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4小時書店,是文化情懷還是形式主義?

4年前,位於美術館東街的三聯韜奮書店成為了當時北京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此舉引發了讀者的熱情,不少人來到北京,一定要專程來看一看這個“城市的精神地標”。據三聯韜奮書店提供的數據,書店在當年年底在該模式下盈利增長了130%。

24小時書店的模式並非三聯首創,早在2005年,位於北京五道口的民營書店“光合作用”就曾實行過全天不打烊的營業模式,但到2011年,該書店因經營困難而關門。有媒體評論認為,這種探索以失敗告終,與出版業不景氣的大形勢相關。直到2014年,三聯韜奮書店利用24小時模式轉型,才引發了大眾對“不打烊”書店的關注。

可是,“不打烊”並未成為扭轉所有實體書店不景氣局面的致勝法寶。在全國各地書店跟風全天營業之後,不少業內人士也發現,雙倍的營業時間並非意味著雙倍的收入。實際上,夜晚來到書店的讀者會逐漸減少,而書店仍需承受因全天運營帶來的成本增加。因此,在一陣熱潮之後,不少書店因虧損而倒閉或取消了24小時營業的制度。就連三聯本身的24小時書店之路也並不平坦。它在北京的第二家書店——海澱分店,不僅已在去年停止24小時營業,現在還面臨著易址的可能。

24小時書店一邊躋身城市地標,一邊面臨著種種問題和質疑,就在今年4月,三聯韜奮書店又新開了一家24小時書店。這一次,書店開設在酒吧和商場林立的三裡屯。近日,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走訪了這家書店,並同讀者和業內人士聊了聊不打烊書店意味著什麽,以及如何才能堅持下去。

2014年4月8日,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發起24小時書店試運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地理位置:

24小時書店成功的唯一秘訣?

在書店業有三十年經營經驗的時尚廊書店前總經理許志強告訴界面文化,北京唯一適合開24小時書店的位置就是三裡屯。“適合開24小時書店的位置非常稀少,這也是四十幾家誠品書店裡只有一家24小時(書店)的原因”。許志強所說的唯一一家24小時誠品書店,是台北的敦化南路店。他認為,那裡適合開店,是因為酒店多、夜店多、高級公寓多,周圍有大量的外來客人和有消費能力的客群。三裡屯的情況和台北敦化南路很相似。

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郝大超同樣認為,北京市可以開24小時書店的地址不多,三裡屯是其中之一。此前,三聯韜奮書店在清華同方科技大廈的海澱區分店也是24小時書店,人流量不少,但這家店從去年開始已不再24小時營業。

“希望海澱分店能通宵,”記者在凌晨2點的三裡屯店遇到了清華美院學生包一然,她說,過去在海澱分店,大家都是學生,半夜一起自習,很有氣氛,而三裡屯分店的人比較雜,在這裡讀書會犯困。她也表示,自己在書店並非只是自習,看到合適的書也會購買。

海澱分店像包一然這樣在夜間購書的讀者並不是很多。“大學生在書店裡搶佔座位一讀一夜的現象存在,但缺少購買。有時候一夜收入只有幾筆,連電費都不夠,支撐不下來。”郝大超坦言,成本高於收益給書店帶來了很大的經營壓力。對於開在學區的24小時書店,許志強認為學生更多是把書店當成了圖書館,他反問道:“你認為有多少學生會放棄在網上購買五六七八折的書,而在實體店購買原價或九折的書?”顯然,在三裡屯這個地理位置的讀者擁有著普遍更高水準的消費能力。

在上海,重點商圈也被看作是適合開店的場所。大眾書局福州路店曾是上海唯一一家通宵營業的書店,2017年因租約到期關門。在書店還在營業時,大眾書局總經理助理董諶諝曾經表示,上海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白領,工作或者娛樂到深夜已很普遍,這為24小時書店提供了生存土壤。福州路店又臨近外灘、南京東路、人民廣場等重點旅遊商圈,可以吸引更多顧客。

不過,郝大超並不認為地理位置是24小時書店開設成功的必要條件。他指出,實際上,三聯韜奮書店的第一家24小時書店,也就是美術館店,並沒有三裡屯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卻特別受到讀者的喜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用戶忠誠度很高。郝大超說,經過三聯專業的圖書採購人員篩選過的書都是“高原”,讀者都是在“高原”裡面挑選“高峰”;而且,美術館店的書籍數量很充足,不少讀者願意在這裡淘書,“22年來堅守書的品質讓很多讀者對我們產生了感情,讀者和書店的黏性特別強。”

選書與布局:

適應讀者還是引領讀者?

