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宋朝,怎麽稱呼才是準確的?別被電視劇給騙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宋朝人的稱呼,因篇幅有限,這裡隻介紹與皇室有關的稱謂。

1

準確使用稱呼是人際互動的基本功。你上淘寶網購物,客服是怎麽稱呼你的?親,親,親,給個好評。是吧。現在對什麽人都可以稱“親”了,但在以前,親是指有血統或者婚姻關係的人。宋朝有位皇帝就管自己的爹叫“親”。這個皇帝叫趙曙,是宋仁宗的從哥哥家過繼過來的兒子,親生父親是濮王趙允讓。仁宗皇帝生育過三個兒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只好將趙曙收養於宮中,立為皇太子。仁宗駕崩後,趙曙繼位,便是宋英宗。

當時有大臣提出了一個禮儀上的問題:新皇帝應該怎麽稱呼他的親生父親,濮王。

英宗自己的心意,當然是叫“皇考”。考,就是指父親,一般用來稱呼逝世後的父親。當時濮王已經去世了。宰相韓琦、參知政事歐陽修也支持稱“皇考”。但司馬光、呂公著等禮官、台諫官堅決反對,他們認為英宗應該稱濮王為“皇伯”。今天我們可能會覺得司馬光這些人不可理喻,是吧?連稱自己生父為父親都不可以,太過分了。不過,從古代禮法的角度來看,宋英宗之所以能夠承繼皇位,是因為他過繼給仁宗當兒子這一法律身份,沒有這個法律身份,你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便很可疑。所以,在禮法上,在法律上,你應該是宋仁宗的兒子,而不是濮王的兒子。

圍繞英宗應該怎麽稱呼濮王,以執政官為一派、台諫官與禮官為一派,爭論了好久。最後,由曹太后出面調解,下了一道手詔,說:“可令皇帝稱親。”不如讓英宗稱濮王為“親”吧。這才慢慢平息了爭論。所以,現在淘寶店主叫你“親”,你應該感到很榮幸。

說笑了,其實,我想說的是,宋朝皇室裡的稱呼,是大有學問的。我們從電視劇、電影裡看到的稱謂,其實很多都是不嚴謹的。如果穿越到宋朝,按古裝戲裡演的那一套來稱呼宋朝人,很可能宋朝人會感到莫名其妙。

2

真實的宋朝人是怎麽稱呼的呢?首先我們來說說宋朝皇帝怎樣稱呼他的家人,比如,怎麽叫他的父親。

一般來說,皇帝的父親也是皇帝,除了像宋英宗這樣的特殊情況。大部分的觀眾聽到這個問題,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叫“父皇”,因為電視劇裡都是這麽叫的。但是,“父皇”的稱呼,是明清時候才興起的,明朝和清朝的皇子才習慣稱他們的皇帝父親為“父皇”,宋朝時還沒有這個習慣,我檢索過《續資治通鑒長編》,沒有找到一個稱“父皇”的例子。不過,宋英宗倒是曾經下詔說:“不敢追尊父皇母后之禮”,意思是說,他不敢追尊自己的親爹親媽為“父皇母后”。但這裡的“父皇”,不是表示稱謂,而是表示身份。總而言之,“父皇”的稱呼,是到了明清時期才比較常見的。

喜歡看清宮戲的朋友可能會說,清朝的阿哥都叫他父親為“皇阿瑪”吧。幾乎所有的清宮戲都是這麽演的。但電視劇這麽演並不是很準確。實際上,清朝的阿哥並不叫皇帝為“皇阿瑪”,而是叫“汗阿瑪”,汗,就是大汗;阿瑪,是滿族語中的父親。如果我們去翻清宮的檔案,就會發現,寫的是“汗阿瑪”,不是“皇阿瑪”。只是到了清末,在民間文學中,“皇阿瑪”的說法才多了起來。另外,清代皇子叫他的父親,也有叫“父皇”的,或者倒過來,叫“皇父”。

扯遠了。我們還是說回宋朝。宋朝的皇帝到底怎麽稱呼他父親?皇帝的父親無非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已經駕崩了,一種是還活著。駕崩的就叫“先帝”,還活著的就叫“太上皇”,或簡稱“太上”。

我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北宋時,宋真宗去世後,宋仁宗繼位,按照從前的禮法,新皇帝要在即位次年更改年號。公元1023年,朝廷宣布改元“天聖”(上一年的年號為“乾興”),當時宋仁宗哭著說:“朕不忍遽更先帝之號也。”

