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史多年,再查CT,竟發現肺部有變化

患者資訊

女性,56歲。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病史多年。1年前因咳嗽、咳痰20餘天就診,CT檢查右肺下葉外基底段腫塊,現因流涕、發熱5天再查胸部CT,發現右肺下葉病灶有所變化。

圖1肺隱球菌病

A

B

C

D

E

F

小編留言:每天的病例都需要您的思考才會有更多的收穫,同時分享到朋友圈和自己的小夥伴們多交流交流!病理結果就在下邊,但請記住: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穫!

01

怎樣讀片?

A.C.E:1年前CT平掃檢查:右肺下葉外基底段結節灶,淺分葉,密度不均勻,周圍肺野清晰。HRCT示病灶由多個小結節堆積而成,鄰近胸膜似有牽拉;

B.D.F:1年後檢查:右肺下葉外基底段病灶明顯增大,不規則形,邊緣模糊,密度不均勻。HRCT示病灶邊緣有多個小結節形成花瓣狀,胸壁無侵及

02

診斷結果

肺隱球菌病

病例討論

肺真菌病(pulmonary mycosis)多為機遇性感染,發生於機體抵抗力降低、腫瘤、慢性疾患、長期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免疫力低下患者,常見病原菌為念珠菌、麴黴菌、隱球菌等,感染途徑分為外源性與繼發性兩種,病原菌診斷依賴於組織真菌培養確立。

1.臨床表現:複雜多樣,無特徵性,常見癥狀為發熱、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重症表現為呼吸困難、發紺、感染中毒性休克。

2.影像學表現:

肺真菌感染病理基礎多樣化,所以影像學表現為多種徵象,主要表現為:

1)病灶多發或單發,常為多發,病灶密度較高,境界清晰。

2)結節和/或腫塊樣病灶,是常見徵象,病灶大小不一,相鄰病灶融合。

3)斑片結節灶多位於兩肺中下部,形態與大小不一,變化快,可融合成「地圖樣」。

4)空洞多見於腫塊病灶,厚壁空洞,少見液平。

5)較特異徵象:「麴菌球」,即表現為空洞或空腔內圓形緻密影,隨體位改變位置,是肺煙麴黴菌病最具特徵性的徵象。「空氣半月征」,是麴菌球與空洞壁之間的新月形含氣空隙。「暈輪征」,即麴黴菌病腫塊周圍環繞低密度帶,多見於侵襲性麴黴菌病。麴黴菌病易形成「黏液嵌塞征」,胸膜外病灶侵犯胸壁、肋骨是肺放線菌病特點。

6)肺門及縱隔淋巴結可增大。

診斷依據

1.患者為女性,56歲。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史多年,長期接受激素治療。

2.1年前因咳嗽、咳痰20餘天就診,影像學檢查發現肺部腫塊。

3.CT示右下肺胸膜下腫塊,胸膜側寬基底,無分葉,境界清晰,周圍多個小結節灶,其形態、密度及邊緣等影像學表現一致。

4.1年後原腫塊形態似不規則三角形,邊緣不光整,周圍小結節灶變化且有所增多,可見多個聚集呈花瓣分葉狀較大結節影,鄰近胸膜無明顯改變,未見肺門、縱隔淋巴結增大及胸腔積液。

患者1年前因出現肺部癥狀發現腫塊,1年後腫塊變得不規則且明顯增大,無針對性治療,考慮肺部病灶為良性病變,因患者在SLE激素治療過程中發生,肺機遇性真菌感染可能性大。

鑒別診斷

1.周圍型肺癌:①本例1年後腫塊明顯增大,呈不規則形,邊緣毛糙不整,不能排除肺癌可能。②本例1年前病灶為多個小結節融合灶,1年後腫塊周圍出現新的融合性結節灶,不符合腫瘤演變規律。③本例未見胸壁侵蝕及肺門、縱隔淋巴結轉移,臨床一般情況同前。

2.肺炎性假瘤:①本例腫塊CT形態學徵象及變化類似炎性假瘤。②但是腫塊周圍小結節的演變和融合徵象,表明右下肺病灶是一種活動性病變,不同病灶處於不同階段,穩定、消散與進展共存,不符合炎性假瘤的形成和演變規律。

3.結核球:①孤立性右下肺結核球少見。②結核球由光整變為不規則,乃進展變化,有空洞形成、邊緣滲出及支氣管播散灶。③結核球衛星灶形態、性質不一致,而此例周圍小結節與腫塊為同一形態學性質,未見纖維、鈣化灶,所以不符合結核。

4.肺韋格氏肉芽腫:①多數臨床常表現為鼻-呼吸道-腎臟三聯征特徵,少數為局限性肺韋格氏肉芽腫。②韋格氏肉芽腫可表現為肺內孤立腫塊,類似真菌肉芽腫病灶。③臨床表現為發熱、貧血及體重減輕明顯。④激素治療有效,與本病例臨床表現不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