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喂不飽的拆解工廠:電子垃圾回收生意苦熬嚴冬

每經記者: 彭斐 山東臨沂、濟南攝影報導 每經編輯:張海妮

在廢舊電器拆解行業,廢品收購站老闆掌握了更多的貨源渠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十幾年前,陳剛(化名)的父輩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三輪車,穿梭在臨沂的大街小巷,擴音器裡循環播放著“回收廢舊家電,電視、冰箱、洗衣機”。

如今,陳剛的家族換了另一個角色:將三輪車“遊擊隊”回收的舊家電聚集,然後再統一賣到中再資環(600217,SH)的子公司山東中綠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中綠)。山東中綠卻不是陳剛家族所掌控舊電器唯一的買家,為了一台舊電視多賺幾塊錢,有時候也會賣到鄰近的江蘇。

“別看我穿的不怎麽板正。”指著布滿油汙還有窟窿的衣服,陳剛的眼神甚至帶出了些許傲慢:“就像中綠這樣的國企,也得靠我們才能開工”。

陳剛的生意仍然是朝陽產業。未來10年,中國電子產品廢棄量預計將以超過10%的速率增長。但是,這個主要涉及“四機一腦”(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回收拆解的千億產業,卻是步履維艱,已經3年沒有“正規軍”進入。

用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以下簡稱中再生協會)的話講,電廢行業已進入“嚴冬期”。

無奈的降價倡議

在龐大人口基數和保有量的支撐下,身負“富礦”與“汙染”雙重屬性的廢棄電子產品,其產業規模已突破千億。

3月中旬,一家電廢拆解企業的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要等3年才能到账的補貼,讓企業的資金鏈愈發緊張,全行業已3年未有新成員進入。

在正規軍舉步維艱的同時,市場競爭形勢亦因小作坊私拆猖獗而愈加複雜。

事實上,即便當前的行業已進入“傳統回收模式與創新回收模式共存的發展階段”,但依靠“三輪車”的傳統回收模式,仍然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的絕對主力。

2017年11月,山東中綠總經理許來永向《齊魯晚報》稱,企業目前回收渠道主要有三種:大型家電賣場的以舊換新活動、社會回收和山東省公共機構廢舊商品回收體系。

在許來永看來,最直接有效的回收方式就是家電賣場以舊換新,但是通過這種途徑回收的家電隻佔了10%左右,公共機構定點回收大約隻佔了5%,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通過社會回收渠道回收的。

一位拆解企業收儲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大家都意識到了完善回收網絡的重要性,但各家網點的廢舊家電的回收渠道,依舊是通過三輪車“遊擊隊”進行,然後再到回收大戶、回收點,最終才到生產廠家,中間至少要經過三四個環節。

陳剛算了這樣一筆账:一台廢舊電腦,從居民家中回收的價格是四五十元錢,收購散戶賣到回收大戶,中間至少要賺10塊錢,再經過中間環節的層層加價,到廢舊家電拆解廠家,一台電腦的回收價格就到了70元左右。

這也讓拆解企業的經營壓力陡增。在這樣的背景下,2018年11月2日,中再生協會用“行業自救”的標題,發出了下調電子廢棄物收購價格倡議。

倡議書內容顯示,在與中再資環、桑德、格力、TCL、華新綠源、格林美、長虹等多家行業內大型拆解企業深入探討後:中再生協會電子分會與行業內大型企業熱切呼籲109家拆解企業區域協調下浮收購價格,攜手共濟、主動破解行業困局。該倡議提出,2018年12月底前最終達到目標方案價格。

不過,這似乎讓掌控著主要回收渠道的廢品回收站老闆有些不爽。

今年春節後,濟寧某回收站的專職貨車司機老劉,到山東中綠送貨時看到,排隊卸貨的車輛少了將近一半,原因是“電視收購價下調了幾塊錢”。

“吃不飽的怪物”

雖然協會倡議降價,但對靠社會渠道吃飯的拆解企業來說,卻又不可能一直墨守成規。即便價格有調整,卻也不可能讓他們吃飽喝足。

3月14日中午,吃過午飯的陳剛,像往常一樣又一次把車開到了山東中綠門口。這輛載重4噸的卡車,這次裝了滿滿一車廢舊空調外機。

目前,山東只有三家企業有資格進行廢舊家電的拆解,除了在煙台的鑫廣綠環再生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煙台中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外,坐落在臨沂的山東中綠,是另外一家。

