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手藝人的堅守:匠心傳承讓古老工藝綻放質樸暖意

中國美食豐富多樣,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易保存又耐煮的手工掛面。嘴上一口面,來得卻很不容易。天剛微亮,年過六旬的曾師傅就開始在作坊裡忙活,醒過第二遍的面變得更加勁道有力,他繞面的速度也逐漸飛快起來,他說每輪不超過3秒,才能防止水分蒸發。這場與時間的較量,已經持續了五十多年,這就是掛面匠人曾師傅的生活。

在以面為主食的河南,掛面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嚼之有勁,連綿不絕,那是刻入中華民族骨子裡象徵幸福綿長、吉祥美好的寓意。

曾師傅15歲開始跟著父親學做面,做出的面一掀開鍋,熱騰騰的面條晶瑩剔透、根根分明,耐煮也不粘鍋。和面打了五十幾年交道的他說,看似簡單的製面工作,卻飽含等待。

從等待麥粒成熟,到等待麵粉發酵,再到等待陽光洗禮,一切都從等待開始,在等待中醞釀,從等待中收獲,一步都不可缺。

手工掛面,最重要的就是匠心手作,製作掛面的時間長,工序多,整個過程,都在考驗手藝人的耐心和誠心。從接下單到製作完工,要經歷磨面、餳面、抻面、晾曬等十幾道工序,這個過程一般需要耗費兩三天的時間。

先粗後細、三盤三醒、三次揉搓,是手工掛面完成的必經之路。經歷了這繁雜工序之後,曾師傅就開始面條拉扯成細小如絲的面條,一邊分交拉扯面條,一邊把它們掛在“七星杆”並一點一點地拉扯。萬千成型的面條如銀絲傾瀉,正式接受陽光和空氣的洗禮。

經過慢曬完成蛻變,陽光的塑造和時間的等待,讓面本身的麥香散發而出,面也因此變得爽滑柔韌,更易保存。本是生活中的平凡之味,卻在古法與陽光能量的奇妙呵護下,變得與眾不同,甚至讓人念念不忘。

祖先的智慧歷代相傳,總結出這一套複雜的獨有的製面技藝,沒有量化的“菜單”,沒有精密的先進儀器,只有原始工藝和古樸的情感,要做好掛面,只有依靠手感和眼睛。

對於常年做面的曾師傅來說,心裡就像放著一份工整的時刻表,每一個製作的步驟都像是跟面的一場約定,發酵的時間多少,氣象陰晴程度,做出面都不一樣。

曾師傅說,做了一輩子的面,他的心中自有分寸。隨著節令更迭,配方、晾曬時間往往也會稍作調整。要想學精,不是三言兩語那麽簡單,比如和面時的手感、空氣的濕度、晾曬的時間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手工掛面的口感和品質。

在匠人的心裡,原料的選擇是對面的基本尊重,他們總有一些不能更改的堅持,原料就是其中之一。按曾師傅的說法,必須是彈牙的當地小麥精白麵粉才行,加上當地清澈的地下水才能和出白亮、筋道的麵團。

一切反反覆複並小心講究的工序,都是為了掛面成型的細膩並勁道有味。清湯銀絲、勁道彈爽、面香誘人,曾師傅製作出來的掛面成為周邊一絕。何為匠心,手藝人們說,不過是賦食物以真心,它們,也會回饋以你美味。

而如今超市裡五花八門的掛面,大多為高溫烘乾追求速成,寡淡之餘卻缺乏面香。而曾師傅這種堅持原汁原味的手工掛面,將一切交給自然與時間,許是手藝人的面香濃鬱,晶瑩透潤,口感勁道,有淡淡的小麥香味。老一輩的人相信,這樣的一口面,才可稱為傳承千年的美食。

多年研究面食的白象食品,深挖古法制面精髓,從匠人的智慧中汲取了手工掛面的美味秘訣,將受冰川雪水灌溉,年日照時長超2000小時的澳洲麥田所產陽光小麥磨成的麵粉,遵22道古法慢工藝,在白象自主設計智能曬面的陽光房裡,還原自然古法的陽光好面。low-e光學玻璃呈現的自然光照,精心設計的設備模擬自然的通風和溫濕,用現代科技的獨特匠心,還原出一碗古法潔淨晾曬的好面。陽光曬出麵粉中麥谷蛋白釋放的特殊香氣,曬出本色原香;專用創新捶打工藝與分階段醒面的方式,讓面沉澱出勁道,獨特風味在一碗面裡醞釀。

白象陽光晾曬掛面,給你一份來自傳統和手藝人的堅持與美味,一起讓時光慢下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