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求解 || 孩子出門就愛玩土,我提醒他很髒了也沒用啊……

今日預告:

2條:超嗨自然月丨認識自然大師課、線上打卡贏自然好禮、私人農場探秘…

上周五,和97年的實習生閑聊,手機App剛好蹦出一條新聞,霍啟剛和郭晶晶帶兒子體驗插秧,並配文感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圖片@霍啟剛新浪微博

圖片上,兩個大人穿著夾腳拖鞋,捲起褲腿,兒子穿著小雨靴,被太陽曬得睜不開眼,一家三口滿身泥土。

實習生皺眉,「炒作吧?你看看孩子那一身土!」

我反問她:「你覺得土臟嗎?

「臟。」

你會讓孩子玩土、玩泥巴嗎?

英國學者曾經有過統計:

  • 超過八成的家長,擔心孩子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從而限制孩子在自然戶外的遊戲活動;

  • 超過七成的孩子會因為擔心把衣服弄髒,被家長說教。因此,他們在戶外活動時會特別小心謹慎,反而無法盡情遊戲。

土和沙子真的臟嗎?越乾淨、越講衛生,孩子就會越健康、越不容易生病嗎?

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土真的臟嗎?

在自然教育領域,有一本堪稱入門級教科書的資料《林間最後的小孩》,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的自然教育總監王西敏老師正是譯者之一。

不久前,我們邀請王老師分享自然教育心得,他特別提到了關於玩土這件事。

土真的臟嗎?其實,排除工業成分,土壤本身並不臟,父母不願意讓孩子玩土,其中一個原因是土壤中往往摻雜了其它細菌或者微生物。比如下雨後,土壤中可能有泥鰍或別的微生物,孩子玩起來總感覺不太衛生。

但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本身也有很多細菌聚集的地方,孩子玩過土如同他們玩過玩具、去過衛生間要洗手是一個道理。土壤本身並不臟,孩子只要勤洗手就好了。

「髒東西」是最好的自然玩具

前幾天,我們在Parents粉絲群徵集到很多孩子玩土、玩沙子的照片,簡直不能更歡樂。相信每個媽媽的手機裡,都有這樣的照片,這就是孩子快樂的日常啊。

圖片@叮噹媽媽,兩個孩子湊一起,一邊挖沙子,一邊還在討論如何建水渠,說不完的悄悄話。

通常,從1歲開始孩子就愛玩沙子和水,並且對此樂此不疲。

究其原因,土和沙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生命亦源於大自然。人類幼小的生命出於本能需要土和沙子,喜歡親近它們,把它們當做大自然的玩具來玩。

孩子太「乾淨」

過敏的原因之一

這個滿身泥的小朋友在沙坑裡玩得不亦樂乎,他是自然教育大策劃中,生活在日本的作者邊蕾的兒子,身為研究消化免疫學的醫學博士,邊蕾會在後面的內容中分享自己自然教育的心得哦~

每到春季,各種過敏問題就接踵而來。過敏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是過於「無菌」的環境。

儘管導致孩子哮喘、過敏性疾病發生的原因非常複雜,包括先天性以及遺傳性的因素,但在成長髮育過程中非常早的階段,環境問題對於免疫系統的發育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簡單講,孩子在很早的年齡段接觸各種致敏原,就類似於一次次小劑量接種疫苗一樣,會促進機體免疫系統逐漸健全。這樣,孩子在日後的生活裡,再次接觸到這些過敏原及細菌時,就能夠及時並有效地清除這些「敵人」,避免強烈的過敏反應。

玩土的5個好處!

孩子「臟」點更健康

倫敦大學學院感染系教授Graham Rook指出:泥土裡的各種微生物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免疫力,這些有機物質原本就存在於生活周遭,它們能提升人體防禦系統的容忍度,就像保護免疫系統的警察。

孩子接觸泥土可以增加大腦血清素,這會讓他們感到更快樂。

這和我們平常從感覺統合方面,讓孩子透過觸覺多碰多摸是同樣的道理。

現在的孩子較少從事戶外活動,結果是過胖、維生素D缺乏症候群、焦慮症、多動症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大量的室內活動也限制了孩子接觸大自然各種微生物的機會。

泥土中含有的「母牛分枝桿菌」,可以刺激大腦神經元分泌血清素,這是一種控制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

圖片@DIMO爸爸,小DIMO就愛挖城堡,一玩就是1小時,極為專註。

孩子在玩土、玩沙的過程中,身體與土壤中的細菌不斷接觸,部分細菌就會或多或少進入體內,並定居在腸道形成穩定的「腸道菌群」,發揮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功能。

