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個被「放養」的孩子,18年後怎麼樣了?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七彩仙人球 來源 | 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

1

我的同事大張,有個人人稱羨的兒子小張。

大張在公司是個中層長官,妻子是外資銀行的HR經理,兩人忙得滿天神佛,遠在東北老家的父母也無法前來幫帶孩子。也許是精力的有限,無意中促成了他們「放養」、「粗養」的原則,從小他們就給了兒子極大的自由太空,只要不觸犯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什麼都敢讓他嘗試。對他的很多「搗蛋」行為,比如在牆上畫畫、把遙控器拆散架、把N種顏料攪和在一起,把好好的牛仔褲剪出破洞……,基本都是一笑了之,極少干涉和斥責。他們還非常樂意讓兒子參與家務,即使他洗一條內褲用掉了半塊肥皂、打個蛋弄得蛋液四濺,他們也從不抱怨兒子幫倒忙,只是耐心地收拾掉殘局,然後微笑著鼓勵他「乾得很認真,下次繼續」。

從小被「放養」的小張,像是故意要打那些為孩子操碎心的模範父母的臉似的,讓人省心得不可思議。早些年,公司組織了一次赴南京親子遊,當很多孩子一路上被父母不停地擦汗、喂水伺候著還連聲喊累的時候,五歲的小張已經跟著大張蹭蹭蹭一口氣爬上了中山陵。遊覽秦淮河時,沉浸在「秦淮八艷」淒婉故事中的大張渾然不覺兒子已不在身邊,有同事提醒,他淡定地嘿嘿一笑:「沒事,他不會把自己弄丟的!」轉身望去,果然小張正和幾位年輕同事玩得起勁,笑作一團。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當爹的心確實大了點,但是小張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著實令人讚歎。

小張上小學後,大張夫婦非但沒有像很多陪讀家長一樣開啟夢魘般的日子,反而比原來更自在了。每天晚飯後不用催促,他早就端端正正坐在了書桌前。大張向來是不陪做作業的,兒子寫兒子的作業,他看他的書,只是做完了交給他簽字。他也不仔細檢查對錯,隻大概看看有沒有什麼漏做的,就瀟灑地簽上大名。

小學畢業後,小張考上了一所很有名的七年一貫製中學。今年夏天,又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北大。大張開心地帶著全家請相熟的同事喝小酒,席間,18歲的小張舉止得體、開朗自信,一邊為大家斟酒,一邊不時地對大家熱議的社會新聞發表些獨到見解。有同事問他:「你爸媽陪你去學校報到嗎?」他說:「去的,但不是他們幫我去辦入學手續,是我陪他們去北京玩哈!」原來,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小張就做好了攻略,決定提前幾天動身,來一次盼望了許久的全家北京遊,旅遊費還是他暑假兼職做動漫設計賺來的呢。

一群同事驚得嘴巴張成了「O」型,各種羨慕嫉妒噴湧而出,紛紛要大張介紹育兒秘訣。

大張照例是憨然一笑:「哪有什麼秘訣,無非放手二字!」

「放手?!不怕孩子無法無天嗎?」一位心直口快的同事說,「也許你兒子天性就自覺乖巧,我家那渾小子要是放手了,不上房揭瓦才怪呢!」

大張說:「你錯了。放手是因為相信孩子。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純良的,都值得被信任。」

大張沒有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但是他躬身實踐著的育兒之道,卻是如此巧合地觸及到了「不管是最好的管」這個柔和美好的教育理念。

2

這些年,「放手」逐漸成為家庭教育中的一大熱詞。

以70後、80後為主體的新一代家長,整體上具有超越上一代的文化素質和精神視野,使得他們有機會、也有能力接受到更多先進的育兒理念。「管得越少,孩子越自覺」正在逐漸成為家長們的共識。

但是,我們真的理解了「放手」的內涵,並把它融會貫通於實踐中嗎?