南宋時,宋高宗宣布退位,由養子孝宗繼位,自己當了太上皇。孝宗有一回宴請大學者胡銓,席間提起高宗,都是尊敬地叫“太上”、“太上皇”。

不過,這是嚴肅場合上的稱呼。私下裡,日常生活裡,宋朝皇帝、皇子對父親的稱呼,跟我們民間的叫做是一樣的,通常都是叫“爹爹”。

我再舉個例子,南宋初,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從金國回來,北宋末她被金兵虜走,宋金議和之後,給送了回來。有一年,韋太后過生日,高宗派人在太后的寢宮裡點了十幾根名貴蠟燭,為什麽說是名貴蠟燭呢,因為這些蠟燭都灌入了龍腦、沉香、龍涎香等香料。南宋初,皇室比較窮,這是很奢侈的行為,但韋太后還是覺得不滿意,說:“你爹爹那時,皇宮裡到處都插滿了這種蠟燭,金碧輝煌。”高宗偷偷跟皇后吐槽說:“如何比得爹爹富貴?”你看,韋太后在兒子面前提起先帝——即高宗的父親宋徽宗,是叫“你爹爹”;高宗稱呼他的父親,也是叫“爹爹”。跟我們現在說話沒什麽不同。

皇帝跟我們一樣,有父親,也有母親。那麽皇帝又該怎麽稱呼他的母親呢?比如,宋高宗要怎樣稱呼韋太后。你可能會說,叫“母后”啊。嗯,電視劇裡都這麽說。但“母后”也是明清的皇子才這麽叫的。宋朝雖然也有“母后”一詞,但一般都用於客觀的描述,比如說“母后聽政”“母后臨朝”之類,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宋朝皇帝稱他的母親,通常都是叫“娘娘”,如宋仁宗便叫劉太后為“大娘娘”,叫他的養母楊太妃為“小娘娘”。

現在我們以為“娘娘”是指皇宮裡的嬪妃,其實在宋代,“娘娘”就是母親的意思,民間的子女稱自己的母親,也有叫“娘娘”的。那宋朝皇帝對他的嬪妃,又怎麽稱呼呢?可以叫“娘子”,比如宋高宗寵愛的兩個妃子,都姓劉,一個就叫“大劉娘子”,一個叫“小劉娘子”。

一般情況下,皇帝當然有兄弟,所以我們還要說說皇帝怎麽稱呼他的兄弟。宋人稱呼兄弟,有個習慣,按照排行,叫“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六哥”,以此類推。皇室也一樣。比如,宋高宗趙構排行第九,他的皇帝哥哥、宋欽宗便叫他“九哥”。

有意思的是,按宋人的習慣,爹媽有時候也會叫自己兒子為“大哥”,這是父子、母子之間比較親切的一種稱呼。大家都知道,南宋時,宋金對峙,宋高宗是主和派,而他的養子宋孝宗,則是個主戰派,有一次,孝宗找高宗談收復中原之策,高宗對兒子說:“大哥,我百年之後再議這事吧。”“大哥”便是高宗對兒子的昵稱。

3

皇帝除了要在內廷見家人,還要在外廷見大臣。那麽在朝堂之上,宋朝皇帝會怎麽稱呼大臣呢?看過古裝劇的朋友,可能會說,叫“愛卿”,電視劇裡都這麽叫的嘛。

宋朝的確有“愛卿”的稱呼,不過,不是用在皇帝稱呼大臣上,而是男人用來稱呼他的情人。舉個例子,宋話本《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中,有一個叫做吳山的富二代,結識了一個叫做韓五娘的女子,兩人卿卿我我,如漆如膠,分別後,吳山給韓五娘寫了一封情書,抬頭就是這麽寫的:“愛卿韓五娘”。宋朝還有一位歌妓,很有才藝,擅長潑墨畫竹,有個姓潘的詩人在她的畫作上題了一首小詞,表示愛慕之情。這首小詞是這麽寫的:“玉帶懸魚,黃金鑄印,侯封萬戶。待從頭繳納君王,覓取愛卿歸去。”詞中的“愛卿”,便是指那名有才的歌妓。

總之,我們要注意,“愛卿”不是宋朝皇帝對大臣的稱呼,你讓皇帝稱大臣為“愛卿”,成何體統嘛?宋朝皇帝稱呼大臣,是稱“卿”,而不是稱肉麻的“愛卿”。

反過來,宋朝大臣又會怎麽稱呼皇帝呢?可以用的稱呼有好多,比如,“陛下”、“聖上”、“至尊”、“我主”、“吾皇陛下”。在正式、嚴肅的場合,大臣們這麽稱皇帝,都是沒問題的。而在不那麽正式的場合,宋朝人對於皇帝,更喜歡用另一個稱呼:官家。如宋神宗熙寧變法期間,“外議皆雲:天下弊病甚眾,官家多應不知。”

其實,內廷嬪妃、宮女、內侍,外間的老百姓,說起皇帝時,都習慣叫“官家”。來看一個例子:一日深夜,宋仁宗在宮裡聽到外面傳來歌舞之聲,便問宮女:這是什麽聲音啊?宮女說:這是民間酒樓尋歡作樂的歌聲。然後,這個宮女又吐槽說:官家你聽,外面酒樓這麽熱鬧,倒是我們宮裡冷冷清清。

