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什麽不捕魚打獵?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賈誼《新書·無蓄》

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由於古代戰爭的影響,戰國時期就開始形成“獎耕戰”、“抑商賈”的思想,古代戰爭對於糧食的需求非常大,所以統治者鼓勵百姓農業種植,而不是發展商業貿易。秦漢以後,“重農抑商”的思想尤為顯著,宋元時期的官府“專賣”,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都是重農抑商的表現。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並且以農為本,“士農工商”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後一位,古代時期地位最低的也是商人階級。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其實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有利有弊。在小農經濟體制下,百姓都能夠自給自足,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小農經濟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生產力水準低;抗災害能力弱;經濟地位不穩定;在土地私有製佔統治地位的社會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若是農民遇到自然災害,一年的收成可能全完沒有,最終引發饑荒。

漢朝名士賈誼便說:“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在古代社會,經常會發生饑荒,輕則餓殍遍野,重則引發農民起義。那麽,在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麽人們不去河裡捕魚,不去山林中打獵為食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人類起源之初,便一直通過狩獵和采集天然的食物來生存。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人類才開始自己生產食物,農業生產也逐漸開始出現。即便是後來以農業為主後,自然狩獵仍然存在,只不過並不是獲取食物的主流方式。在許多古裝劇中,仍然能夠看到古代獵戶人家,他們並沒有從事農業生產,而是以狩獵為生。然而,在古代饑荒年間,為何還會有很多人餓死?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當饑荒發生前,人們的確可以去山林中打獵儲備食物,也可以到河流中捕魚為食。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古代人口聚集地主要是在黃河流域,並且許多森林也已經變成農田,河中能夠捕到的魚也差不多在“溫飽”的年代捕捉殆盡。許多人早已經捨棄原始的狩獵,並且在人口稠密的地區,能夠被人們采集的食物資源差不多都用盡了,加上捕撈的工作落後,效率也非常低下,魚肉野獸也只不過能緩解一時的饑餓。農業種植到收獲需要很長的周期,饑荒若已經發生,很難有維系一年生存的食物供災民去采集。

或許有人還會有疑問,難道百姓在往年不會儲備糧食嗎?其實在古代社會,並沒有影視劇作品中那樣“怡然自得”,生產效率低下。生產規模小,農作物產量低,封建王朝的苛捐雜稅等因素的影響下,農民一年的收成說不定都養不活一家人,更不可能有普通百姓人家儲備糧食的說法了。所以,在饑荒年間的災民,要麽在家中挨餓等待死亡,要麽收拾行李逃荒還能有一線生機,若是想通過捕獵的方式來尋獲食物,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滿足長久的生活需求。

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以前食物匱乏的時候,同時也缺少一樣非常重要的物品——鹽。若在饑荒時去捕魚,沒有鹽用來輔佐食材,如同吃土一般。若是在山林中捕獵著食物,沒有鹽也不能長時間儲存。更何況饑荒一般持續會非常久,若大旱三年,山林中哪還有動物,河湖中哪裡還有水?又怎會有魚呢?讓古代災民去山林中捕獵,河湖中捕魚,如同當年晉惠帝問災民:“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晉朝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晉惠帝得此消息才提出這個“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農業的種植越來越依靠科學的進步,自從袁隆平所研究的雜交水稻問世後,中國基本沒有出現過饑荒,人人都能夠吃飽飯。即便是貧富仍然有差距,但是糧食是一定夠吃的,再也不會出現類似於1928年和1942年的中原大饑荒。生活在現代,我們需要感謝袁隆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