「放手」的心理基礎,正如大張所說,是基於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衡量一種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善還是惡,是順應人性還是反自然的,有一個最簡單卻是最深刻的標準——看它是基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如果我們堅定地相信人性本善,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著與生俱來的自尊、誠實和善良,都有著自我調適的動機和力量,我們就會敢於放手,願意給他充分的探索權、選擇權和試錯權;如果我們對待孩子的心理基礎是「人性本惡」,覺得家長只要稍有懈怠,孩子的狀態就會一路下滑,不可收拾,那麼就會時時處處對孩子施加控制和乾預。

這樣看來,大張的「放手」大法,從根本上說是適用於每個孩子的。固然,孩子的性格和稟賦有一些先天差異,但天性裡向上向善的本能卻是一樣的。正如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中答覆一位讀者的信中所說:「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獨立的個體,堅信他的內部已經具備了成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顆麥粒具備了所有成為麥穗的要素一樣,那麼我們就會安心去做最簡單的澆水鋤草,而不是精細安排它何時出苗,何時開花,更不會擔心它長成一株野草。」

不少家長會踏入這樣一個誤區,覺得能不能放手是有由孩子的天性好壞或者早期教育品質高低決定的。如果孩子看起來是懂事、自覺的,那就能放手,反之則不能放,要首先給他立規矩,提供指導和規範,等他充分發展出自控能力了,才逐步給予自由。並且在放手的過程中,要隨時跟蹤監督孩子的狀態,一旦發現與預期不符,就立刻收手。

這樣的觀點看起來邏輯嚴密、有理有據,在實踐中也常能見到一些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深究之下就會發現,它其實陷入了「被動立論」 的泥沼,即是否放手不是由家長決定的,而是由孩子決定的。倘若這樣,那麼教育究竟是誰對誰施加影響呢?

可見,放手」的心理基礎對每個孩子都是適用的,開始踐行的時間也是越早越好,最好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堅持運用這樣的教育理念。孩子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

3

「放手」是一種理念層面的提法,落實到教育的無數具體情境中,該放哪些事、放到什麼程度,則很難給出具體的做法參照。或許,列出「負面清單」是比較可行的方法,即家長不去做哪些事情,就是達到了「放手」的境界。

不要習慣性用成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的不足。

孩子吃飯灑了飯粒要挨訓,洗好澡沒擦乾就跑出來要挨訓,見了叔叔阿姨沒問好要挨訓,昨天學的單詞今天忘了一半要受罰……試想,如果孩子整天遭遇的是這樣的教育,他還會對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有信心嗎?他還會對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慾望嗎?

在孩子生命能量蓬勃展開的幼年期,家長切忌求全責備,尤其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苛責兒童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好,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成長和完善。可以給予適當的推動和引導,但這種推動和引導限定在方向和理念層面,不要在具體做法和細節上過多糾結。比如,孩子喜愛繪畫,家長經常帶他去參觀畫展,去親近大自然、汲取創作靈感,給他講著名畫家的故事,這就是適當的推動和引導,具有激發孩子興趣和潛能的正面作用。而如果在孩子作畫時總愛衝上去指出這裡不像那裡不對,那就是以成人的眼光在批判和限制兒童,是不利於他的繪畫才能發展的。

不要嚴格操控孩子的日常作息。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幻想:什麼時間叫孩子做什麼,他就二話沒說去做了,叫他不準乾什麼,他就不越雷池一步,像隻溫順的小寵物。這樣家長得多省心啊!生活中有這樣的孩子嗎?有,但是不多,而且仔細觀察這些孩子,會發現或多或少存在著自信不足、做事主動性差、創造性思維薄弱的問題。

我認識一戶鄰居,女孩從小由外婆帶大。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她每次練書法前還總要怯怯地問:「外婆,我寫幾張啊?」夏天的傍晚,外婆帶她下樓去玩,規定她「洗過澡了,不準再出汗,隻準乘涼」,她就靜靜站在一邊看小朋友們玩,臉上浮現出渴望的表情,卻不敢加入進去。

這位外婆一直為外孫女特別好帶而自豪。然而,隨著女孩升入初中,學業難度增大,她在自我管理上的短板日漸暴露,不能合理分配各門功課的時間精力,自主思考能力又弱,常常做作業到深夜12點,更別提課外閱讀和運動休閑,身心健康狀況越來越不容樂觀。