國際上主流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等雜誌都曾發表過論文證明:腸道菌群紊亂與糖尿病、肥胖等慢病密切相關。因此,孩子喜歡玩土其實是他們給自己的腸道主動補充「腸道菌群」的重要過程。

圖片@好好媽媽,每次去海邊,好好的挖沙裝備是最重要的,每次看著她專註的小表情,都好想捏一下她的小臉蛋。

從兒童成長特點來看,孩子在幼兒時期主要是通過遊戲、玩耍來認識事物。孩子在玩土和沙子的時候,會增強他們對自然的感知能力。

孩子是通過遊戲、玩耍來鍛煉思維與創造力,不論玩哪種遊戲,都在調動著幼兒大腦思維。

土和沙子的可塑性強,可以隨心所欲變換形狀。

比如,孩子用手攏起沙子,之前平坦的沙面自然就會有一座高高的小山隆起。沙子中加入水後,可以將沙子拍成球或其它形狀,在這樣的變幻過程中,需要孩子思考、探究、琢磨、聯想。

謝謝@喵喵媽媽供圖,喵喵經常把沙子拍成各種形狀,還念念有詞和我分享,這是她創作的一盆花。

確切地說,玩土或沙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而創造之前,先要打破原有的沙土形象。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將泥巴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或在沙堆上挖洞、築堤壩。這種變化,不僅讓孩子享受到創造所帶來的快樂,而且會大大地發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讓孩子在自然中長大

是我們的執念

前陣子,主編金希去北京郊區昌平拍攝,一同去的女兒在滿是土的環境裡簡直玩瘋了!她告訴我,孩子比大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太多了。

圖片@哈哈媽媽金希,拍攝那天,哈哈在草地上奔跑,還餵了她很喜歡的小白兔,開心極了!

你再看下面這張圖,也是粉絲朋友給的照片,無論白天黑夜,孩子們與沙土的情意結總是那麼感人啊,特別是撅著小屁股的那位寶寶,你們這是在找什麼呢?

圖片@葡萄媽媽,那天已經很晚了,幾個小傢夥還在團結協作,加油挖,小朋友的認真勁太可愛了!

去年初春,我們第一次做自然養育方面的內容時,金希寫過一篇文章《世界悄悄獎勵的其實是在自然裡成長的孩子》。當時觸動她的是2017年德國非常有名的雜誌《Eltern》的報導《一個5歲德國男孩的日常》,文中提出了「 自然缺失症 」,提醒著我們去思考自然環境對兒童成長以及對所有人的影響。

這就是金希與球球去的德國耶拿郊區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每天都是這樣席地而坐,吃東西,做遊戲。

這一年裡,自然教育這個話題一直是金希和我們的執念。今年春節,她專程和同事球球一起去到德國東部耶拿郊區的一所森林幼兒園探訪。在-1°C的空曠森林裡,和十幾個孩子,玩耍了整個上午。

與此同時,我們也邀請到生活在美國、日本、泰國等地的家庭分享自然教育心得,希望為父母帶去更多實操性的解決方案,記得隨時關注每天早8點的微信推文~

精彩預告:

  • 德國森林幼兒園裡的孩子都學到了什麼?

  • 在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獲獎者倍出的日本,孩子們如何從小就爬樹、釣魚、捉蟲子?

  • 泰國媽媽的自然遛娃日記!

  • 在英國和北歐國家,為什麼只要孩子能舉起望遠鏡,父母就鼓勵他觀鳥?

……

另外,在知乎「父母世界」官方帳號、新浪微博@父母世界Parents、京東母嬰「父母世界Parents」媒體站等平台也會同步上線「自然教育」的精彩內容和互動話題,別忘了跟著我們一起玩啊!

《寂靜的春天》裡有一句話: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養育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從心底裡尊敬堅持自然養育的老師,感謝他們尊重孩子的基本權利,將世界最本真的樣子還原給孩子。

福利時間

4月20日前

參與有獎互動

1、評論區留言:

你家寶寶「臟臟的趣事

玩土、玩沙、玩泥巴

一定要有趣啊

2、轉發本條推文到朋友圈,

截屏會後台;

我們將綜合以上規則,

為評論積累小心心最多的3位盆友

送上我們的自然教育驚喜大禮包!

自然教育微課堂精彩預告

4月18日(本周四)晚19:00,阿里巴巴「植物達人導師」,將帶你領略自然野趣,通過直播課了解「自然缺失症」對孩子的影響,引導孩子關注環境和共享自然的方式。

播放GIF

將自然裡的能量融合到孩子的身體裡

成為她的活力和思想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