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一現場|主題演講——2018年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麻醉學專業委員會第13次全國年會暨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五官科麻醉高峰論壇

2018年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麻醉學專業委員會第13次全國年會暨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五官科麻醉高峰論壇開幕式後,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熊利澤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黃宇光教授、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鄧小明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李天佐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薑虹教授與參會代表們分享臨床經驗,交流學術觀點。

本文導讀? 熊利澤教授:麻醉學科發展應把握好「三」與「三」
? 黃宇光教授:當職業倦怠遇到了剛性需求
? 鄧小明教授:完善我國術後疼痛管理的思考與建議
? 李天佐教授:耳鼻喉科手術麻醉應掌握的關鍵技術
? 薑虹教授:頭頸頜面手術圍術期氣道管理策略

播放GIF

講題:麻醉學科發展應把握好「三」與「三」

講者:熊利澤教授

熊利澤教授提出,麻醉學科的發展應當把握好「三」與「三」戰略。

第一個 「三」——無痛、安全、更好的術後康復。

術後鎮痛仍然是麻醉醫師的主要陣地之一,安全品質及服務是我們的突破點,患者安全是永恆的主題。為保護患者的人身安全,避免院內感染,麻醉醫師要重視臨床的安全隱患,科室帶頭人更應當站在圍術期的全局角度去思考,以更高的安全標準嚴格要求參與手術的各學科成員。隨著在全國範圍內「麻醉與圍術期醫學」新理念的推廣,麻醉醫師應當具備從術前到術後的全程視角,並且以術後恢復為目標,以價值醫療為導向,以多學科合作為核心,強調患者術後順利、舒適恢復,強調患者的長期轉歸。

第二個「三」——臨床實踐、教育培訓、科學研究。

麻醉學科的歷史使命是改善圍術期預後,在此方面,麻醉學科要參與各學科團隊的合作,實現科學研究、教育培訓、臨床實踐的一體化。臨床思維是整體思維在醫療實踐中的表現,學會思考和反思是培養良好臨床思維關鍵,病例討論是提高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習慣是培養臨床思維的基本前提。

熊利澤教授建議,麻醉學科要秉承國內外合作的精神,加強轉化及臨床研究。同時我們麻醉人要具有超越麻醉的視野,重視軟科學研究及圍術期醫學研究。

講題:當職業倦怠遇到了剛性需求

講者:黃宇光教授

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醫療上體現為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與人才配備不足,規培制度和激勵政策不完善之間的矛盾。麻醉學科作為醫院舉足輕重的樞紐性學科,麻醉學科的價值從以量取勝轉變為品質至上。毫不誇張地說,麻醉學科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剛性需求。

面對的醫療群體在急速擴增,麻醉科醫生數量和品質的不足使得麻醉學科本身的增長明顯滯後。因此,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增加學科人才數量是需要長期關注的話題。伴隨著中國麻醉學科的發展,麻醉科醫生數量和品質的問題始終羈絆著麻醉學科前進的腳步。這也是我國麻醉學科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大醫院、還是小醫院,麻醉科醫生短缺、品質偏低的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面對著巨大的人才缺口,為加強麻醉學科隊伍的建設,滿足臨床和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學科帶頭人要做到如下三點:第一,加強宣傳及政策解讀,讓社會了解麻醉的魅力和自身價值;第二, 切實做好麻醉醫療服務的實施,建立重點工作跟蹤和定期督導制度,及時總結經驗並定期彙報工作進展;第三,注重領域內部的人才培養,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建設溫馨的科室文化,增強團隊凝聚力,減少從業人員的流失。

講題:完善我國術後疼痛管理的思考與建議

講者:鄧小明教授

麻醉學致力於保障並提高圍術期患者安全與品質,並著眼於患者遠期預後。術後疼痛的管理不善將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功能恢復、並增加術後併發症以及持續性術後疼痛的風險。在麻醉學向著圍術期醫學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術後疼痛管理仍然滯後,現狀令人堪憂。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多數患者未接受「正規」術後的疼痛管理;術後疼痛管理多數隻關注術後48小時,正規管理不滿意率高,1/3以上的患者仍然存在疼痛或者出現術後噁心嘔吐(PONV)等情況;剖宮產術後鎮痛管理不統一,無痛分娩比例不足10%。

鄧小明教授指出,改進臨床行為是實現術後疼痛管理正規化的根本途徑,我們應從以下三點出發:第一,進行術前PONT評估,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鎮痛方案。第二,運用多模式鎮痛策略。在臨床中增加成人和兒童手術部位特異性外周神經或區域神經麻醉技術的應用,增加以持續性、以局麻藥為主的外周區域鎮痛技術的應用。第三,搭建急性疼痛服務小組(APS)和疼痛多學科協同合作(MDT)平台,實施正規術後疼痛管理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鎮痛服務。

講題:耳鼻喉科手術麻醉應掌握的關鍵技術

講者:李天佐教授

耳鼻喉科手術麻醉特點鮮明,患者需要絕對製動,麻醉醫師則要遠離患者頭部,術中控制血流動力學波動,以便於創造良好的術野。

氣道在耳鼻喉科手術中尤為特殊,氣道管理貫穿這類手術麻醉的全過程。此類手術的疾病特徵導致氣道手段受限,從而大大增加了氣道管理的難度。

李天佐教授簡單介紹了幾種耳鼻喉科手術麻醉中應當掌握的關鍵技術。喉罩在全麻中的應用十分普遍,其具有代替氣管插管的重大優勢——獲得清醒期的高品質恢復。麻醉醫師在事先了解氣道病變基礎上要進行全面的氣道評估,困難或疑似插管困難後應當優先選擇經鼻入路纖維支氣管。噴射通氣技術佔氣道太空小,易於手術操作,並能維持充分的供氧和有效的肺泡通氣,使得氣道完全開放。但是在臨床使用中麻醉醫師應密切觀察胸廓運動,防止吹壓過高或肺的氣壓傷。經鼻氣管插管利於手術的操作和術野暴露,非常適用於術後需延遲拔管的患者。

單純的降壓不是減少出血的最佳手段,我們首先要調穩麻醉深度,在局部應用血管受劑,全身應用止血藥,適當降低血壓。

講題:頭頸頜面手術圍術期氣道管理策略

講者:薑虹教授

頭頸頜面部手術麻醉是令許多有經驗的麻醉醫師感到十分棘手的專科麻醉之一,麻醉時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頭頸頜面部手術患者麻醉效果和安全是世界性醫學難題之一。

頭頸頜面外科手術中困難氣道插管的發生率居高不下,會厭-聲門區疾病往往影響通氣和插管,術前氣道評估和電子喉鏡檢查尤為重要。清醒插管的關鍵還在於術前充分的準備,聯合表面麻醉和有效的鎮靜鎮痛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薑虹教授提出患者術後管理新策略,即針對不同頭頸頜面部手術的術後鎮痛新模式以及對留置氣管導管患者鎮靜和氣道管理的新方法,此外,薑虹教授麻醉團隊還建立了策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t)、改進(Act)的PDCA良性循環模式,從而在此類患者實現了舒適化醫療。

播放GIF

《麻醉·眼界》雜誌官網: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