

  比如,中德證券承銷的湖南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2015年-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為8402.55萬元、5219.55萬元、5947.27萬元,符合“近三年淨利潤合計超過1個億,且最後一年超過5000萬”的要求,但問題是2016年淨利潤下滑。

  三是,新三板轉板的企業,股東結構中出現了券商集合資管計劃、信託計劃等。

  比如,紅塔證券承銷的廣東奧迪威傳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曾在新三板掛牌,股東中存在契約性基金和資產管理計劃,且在新三板掛牌前股東人數已超過200,“三類股東”在新的監管要求下必須清理或者穿透持有人,否則會存在合規性問題。

  不滿足指標建議撤退

  近日,投行人士透露兩個IPO新的監管要求:第一個是IPO在審企業,近三年淨利潤合計要超過1個億,且最後一年超過5000萬;第二個是IPO新申報的企業,主機板要求最近一年淨利潤超過8000萬,創業板不低於5000萬。

  上述券商副總裁表示:“目前監管和行業都默認1個億的標準,而新立項或申報的項目,除了最近一年的淨利潤要求之外,還增加了近三年平均每年超過3000萬這一條。”

  那麽,IPO在審項目中,連續三年淨利潤不超過1個億,或最後一年不超過5000萬的企業,都有可能被勸退。

  “要麽是選擇主動撤回,要麽是接受現場檢查。”華南某投行人士透露,“監管層現場檢查的項目一個共同點就是連續三年淨利潤不超過1億元,並且從淨利潤最低的企業開始排列檢查。”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如此分析,監管層這樣的要求可能有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進一步清理堰塞湖,把IPO項目審核標準提高;

  二是為今年可能回歸的中概股融資提供太空,嚴格控制融資規模和節奏;

  三是提高承銷商對項目的把控能力和標準,以低過會率和嚴標準逼退暫時不合格的企業。

  2018年上半年現場檢查繼續

  此前,證監會在2017年下半年對22家IPO在審企業開展了現場檢查,而2018年上半年現場檢查將繼續進行。

  證監會公布,去年現場檢查對存在其他問題的企業及其中介機構進行督促整改或約談提醒。

  體現的問題主要是,關聯方和關聯交易披露不完整;與關聯方無業務背景資金往來;主要客戶、供應商資訊披露不準確;收入確認時點不一致;內控措施不完備;與關聯方在人員、財務、業務等方面不獨立;期間費用跨期確認等。

  據了解,證監會對去年現場檢查的企業,已通過反饋意見函形式告知企業及中介機構,督促其盡快整改。對其中3家企業和相關中介機構,進行了約談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場檢查準備和實施期間,共有10家企業撤回了IPO申請。

  2018年上半年,證監會將繼續深入開展IPO企業現場檢查工作。

  今年檢查範圍主要包括:

  資訊披露品質抽查抽中的企業;

  日常審核中發現存在明顯問題或較大風險的企業;

  反饋意見或告知函等回復材料超期未報的企業。

  通過常態化現場檢查,督促IPO申請企業提高品質,督促中介機構勤勉盡責,打好防範化解資本市場重大風險攻堅戰。

  多家新三板轉IPO企業未達標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新三板目前處於IPO排隊和輔導階段的企業分別有107家和436家。而其中,有不少企業近三年的淨利潤合計都不足1個億,由於目前2017年年報尚未完全披露,只能看到個別企業情況。

  從已披露2017年數據的企業中來看,新三板轉IPO的企業如國安達、陽光中科、國林環保、美之高、流金歲月、小狗電器、有方科技、聯瑞新材、慧爾股份等,2015年-2017年近三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都不足1個億。

  有投行人士認為,這並不代表這些企業都是按法規都不具備上市資格,也有成長性很好的企業,只是在當前的嚴監管形勢下短期內很難通過IPO上市了,要麽選擇先行撤回,要麽接受證監會的現場檢查。

  IPO申報、審核進入放緩期

  自去年10月份大發審委履職以來,IPO審核通過率大大降低,在審核全面趨嚴的情況下,IPO申報、審核全面進入放緩期。

  先來看IPO申報情況:

  上周(3月12日-3月16日)無新增報會企業;

  2月26日至3月16日期間,已連續三周無新增報會企業;

  截至3月16日,今年僅新增7家報會企業,其中上交所3家,深交所中小板1家,創業板3家。

  不過有投行透露,近期屬於企業補年報的密集期,除了新增申報項目更加謹慎的原因之外,不排除一些企業正在補年報。

  接著看IPO審核情況:

  自去年10月份以來,IPO審核通過率大大降低。進入2018年之後,發審委審核通過率再創新低,20-30%的通過率時常發生,甚至出現過全都被否的現象。

  此外,進入2月、3月之後,IPO審核通過數量僅為個位數,分別為7家和5家。

  再來看IPO許可證下發速度:

  2017年,證監會平均每月下發34家公司IPO許可證,3月份許可證數量最多,共下發51家公司IPO許可證;

  到了2018年,IPO許可證下發速度明顯放緩,1-3月份(截至3月20日)分別下發IPO許可證數為14家、4家和9家;

  2月份雖含有春節長假原因,但僅4家公司IPO許可證的數量,還是創下了兩年來新低。

  18天無新股上市

  經常參與新股市場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過新股上市了。

  的確,自3月2日倍加潔華夏航空兩隻新股上市之後,至今再無新股上市。也意味著,長達18天的時間裡,A股市場暫無新鮮“血液”注入,這也是自2016年新股申購新規實施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

  此外,近三個月時間,新股上市數量也大大減少。數據顯示,2018年1月-3月(截至3月20日),滬深兩市共有31隻新股上市交易,而去年1月至3月共有134隻新股上市。

  融資額方面,2017年1月至3月,134新股合計募資達到696.04億元。而今年的31隻新股募資金額僅366.19億元。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