美術館店的人群或許與三聯傳統上的選品最為契合。記者在三裡屯分店遇到了另一位讀者劉女士,在安靜的氛圍裡看著書睡著了。她說自己是美術館店的常客,她感到那裡真正讀書的人很多,甚至有不少學者。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幾乎每次她問出一些問題,都能得到來自周圍讀者的非常專業的回答。

劉女士說,對比兩家書店,她認為三裡屯店的讀者顯得比較年輕時尚。許志強也談到,在三裡屯開書店需要注意定位。三聯的書常常比較學術,時尚的年輕的讀者不一定會喜歡。他由此建議,“除了三聯傳統的書,要加一些比較輕的閱讀內容,加一些和生活方式相關的文創,可能會更吸引讀者。”

“一個書店的定位和選品一定要和周圍讀者吻合,不考慮這個就是失敗的。”郝大超同樣如此認為。當被問及是否會根據三裡屯的人群進行選書時,郝大超稱,由於三裡屯店剛開業不久,一切都在調整之中,以後會更完善。書店本身的宗旨和定位不會有變,還是以三聯精選的高品質圖書為主。

讀者或許可以把海澱分店的經營情況作為三裡屯店未來選書的一個參考。在總結海澱分店為什麽做不下去24小時書店時,他說,三聯的圖書選品沒有和大學生的閱讀方向相吻合,“我們沒有任何教參教輔,找不到一本心靈雞湯。”郝大超稱,這不是因為不想賺錢,而是因為三聯想專門做自己的強項——人文社科、文化藝術,更重要的是,希望獨立的精神不受到外界的影響。“不會更多地迎合讀者,而是起到引領的作用。”從這種經營理念看來,或許在未來,讀者仍然不會在三裡屯店裡讀到時尚雜誌和瑜伽指南。

三聯韜奮書店也看到了三裡屯店讀者群的特色——這裡讀者數量非常多,在一些時段買書結账還要排隊。郝大超分析說,三裡屯不少進店讀者是遊客性質的,因此雖然客流量大,但每位讀者的購書量較少。美術館店的客流量也不少,而且顧客常常是有目的性地前往購書,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拉著小推車,一推車一推車地買。結帳不會排隊,但每個人結的數量都很多”。兩家店內暢銷作品的不同也反映了各自讀者群的不同趣味——在美術館總店,銷量第一的是文化學術類的書,而三裡屯店銷量最多的是文學小說,“文學給人一種休閑的感覺,”郝大超認為。

2017年底,正在裝修中的三聯書店三裡屯店。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平均來說,三聯書店三裡屯店的進账流水大概是工作日2萬元,節假日5萬元,日均3萬元。客流量最大的時段是晚上6點到10點。在某日晚11點鍾,記者在前往探店時觀察到,書店不遠處有一家夜店,不同膚色的年輕人擁擠在裡面跳舞聊天,聲音嘈雜;書店對面的餐廳通宵營業,笑聲和叫聲響徹夜晚的街道,還不時有人喝醉了在路邊嘔吐;三聯韜奮書店安家此處,燈火通明,格外安靜。

郝大超並不認為這樣的動靜之差會使得書店無法融入三裡屯的環境。“朝陽區政府對三裡屯的定位是時尚化、國際化、多元化。既然多元嘛,我覺得書店是符合定位的。”他說在三聯的成都寬窄巷子分店,人流量甚至超過了三裡屯。可是一進院子,顧客就會馬上安靜下來。“你出了店門可能熱血沸騰,很放鬆。但是你進去之後,看到書山書海,就覺得需要小聲講話,進入了一個虔誠之地。這不矛盾。”他說,如果不是一家獨立書店,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太空,可能不會有現在這種鬧中取靜的感覺。

綜合性太空是什麽樣?誠品敦南店或許是一個典型。作為台灣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它共有五層樓,文具、服裝、餐飲一應俱全,圖書銷售區通常隻佔到總經營面積的20-30%。有媒體曾發評論稱,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它已經發展成與商場結合的一個新經營模式。

這種新型模式有其存在的理由。時評人王亞煌認為,“人們在夜間的主要消費需求並不是購買圖書,買書可能是附加行為或偶然行為。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文化休閑消費場所。”《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誕生記》一書收錄了他的一篇題為《24小時書店不值得推廣》的文章,文中稱,一個賣咖啡的書店競爭力要遠低於一個提供大量可閱讀書籍的咖啡店。

