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土壤修複行業加速擴張,汙染者付費打開新盈利空間

今年是《土壤汙染防治法》實施的第一年,土壤修複大戲已經開鑼。

2018年8月31日,全國人大通過《土壤汙染防治法》。這是我國首次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範防治土壤汙染,法律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近日,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下稱“中國環聯”)、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相繼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土壤修複行業必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土壤修複行業規模將加速擴張。包括場地修複、耕地修複、礦山修複等在內,土壤修複潛在總市場空間合計將超過5.2兆。保守估計,2019年土壤修複市場空間在1571.5億元左右。

這份名為《土壤修複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於2月8日發布。報告認為,土壤修複行業市場潛力巨大,資金瓶頸成其最大發展阻礙。如何解決資金匱乏問題,將成為汙染場地修複及再開發利用和土壤修複產業發展的關鍵。

中國環聯表示,依據“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汙染地塊治理與修複由造成土壤汙染的部門和個人承擔。汙染者付費模式是一個新型的盈利模式,這將成為一個從無到有的市場。

摸底土壤汙染資訊

根據原環境保護部、原國土資源部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品質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

公報分析稱,長期以來,由於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汙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部分地區土壤汙染嚴重,對農產品品質安全和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調查結果顯示,工礦業、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和自然背景高是造成土壤汙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2018年,生態環境部頒布了《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以及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完成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並上報成果,共采集並分析測試70萬份樣品。26個省(區、市)建立了汙染地塊聯動監管機制。

此外,生態環境部還聯合有關部門部署開展了涉鎘等重金屬行業汙染耕地風險排查整治、耕地土壤環境品質類別劃分試點和全國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資訊系統應用,建成了全國土壤環境資訊管理平台。

在1月18-19日召開的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乾傑表示,今年,生態環境部將做好農用地詳查成果集成並向國務院報告詳查結果,穩妥推進企業用地調查。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複名錄,推進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和試點。

隨著國家對土壤修複行業的高度重視,在資金支持上力度逐年加大,增幅超過大氣和水汙染防治。

數據顯示,2016年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數達112億元,比2016年執行數增加21.11億元。2017年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執行數為65.35億元,執行率同比減少41.66%,主要是因為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尚未完成,土壤汙染底數不清,相關項目儲備不足,資金需求減少。

2018年,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預算數為65億元,與2017年執行數基本持平。結合2017年的預算結轉資金,2018年實際專項資金預算調整為111.65億元,基本與去年專項資金預算數相同。

中國環聯上述報告預計,土壤修複行業規模將加速擴張,保守估計2019年土壤修複市場空間在1571.5億元左右。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複專業委員會日前發布的《2018年土壤修複行業發展評述和2019年發展展望》報告也介紹,通過中國採購與招標網、中國采招網等公開途徑不完全統計,2018年土壤修複市場規模約100多億元,其中工業類汙染場地修復工程仍佔主要部分,合約額約70億元,而且資金規模愈來愈集中於大項目。

該委員會表示,《土壤汙染防治法》的頒布將逐步推動土壤汙染防治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隨著公眾對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關注上升,將促使汙染場地修複項目、地下水修複項目持續增長。

修複企業開始瓜分市場

據中國環聯介紹,近兩年來,從事我國土壤修複公司的數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2016年我國土壤修複相關產業的企業數量達到2000家,而2017年這一數量增至2800家。

但從品質上看高水準的公司數量依然不多,企業的來源複雜。《土壤修複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稱,國內土壤修複項目在招標過程中,具體項目根據運作模式、內容及難度的不同,對企業資質及資金規模均有不同要求。

調查發現,大企業有優勢,中小企業同樣可憑借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保持優勢。跨界參與土壤修複的央企有雄厚資金實力、規模優勢、政府資源等優勢。

中國環聯介紹,由於土壤汙染具有較明顯的區域特性,現有技術的通用性有待完善,土壤修複項目的參與者傾向於本地的企業,中國土壤修複行業的市場格局基本初步形成:

