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常迷惑人的兩個疾病-椎體血管瘤還是脂肪塊?

概述

國外報導屍檢發現脊柱縱軸脂肪沉積並不少見, 但椎體脂肪塊國內文獻少有報導, 患者常因脊椎不適來院檢查而意外發現病灶, 並常被診斷為血管瘤。

椎體脂肪塊的病理組織學特點

它是由於局部脂肪沉積形成的有薄層包膜包裹的脂肪團塊組織。 正常骨髓有 2種化學組成成分, 紅骨髓和黃骨髓, 但各成分所佔比例不同。 紅骨髓包含大約 40%水、 40%脂肪和 8%蛋白質, 而黃骨髓包含約 15%水、 80%脂肪和 5%蛋白質。 紅骨髓和黃骨髓的血供也不相同。 紅骨髓有豐富的血竇系統, 而黃骨髓中血竇被毛細血管、小靜脈、薄壁靜脈所代替。因此, 黃骨髓血供不如紅骨髓豐富。 骨髓的轉換和反轉換, 體內紅骨髓、黃骨髓的分布因年齡、骨骼組織類型、性別及個人健康狀況而不同 。 屍檢證實椎體局灶由黃骨髓成分替代的部分在磁共振影像上呈高信號, 脂肪沉積多由於年齡增長及其他疾病引起(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退行性變等), 也不影響其他疾病的進展 。

椎體血管瘤的病理組織學特點

椎體血管瘤是一種較常見的良性椎體腫瘤, 病理組織學上是由極度擴張的有內皮覆蓋多的薄壁血管和血竇組成, 擴張的血管位於黃骨髓之間, 血管瘤病理上分為 3類 , 無癥狀性血管瘤、壓迫性血管瘤及癥狀性血管瘤, 由於無癥狀性血管瘤病理特點為骨小梁中間是脂肪成分或者主要是由脂肪成分構成, 在 CT表現為低密度, MRI表現為皮下脂肪樣密度, 因此脂肪沉積需要與無癥狀性血管瘤鑒別。

椎體脂肪塊的影像學表現

CT表現 CT檢查是發現椎體脂肪塊病灶的主要方法, CT橫斷面掃描病灶表現為骨松質粗點狀結構, 內可見低密度灶, 與血管瘤內殘存骨小梁的粗大網眼狀結構及粗點狀結構較難鑒別

MRI表現 MRI掃描影像上, 脂肪塊呈結節狀高信號改變。 骨髓是一個複雜的器官 , 由脂肪和非脂肪細胞構成 ,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不同的骨骼結構 , 其比例發生明顯改變 , 磁共振提供了這種骨髓腔成分的資訊 。 不同於無癥狀性血管瘤特徵性的斑點狀高信號改變 , 這是由於脂肪沉積內無異常血管結構 , STIR脂肪抑製技術進一步區分病灶內部脂肪及軟組織及血管成分 。

椎體脂肪塊的鑒別診斷

椎體脂肪塊由於脂肪沉積形成的形態改變類似椎體血管瘤常被誤診 , 患者多因脊椎不適就診 , 臨床體征不典型 。
血管瘤是椎體常見的腫瘤 , 因所含脂肪成分的多少不同 ,其臨床癥狀和影像學表現不同 , 壓迫性血管瘤主要含軟組織成分 , 可壓迫脊髓神經 , 附件可受累並常有椎體外形的改變 , 需要臨床治療 。 癥狀性血管瘤其骨小梁內間質兼有脂肪及軟組織成分 , 以上這兩者通過影像學檢查不難鑒別 , 而無癥狀性血管瘤由於以脂肪成分為主 , 靠 CT常規檢查與脂肪塊鑒別困難 , 但結合 MRI掃描及脂肪抑製技術 , 前者在矢狀位 T1、 T2 加權影像上 , 呈明顯高信號可見縱形條狀低信號的典型表現 , 磁共振脂肪抑製後信號不完全被抑製 , 可資鑒別 。
放療後的椎體改變 , 由於椎體黃骨髓取代紅骨髓 , T1 WI上高信號呈瀰漫性改變 , 不同於脂肪塊病灶呈邊界清晰局灶性的結節狀改變 , 並且結合病史 , 不難鑒別 。

退行性改變引起的椎體內脂肪成分增加 , T1WI上高信號表現為斑點狀改變 , 不同於脂肪塊的團狀形態 。

惡性腫瘤 T1 加權為低信號 , 多由椎體附件開始骨質破壞 ,腫塊邊界不清 , 可見軟組織腫塊形成 , 可以鑒別 。

參考文獻:《椎體脂肪塊的影像學表現(附 6例報告 )》,作者:施玲華,唐 震

播放GIF

關注我們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