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節期間的傳統服飾,真的不止有唐裝

春節是傳統節日裡最盛大的一個,它不只有正月初一一天,而是從臘月開始持續到元宵的一系列活動。因為歷史悠久,文化疊加,所以習俗裡有與鬼神有關的、與農時有關的、與祖先有關的、與家族有關的種種,細數起來恐怕幾本書都寫不完。

不過膚淺如我,最關心的其實只有三件事:吃、穿、玩。而“穿”便是許多人都熟悉的“新年穿新衣”,但是由於服裝工業的發展,新衣服已經不是稀罕物了,於是人們轉而將春節作為了傳統服飾的展示時空了。那麽,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人怎麽穿,對我們又有什麽啟示?

新年穿新衣,若從歷史淵源說起,就有些無聊了。無非就是從《荊楚歲時記》的“長幼悉正衣冠”、劉禹錫的“兒童炫彩衣”到《東京夢華錄》的“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和《夢梁錄》的“細民男女亦皆鮮衣”,一路往下繼續數到清代、民國的記載。反正富足人家怎麽穿新衣,可以想見。

那麽窮人該怎麽辦呢?

但凡還沒到“凍死骨”的程度,稍有余力的人家都是不願意穿著舊衣過年的,畢竟春節裡不辭舊迎新也就實在是說不過去了。所以人們有許多變通的法子,最常見的便是把舊衣拿去重新染一染。由於以前的染色多用天然材料,久了顏色就不鮮亮了,重新染一遍就如新的一般了。

以前物資匱乏,有專門的舊衣服買賣,舊衣服雖然樣式舊了、色彩退了、針腳也散了、甚至有了破洞,但是也比新買料子劃算,把破洞織補一下,樣式改成時興的,配合舊衣新染大法就和一般新衣無異。解放後,我國還出了好幾本服裝改舊翻新的裁剪書籍,可見人民群眾的需求。

春節時天寒地凍,棉襖是新衣的重頭戲。做棉襖最好的就是面料、棉絮、夾裡這三樣都是新的,俗稱“裡外三新”。如果日子過得緊張,那麽棉花可以掏出來翻新,面料和夾裡也可以湊合,外套做得稍微體面一些就行了。

大人的棉襖如果不穿了,棉花翻松以後可以給孩子。以前的家裡孩子多,孩子往往在長身體,所以又有“新阿大舊阿二破阿三補阿四”的說法,就是把大孩子的衣服給弟弟妹妹穿。

以前人們至少要乾農活到十一月,十二月開始又有許多瑣事,所以正月初一要穿的新衣除夕前幾日還在縫補改動也是常事,仿佛看到了除夕也還在值班的自己。

不過不管富貴與否,只要有余力穿新衣,怎麽也務必能穿出花樣來。

明代宮廷開始發展出一種應景紋樣,就是根據四季節令更換衣著和紋樣,給沉悶的宮廷生活投入一下鮮活的氣息。

這些應景紋樣往往和節日習俗或內涵有所對應,比如中秋節是玉兔,七夕節是鵲橋,元宵節是燈籠。那麽春節期間,從臘月二十四祭灶後(實際上民間各地祭灶日期並不統一),宮眷內臣就開始穿葫蘆景紋補子蟒衣。選用“葫蘆”的原因各有說法,無論是諧音“福祿”,還有寓意綿長,葫蘆都與吉祥有關。也有學者認為,葫蘆的別名壹蘆有萬物之始的寓意。

應景紋樣往往更像是一種命題作文,會與其他龍紋、仕女、八寶、祥雲、花草等搭配,形成一幅幅熱鬧而和諧的畫面,格外有節日氣息。

將節日氣氛具象化是古人新年穿戴中很重要的一個設計思路。比如民間還有春節的應景首飾,名叫“鬧蛾”,也有叫做“鬧嚷嚷”的,這個名稱一聽就又有動態又自帶BGM。它是用絲綢或烏金紙之類的材料,剪成飛蛾、蝴蝶、螞炸之類的草蟲,用銅絲纏綴在頭飾上,不分男女老幼地簪起來,鮮活而生動。直到清代依然還留有“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的詩句,可以想見那個熱鬧又有趣味的場面。

以前的新年往往是和迎春(也就是“立春”)分不開的,只是兩者在歷法上有所不同,所以相距的日子有長有短。像“鬧蛾”就被認為是戴華勝的遺風。古人認為正月的前面幾天都有所屬,一日雞,二日犬……而第七天是“人日”,這一天要戴華勝,也就是把金箔、彩紙剪成人形或具有春天意象的花葉燕子戴在頭上,或者互相饋贈。不免想起流行過一陣子的在頭上戴草的風潮了,還是有一點異曲同工的意思。稍加改動設計,一定會很出彩的。

其實春節是否要穿傳統服飾,這個命題是現在才有的。往前推的時間多了,並無傳統與現代之分,大家穿的都是傳統服飾,也就沒什麽特別的;往前推的時間短了,大家並不覺得傳統服飾稀罕,反而覺得陳舊迂腐,不如現代式樣的服飾來得方便新潮。

就如同我們要討論年味是不是淡了一樣,一頭是大家對於生活越來越簡約便捷的追求,年夜飯都下館子解決了,也沒人專門去定做新衣了;另一頭卻是對於傳統遠去的焦慮,希望通過服飾穿戴去找回一些心理上的聯結。

傳統服飾裡又可以按照與現代生活的融入程度高度,分成幾個層次:融入程度越高,群眾基礎就越廣,穿著就越方便。尤其對於生活在南方的我來說,春節穿啥還得顧慮沒有暖氣的室內溫度,真不是想穿啥就敢穿啥的。

最便捷的是短裝類,比如中式對襟棉襖大襟棉襖,以及衍生的唐裝類服飾。這些服飾的群眾基礎是新中國建立以後大力推廣的便於勞作的短裝服飾。如同從重新定義傳統服飾角度出發,中山裝、中式立領也是可以被算作這類的。款式上較為日常,只要根據春節應景的需要選個喜慶的設計就行了。

比較不方便的是長袍長裙類,比如旗袍、長衫,以及年輕人喜歡的古風服飾,從款式本身來說就自帶隆重的視覺效果。不過比起這些款式本身與現代人生活習慣有出入導致的不便捷感,一家人團聚時格格不入的突兀感恐怕才是比較令人感到尷尬的。

就像年輕人喜歡洋節,是因為少了一層習俗中的傳統負累,春節是非常講究家族感的節日,所以祭祖是很重要的環節,過分強調個人裝束對於春節的場合是否適宜,則還需要考量其他人的感受。

總之,傳統和簡約的選擇本身沒有誰比誰強過一頭的高下之分,春節作為僅存不多的以家族為部門的大節日,承擔的意義非凡,有人選擇與時俱進,有人選擇溯本求源……而我,選擇吃胖三斤!

活兒姐家裡的老人們,春節期間的必備服飾就是紅毛衣了,你們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