許志強曾多次去過誠品敦南店。他說,如果自己經營一家位於三裡屯的24小時書店的話,可能會與各種生活方式——比如深夜食堂、小眾清酒吧等——結合起來。“要想下半夜有讀者去,就要增加經營的項目。在不影響圖書為主題的前提下,有一點好吃的。”

雖然三聯可以稱得上是老字號國企,但是郝大超稱書店堅持走獨立書店路線,不做綜合性太空。在他看來,“獨立書店”不僅意味著選書上的堅守,也意味著盈利點在於書,而非文創或服務。雖然目前三聯韜奮書店三裡屯店設有咖啡廳,但不管是面積還是收入,咖啡廳隻佔5%的份額,“目的是給讀者提供一個讀書的場所,咖啡廳也是和書搭配的必要的配套裝務。”

形式主義之嫌:

24小時書店是賺是賠?

三聯韜奮書店海澱分店開不下去的一大原因,在於房租極高。“那裡房租特別貴,一天一平米9塊錢” ,即使已不再做24小時書店,海澱分店也很難堅持下去,正在考慮易址。郝大超說,如果房租是市場價,哪怕是市場價的一半,對於一家書店來說都是極大的壓力。

三裡屯店之所以能夠經營下去,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在於朝陽區政府隻象徵性地收取了一些房租。美術館店由於是三聯自己的物業管理,房租未被計入成本,如果按市場價格計算房租,也“肯定是虧損的”。

對於書店來說,房租可以談,人力和水電卻是硬性支出,其中人力開銷更是極大。三聯24小時書店也在通過人手調整降低成本,到半夜兩點時,記者在店中只看到了兩位店員;而在平時的高峰期,店員人數有時多達六位。今年4月,上海志達書店更是開始嘗試通過無人化經營來降低成本:通過大數據的技術分析來提高薦書效率,用線上付款代替線下結账,為24小時經營提供了更廉價的方案。

24小時書店這一模式的推廣,本身就是數字時代實體書店生存面臨困境轉而探索轉型路線的結果之一。在2014年召開的“全國24小時書店創新發展”研討會上,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忠義提出:“其實幾年前我們就一直在糾結實體書店怎麽轉型更新。如果簡單地把書店營業時間延長,並不是一個解決方案。”然而,這個“解決方案”還是頒布並逐步擴大了範圍——把書店營業時間延長到24小時,開設全天候書店。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一些24小時書店被懷疑有“形式主義”之嫌。許志強觀察到,很多24小時書店下半夜幾乎沒有人。一些報導也指出,部分24小時無人書店也會出現下半夜無一位顧客光臨的情況。“有些書店夜裡12點以後到早上8點可能一本書都賣不出去,既然如此何必要承擔成本?”郝大超說,“(開書店)最重要的還是讓讀者到這裡看書買書,想著你。”

凌晨3點的三聯韜奮書店三裡屯店

然而,在夜間走進書店的人當中,想要買書的人可能寥寥無幾。去年關門的上海24小時書店大眾書局福州路店曾吸引了不少前來“蹭覺”的流浪漢,在一次書店清理中,店員在各個書櫃後面、廁所頂上翻出了不少流浪者的背包。記者在探訪三裡屯店時也發現,在24小時書店過夜的有自習的學生,還有趕稿的媒體人和複習職稱考試的職員……凌晨三點半,大學生小軒坐在三裡屯店翻著《紅樓夢》,他說自己在附近喝了酒,想在書店消磨時間,天亮再返回學校。在他看來,“書店是公共場所,不一定要在裡面看書買書,只要不做違反規定的事情就行。”

記者數了數5月11日夜間三裡屯店的顧客,從晚12點到早6點,雖然時有進出,店內的總人數一直在10人上下浮動。店員稱,每晚情況都差不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曾經指出,24小時書店不符合產業運行的規律。他直言,夜裡12點至早上8點這個時間段營業沒有意義。“如果用100萬元的經營成本去補貼幾十個讀者的需求,那就是一種浪費。”

“他說得對。”郝大超沒有反駁這種說法。“不過,他這是完全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他說,一家24小時書店會對城市整體的文化提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下夜班的人看到一家店看到燈火通明,看到還有人在看書,會感到很溫暖;很多外地讀者到北京來趕飛機趕高鐵之前,特意抽時間到三聯韜奮書店感受一下。郝大超覺得這一切很有意義,“我們大家不能總是把經濟效益看得特別重,兼顧就可以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