嚴格操控孩子日常作息的家長,可能會在眼前得到一個事事服從的乖寶貝,但從長遠來看,一定是有潛在的隱憂。既然你什麼都想在他前面了,他又何必燒腦費神?既然你什麼都提醒他了,他又何苦動用自己的心思去觀察和感受?孩子思維的惰性和自我管理上的無力感,就這樣被家長嚴格精細的監管培養出來了。

不要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介入太深。

在孩子的一切學習活動中,無論是課業學習、才藝學習還是技能學習,家長的參與最好限定在「外圍服務」上,就是了解孩子學習的進度和要求,為孩子創造必要的學習條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推動,但千萬不要大包大攬、介入太深。家長如果表現得太積極,學得比孩子還要精熟,甚至全面參與到孩子的作業、習題中去,很容易消解孩子的興趣和責任感,讓他覺得是為家長學的。

以學樂器為例,在孩子初學時,家長可以在旁邊幫忙聽聽音準和節奏,提醒他存在的問題,但不必硬性規定他每天練習的時間、遍數、曲目,偶爾忘了練或不想練也可以允許。學習本來是充滿了快樂和成就感的一件事,家長的職責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幫助他養成自主自覺的學習好習慣,而不是在家長強製下做出學習形式的「習慣」。

不要在孩子做事的時候「搶拍」表達質疑和否定。

我的好友F曾經對我抱怨過她母親的一個「怪癖」---- 總是在她將要去做某件事之前,搶著提出質疑和否定。比如,下班回家剛脫了鞋,母親就訓她:「怎麼不把鞋放到鞋架上去?什麼都要我提醒!」吃過晚飯,剛躺在沙發上神遊幾分鐘,母親又說:「怎麼不去把明天要帶的午飯準備好?瞧你那拖遝樣!」此類場景幾乎每天上演,讓F煩不勝煩。她說,那些事她全都知道,也一定會去做的,只是不想被人催逼著去做,為什麼母親就不能尊重一下她的節奏呢?母親的做法,讓她有一種智商和能力被懷疑的挫敗感,甚至影響到她的職場心態,即使入職多年、表現一貫優秀,她卻始終不敢挑戰更高的台階。

F的慨嘆讓我忽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作為一個急性子而又有點完美主義傾向的媽媽,我也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搶了太多的拍。外出帶她上廁所,我擔心她想不起擦小PP,總會搶先說一句「寶貝,別忘了擦小PP」,而事實上,她已經伸出手去拉捲筒紙。她剛開始自己洗澡的時候,我總是橫豎不放心地叮囑「快點搽沐浴露」、「腳丫子也要洗乾淨」、「身上都擦幹了再出來」。終於有一天,女兒朝我大喊:「煩死了!我都知道的呀!」原來,我自以為的盡責,在女兒看來都是多餘的嘮叨、廢話。

我開始學著放手、「閉嘴」。既然女兒說她都知道,那我就相信她吧。即使實在需要她記住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我也採取「親身示範+隻說一遍」的方式,剩下的交給時間。令人欣喜的變化就這樣悄然發生了,雖然女兒的節奏比我預想的要慢一些,但是她的確把該做的都做好了,不經意間學會了安排自己的很多事情。而且沒有了整天縈繞在耳邊的各種提示和質疑,她在自信、愉悅的心情中,做事效率不斷提高。

不要像防賊一樣防著孩子。

這裡借用「防賊」這個概念,想表達一語雙關的含義。既是指狹義上的金錢教育方面要充分信任孩子,不要整天盯著孩子有沒有偷拿、多拿家裡的錢,也泛指家長要戒絕一切不信任孩子、容易讓孩子讀出負面潛台詞的訓誡。比如,周末孩子在家溫習功課,媽媽出門之前非要不放心地說一句「別趁我不在偷看電視啊!」「別偷玩遊戲啊!」孩子心裡會是什麼感受?就覺得自己是個天生有壞的基因、不被信任的人,好像真的是只要家長不在,就會偷看電視、偷玩遊戲。

