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刷臉”測試風靡 如何守住“人臉密碼”的最後防線

連日來,一款“刷臉”測面相的應用火了——只要掃碼上傳一張本人照片,幾十秒後系統便可生成一份包括面相概述、五官評分以及運勢介紹的報告。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網友加入相面大軍,“信息被盜用”的質疑也在朋友圈不脛而走。

刷臉測面相、付費拿運程,如此“算命”豈能輕信?且不說僅憑“眼睛大小、鼻子高低”判斷一個人的命運起伏本就純屬娛樂,很多網友在實測中也發現同一張照片在兩個手機的測試結果大相徑庭。更詭異的是,這款“占卜神器”在報告生成前強製要求獲取用戶包括地區、性別等在內的全部公開信息,甚至在掃碼後還三番五次要求確認是本人照片。如此操作,難免給人盜用個人信息之嫌,有專家在採訪中憂心忡忡地表示:這些漏洞叢生的算命程序,或許就是不法商家為收集數據而開發的“釣魚軟體”。

這般提醒,絕非虛言。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用戶信息洩露大有升級之勢。如果說以前不法商家采集販賣的多是居民身份證號、電話號碼等“社會信息”,如今人臉、指紋、虹膜等生物信息早已成為各方覬覦的新“唐僧肉”。特別是數據洩露引發的風險,二者更不可同日而語。畢竟,社會信息失守至多引來詐騙電話、精準行銷圍追堵截,用戶不堪其擾還可屏蔽了之。但生物信息作為自然人身份不可更改的唯一標識,一旦被突破往往沒有補救空間,造成的負效應也會呈指數擴散。不久前深圳一家科技公司還被曝出面部識別數據庫遭洩露,輿論在驚呼的同時也對“人臉安全”產生了深層次擔憂。

類似事件接二連三,無疑凸顯出數據安全保護的緊迫性。這也提醒我們,面對那些動輒要求上傳照片、授權信息的應用程序,還需擦亮眼睛、多留心眼。當然,守護數據安全光靠消費者提升認知還不夠,依法而治必不可少。目前,網絡安全法已經實施,法律對數據保護、使用等也做出規定,但從實際來看,我國對信息洩露的處罰還是太輕,在實操中人們對數據的定義還局限於“身份證號”等社會信息,對生物信息采集、使用、保護等規範遠沒有達成共識。唯有與時俱進細化法規、加大懲戒力度,捍衛用戶隱私權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隨著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很快會進入“刷臉”時代。如何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守住“生物密碼”最後防線,將是決定互聯網長遠發展的關鍵。這一點,各方尤須審慎思之。

來源: 北京日報 范榮

流程編輯:RB01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