為什麽叫“官家”呢?我估計宋朝的皇帝也弄不清楚,只知道大家都習慣這麽叫。宋真宗時,皇帝請一位叫李仲容的才子喝酒,曾經乘著酒意問李仲容:“何故謂天子為官家?”李仲容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聖上兼三皇五帝之德,所以叫官家。”宋真宗聽了很高興,說,今晚跟你喝酒真高興。

但李仲容的解釋,實際上是拍皇帝的馬屁。而且他還說錯了,按中國古老的傳說,是“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三皇五帝”是指傳說中上古時期的八位君主;“官天下”是公天下的意思,表示天子由選舉產生;“家天下”則是表示帝位世襲的意思。但“官家”到底有何涵義,現在也解釋不清,所以我們也不必深究。從語感來說,我個人的感覺,是覺得“官家”的說法,還是挺親切的。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4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你除了要稱呼他人,還需要自稱。假如你穿越到了宋朝,當上了皇帝,你平時說話,會怎麽自稱?你可能會說,這我知道,稱“朕”嘛。電視劇裡都是這麽說的。皇帝自稱“朕”,當然也沒錯,但是,在宋朝,如果你這個皇帝成天“朕”“朕”“朕”,“朕”個不停,大家可能會覺得你很端,很裝。其實,宋朝的皇帝在非正式場合,比如在后宮裡,在宴席上,往往都自稱“我”,跟我們民間平時說話並沒有兩樣。

如果我們去檢索記錄宋朝皇帝私人生活的筆記,就會發現,皇帝都是自稱“我”。比如宋仁宗有一次在內廷跟宮人玩賭博,小賭怡情嘛。仁宗輸了一千文錢,就不再賭了。宮人取笑他:“官家您也太窮酸了。”仁宗辯解說:“你們知道這些錢是誰的錢嗎?此非我錢,乃百姓錢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錢。”這裡,皇帝與宮人的對話,都是用“用”,而不是用“朕”。

而如果我們去檢索《續資治通鑒》等史料,宋朝皇帝與大臣在朝堂上的對話,則通常都是用“朕”。總之,我們要糾正一種誤解,就是不要以為宋朝皇帝說話總是“朕”個不停。

說到這裡,我順便提問另一個問題:皇太后又怎麽自稱呢?我們從電視劇、電影裡看到,都是自稱“哀家”。其實呢,宋朝的皇太后是不會自稱“哀家”的。不但宋朝太后不會自稱“哀家”,其他朝代的太后也不會。你去查文獻,是找不到“哀家”這個說法的,古代倒是有一種梨,叫“哀家梨”,因為是一個姓哀的人家培育出來的。至於皇太后自稱“哀家”,那是明清時期的民間文人編小說時,自己編出來的。大概是認為,皇太后大多寡居,自稱“哀家”,可以表達對先帝歸天的哀傷吧。但在歷史文獻中,我們是找不到“哀家”的。

那麽宋朝皇太后的自稱究竟是什麽呢?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例子:宋仁宗去世後,曹皇后成了皇太后,垂簾聽政,有一日宰相韓琦表達了辭職的意願,曹太后挽留他說:“相警察可求退?老身合居深宮,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老身先退。”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宋朝太后在大臣面前,自稱“老身”。很平民化,跟當時民間老年女性的自稱是一樣的。

太后也可以自稱“我”,如南宋初,苗傅、劉正彥兵變,擁立三歲的趙旉為帝,請孟太后垂簾聽政,孟太后拒絕,說:“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皇太后可自稱“我”、自稱“老身”,但不會自稱“哀家”。

皇后、嬪妃的自稱呢?由於皇后、嬪妃通常都不需要面對大臣,所以這裡隻說說她們跟皇帝、皇太后對話時的自稱——一般都是自稱“臣妾”。

5

總的來說,宋代皇室裡的稱呼,並不像我們從電視劇、電影裡聽到的尋樣,嚴肅得不像人話,而是跟我們普通人日常的稱呼習慣差不多。

自秦始皇規定“朕”為皇帝專用的自稱,其他人不得稱“朕”之後,古代帝王逐漸形成了一套專用的話語系統,從諡號、廟號、自稱,到以皇帝名義發布的文書,都有專門的名詞,比如皇帝的命令叫做“聖旨”,這些帝王專用名詞,普通人是不可以使用的。通過這套專用的話語系統,強化了皇帝這一角色的與眾不同。

但我們需要注意,古代皇帝的這個“與眾不同”,主要是政治意義上的,強調的是他作為一國之君的角色。同時,君主作為一個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是人之子、人之父,在日常生活裡,在人倫意義上,他與普通人並沒有不同。宋代皇室的日常稱呼與民間的差不多,管父親叫“爹爹”,管母親叫“娘娘”,正體現了皇帝也是常人的一面,體現了人之常情。

而明清時期,皇室的內部稱呼出現了一些不同於常人的專用名詞,比如皇子稱皇帝為“父皇”,我覺得這是日常生活泛政治化的表現。

我個人比較欣賞宋朝皇室說常人話的稱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