在陳剛看來,回收這些“舊物件”的山東中綠,就像一個吃不飽的怪物,每天上午7點開門,都會有數十乃至上百輛卡車,拉著滿滿的貨物來“送餐”。

2019年3月,即使每天裝滿廢舊電器的卡車要排隊,但仍然喂不飽山東中綠這個“怪物”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山東省環境生態廳公布的數據顯示,山東中綠是山東三家“正規軍”中,規模最大的。2018年第四季度,三家企業共拆解“四機一腦”788761台/套,山東中綠一家就處理426823台/套,佔比54%。

3月14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山東中綠所在的臨沂市河東區走訪時看到,相比於周邊工廠門口的冷清,山東中綠門前可謂是車水馬龍。

“排隊卸貨前要登記,司機放在門衛處的身份證,平時就能有7、8公分厚。”陳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價格好的時候,廠區周邊的路上,停滿了裝滿“四機一腦”舊貨的卡車。

僅從廠區門口排隊卸貨的車輛看,山東中綠的運營狀況似乎不錯,但與山東中綠的產能相比,這家上市公司中再資環旗下的龍頭,仍是“吃不飽”。

公司網站信息顯示,山東中綠於2017年三期工程建設完成後,公司全廠拆解能力包括:CRT電視機150萬台/年,電腦主機55萬台/年,電冰箱40萬台/年,空調15萬台/年,洗衣機30萬台/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匯總山東省環境生態廳公布的2018年各季度數據發現,2018年全年,山東中綠拆解電視機130萬台,電冰箱22.86萬台,洗衣機14.57萬台,空調11.27萬套,電腦8.58萬套。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電視機(86.7%)、空調(75.1%)拆解對應的產能利用率排在前兩位,但電腦方面僅為15.6%,總體利用率估算也僅為64.6%。

不過,一位華北地區拆解企業收儲部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相比於中再資環下屬的其他9家拆解企業,以及國內其他同行,山東中綠的情況已經算是不錯。

中原證券2018年初的相關研報顯示,廢棄電器電子拆解處理行業整體開工率維持在50%左右,產能閑置明顯。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1年,但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參與撰寫該研報的券商人士直言:“行業基本情況變化不大。”

作為行業龍頭中再資環的子公司,山東中綠的拆解數量,佔到了山東全省的一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地主家恐怕也沒有余糧了”

回收企業門口的車水馬龍,以及廠房的機器轟鳴聲,絕對會讓外界認為行業紅火。但中再生協會“電廢行業已進入‘嚴冬期’”的措辭,卻也反映出行業形勢的嚴峻。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109家處理企業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與2016年基本持平,規模約7900多萬台。按照這個數量,結合當前我國電器報廢量超過1.6億台/年的規模,報廢家電正規拆解比例不到50%,甚至更低。

“也就是說,平均下來,大部分處理企業都是‘半飽’狀態,這肯定不利於提升效率所需要的規模生產。”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相關人士如是稱。

拆解廠當然也想“吃飽喝足”。但在陳剛看來,“我們的貨款發放,怎麽也得拖欠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說明什麽?地主家恐怕也沒有余糧了。”

在多位包括拆解企業、行業協會的人士看來,企業對規模效應心知肚明,但因拆解基金補貼遲遲不到位,進而引發的資金流動性緊張,已然讓眾多企業步履維艱。

2011年,當時受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影響,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腦的報廢量迎來爆發,進而引發相關環境風險。也正是在那一年,國家開始對這一行業實行資格許可製,並設立基金,對廢家電拆解企業進行補貼。

中原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合計五批共計109家企業進入基金補貼名單。值得關注的是,2013~2017年新增公司家數分別為48家、15家、3家、0家和0家。

3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環境保護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管理信息系統,全國各省(區、市)共有109家企業進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

也就是說,2016~2018年連續三年,被納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名單的公司家數無增長。

前述拆解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第五批名單的發布,名單擴容速度明顯放緩。已進入名單的109家企業發展並不均衡,而且經營狀況差距很大。

智研谘詢的數據顯示,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的處理量主要集中在100萬~199萬台區間,其佔比接近50%。50萬台以下、51萬~99萬台,以及300萬台以上處理能力的企業分布相似。200萬~299萬台處理能力的企業佔比較低,僅為10%。

與此相對應的是,截至2018年11月,美國有資質的電廢回收處理企業達2000多家,歐盟有500多家,而我國僅109家,遠遠少於發達國家。

提到增長停滯的原因,一位電廢回收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補貼也是正規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但到位卻一般要等3年,流動性緊張不斷加劇經營成本。

“這可能是體現出相關部門控制行業擴容的意圖。”在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人士看來,相比於發達國家,我國正規回收渠道難以建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正規回收處理企業的規模化過於滯後。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每日經濟新聞】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