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認為可以不好好學習、不遵守規則,反而是家長的不放手、不信任促成了這一切。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覺、越來越不思進取、越來越像「針線荷包」——怎麼刺都無所謂,不是因為家長教育得不夠嚴、提醒得太少,而恰恰是因為高大上的教育目標之下對孩子充滿懷疑和蔑視的心態,導致孩子有一種始終被提防的感覺,久而久之,低自尊、「道理免疫」、缺少自律精神的不良性格就形成了。

4

從上述的「負面清單」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關於「放手」的正面原則,那就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每一個具體情境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做得太有痕跡,要無痕;不要懷疑和否定,要信任;不要插手和干涉,要接納。檢驗成效的標準是,孩子因此更自覺、主動了,還是更依賴、懈怠了;我們作為家長是越來越省心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一個懂得放手、善於放手的家庭裡成長,自由意志和自主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當然是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是現實中,很多家長一直以來對孩子控制太嚴,導致孩子的成長出現棘手問題,家長也心力交瘁,當有一天接觸到「放手」的理念後,就想改變教育方式,但又擔心一旦放手,孩子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不可收拾。這個難題怎麼破?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現實中確實有些極端個案,家長「放手」後,孩子真的吃零食吃到幾年都不好好吃一頓正餐,玩遊戲玩到退學。但是,出現這種情況,不該把板子打到「放手」這個理念的本身,而是家長對「放手」的誤讀。

習慣了嚴格控制的家長要想成功實現「放手」,走上輕鬆愉悅的育兒之路,可絕不像開車變個道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家長徹底轉變心態,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拿出刮骨療毒般的勇氣和毅力,在潤物無聲中慢慢接近預期的目標。這個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克服兩種錯誤的心態和做法:

一是錯把放手當成「放棄治療」。有些家長是在跟孩子鬥爭到精疲力竭的時候,懷著絕望、憤怒的心情說出「放手」兩字的,這實際上給孩子傳遞了這樣的資訊——我已經對你徹底沒信心了,不相信你會變好了,從內心不接受你了,所以不管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是會「絕地奮起」,洗心革面,還是破罐破摔、徹底淪落?

尹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分析過一個案例,一位教授由於長期對兒子管制太嚴,導致他嚴重缺乏自主意識和學習動力,大學生涯最終以退學告終。教授懷著痛悔的心情找老師顧問,在老師的指導下,決定把自由還給兒子。期間她陪兒子一起經歷了極其難熬的調整反覆期,終於收穫了兒子自主創業的良好結果。

這位教授的「放手」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為她始終給予兒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即使對退學後一段時間裡整天玩遊戲、作息紊亂、蓬頭垢面的兒子,也沒有表示出放棄。兒子感受到了母親對他始終是有信心的,才能艱難而頑強地調動起靈魂深處向上向善的能量。

二是在放手的過程中反覆不定,抓抓放放循環播放。這樣會徹底擾亂孩子的心理秩序,使他好容易萌生的自我修正之苗夭折。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甚至可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積澱蓄勢期,如果在「放手」的過程中孩子出現一些反覆,請一定多些耐心和包容,如同一間雜亂無章的屋子,要把它整理乾淨,必然會經歷一段把所有東西都堆到屋外、再慢慢歸置到位的過程。熬過開始的一段調整期,給足孩子信任、鼓勵和必要的引導,相信後面的日子會雲開日出。

「放手」的本質,是基於經典教育學理論、基於「人性本善」的一種回歸本真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們確信,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成為有獨立人格、憑自己的能力立足於世的人,那麼就請堅定地相信孩子與生俱來的向上向善本能,努力地呵護孩子內在的自我完善、自我調節機制吧。

家長越懂得放手,孩子的「小宇宙」爆發得越厲害!

--------End---------

作者簡介

七彩仙人球,「尹建莉父母學堂」簽約作者,六歲女寶的媽媽,企業行政管理,一個年屆不惑但始終不丟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個既想要事業開掛又想要家庭美滿的貪心媽媽,常在夜深人靜之時挑燈碼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願在這個平台上分享對婚姻、家庭、育兒的感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