以“高能時代”為主的修複企業分食長三角、湖南、湖北、吉林等地的中小型項目;“博世科”在其本土西南市場佔領了一席之地;“永清環保”佔據了西北重金屬汙染治理市場;“中科鼎實”在北京、上海的重大修複項目中屢屢現身;“北京建工修複”憑借其地理優勢和國企背景,主要聚焦於北京地區的大型項目。

此外,以“鼎實環境”、“上田環境”等為代表的區域性非上市公司或新三板公司,則主要將業務聚焦於本省以內,訂單規模較小,在所在城市及周邊區域有較為突出的影響力。

調查發現,近幾年來,有實力的土壤修複企業均有擴展其項目版圖的傾向。“永清環保”、“博世科”成為雄安新區第一批環保治理項目的實施者,日後在土壤修複方面也將努力向外延伸異塵餘生。“北京建工”開始向南拓展,在江蘇、湖北、廣西等地進行布局。隨著大數據發展,農資生產企業也會提供相應、針對性的服務。

《土壤修複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介紹,目前,實力較強的土壤修複企業分散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湖南等19個省市,其中以北京最為集中。有多家企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的環境治理項目中嶄露頭角,不乏科研背景較強的企業和國企。

而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力度頒布,未來,國家將會鼓勵治理技術完備、資金雄厚、綜合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培養一批有活力並且能持續生存的土壤汙染治理的中小企業。

在土壤修複的工程項目方面,中國環聯介紹,2007至2015年,已有29個省發布過土壤修複項目,但總體上數量並不多,最多的為湖南省,共開展了300多個項目,廣西、江蘇、廣東的項目數量均已超過50個。目前土壤汙染與治理市場呈現出由重汙染區域和經濟發達地區逐步向中部、西部乃至全國發展的趨勢。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複專業委員會表示,目前我國土壤修複政策和標準的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頒布的管理政策較多,頒布的規範、指南、導則等技術檔案內容較為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對具體工作指導性偏弱。

多種商業模式逐漸成型

《土壤修複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介紹,土壤修複對於技術和資金要求都比較高,目前的商業模式主要有三種:

EPC模式,即政府出資,第三方企業治理。中國環聯介紹,這種模式主要用於工業場地修複,由於汙染企業關停或搬遷,主體責任不明晰,需要政府來承接出資責任。企業通過EPC模式參與治理,修複後土地有增值空間,政府通過土地出讓來變現。

PPP模式(又稱嶽塘模式)。該模式主要適用於城市工業場地汙染的修複治理,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修複企業與政府成立合資公司,企業出資同時引入第三方社會資本,一起用於汙染地塊的修複治理,待相關地塊修複好後,由合資公司負責進行開發利用,所得收益用於償付前期修複資金的本金、利息及合理的回報。

中國環聯上述報告介紹,該模式打破了行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引入第三方資金,完善從修複到收益實現的機制,對於政府來說,改變了過去重治理過程、輕治理效果的做法。同時,該模式消除了因汙染企業破產關停導致責任主體缺失、治理資金缺乏等問題,調動了企業在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積極性。

耕地流轉經營模式。該模式即公司針對鹽鹼地與農戶簽訂承包合作協定,再通過相應的技術和藥劑進行改良,待達到適合種植後由修複企業經營或轉包,從土地的增產、增值中獲取一定的投資回報。

中國環聯介紹,EPC模式在我國目前比較多見,項目運營周期較短,風險小,企業一次性獲得收益。但項目外包後,修複成本由政府承擔,同時資金數額受到限制,而PPP模式則對治理企業規模要求較高。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複專業委員會將目前的土壤修複模式概括為三種:汙染方付費模式、受益方付費模式和財政直接出資模式。

該委員會表示,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技術的持續更新以及修複標準的逐步細化,行業壁壘將明顯提升,預計未來企業數量增速將放緩,先期進入土壤修複行業的龍頭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一些在細分領域專業性強的技術企業也將脫穎而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