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南極“修路”,中國科考隊做到了!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航行在普裡茲灣,這是“雪龍”號抵達南極中山站前經過的最後一片海域(11月29日攝)。

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日前到達距離中山站44公里處的陸緣冰區,準備迎來本次南極科考首場攻堅戰——物資卸運。一支探冰小組隨即展開海冰探路,以期盡快打通從“雪龍”號到中山站的冰上運輸線,盡早啟動冰上運貨。

普裡茲灣海域企鵝群

44公里的卸貨距離為歷年最遠,眾多物資在冰天雪地中卸運困難重重。僅靠直升機吊運,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需要雪地車冰面運輸“協同作戰”。然而冰面起伏和冰裂隙是否適合雪地車行走?冰的厚度能否承載重物通過? 這都是擺在科考隊面前的問題。

在此之前,第34次南極科考隊越冬的中山站站長崔鵬惠和提前到達中山站的第35次南極科考隊泰山站站長姚旭等人已經3次探路,初步打通了中山站向“雪龍”號方向行進的43公里冰上之路。

普裡茲灣海域冰山群

普裡茲灣海域企鵝群

“亂冰區”陡現

但本次科考隊的探冰小組發現,“雪龍”號前方一公里左右的亂冰區成為最大的難題:雪地車過不到“雪龍”號邊上來,“雪龍”號也無法破冰走過亂冰區。

這一公里左右的亂冰區,使得“雪龍”號與此前冰上探路確定的安全點匯合不了。一方面“雪龍”號必須選擇新的航道,朝此前探路的安全點破冰而行;另一方面冰面探路也要繼續進行,繞開亂冰區,盡快打通冰上運輸線的最後一公里。

科考隊員用冰鑽鑽冰孔取樣(12月1日攝)。

修路小組成員開展冰上築路(12月1日攝)。

重新規劃,開始“修路大戰”

12月1日,“雪龍”號調整破冰航道後找到了一條可行路線,比之前的亂冰區情況要好得多,但距離此前探路所確定的平整冰面匯合點仍有約一公里。

探冰小組再次行動。在開展地毯式探查後,探冰小組終於找到了一條從“雪龍”號至此前探明匯合點的冰上之路。他們隨即開始密集探冰,用冰鑽鑽取上百個冰孔取樣,確保路線可行。

修路小組成員用雪地車裝備的鏟鬥推平積雪(12月1日攝)。

然而,新探出的這條路線路面凹凸不平,依然不適合載重物的雪地車和雪橇通過。12月1日傍晚,一場“修路大戰”就此展開。與此同時,3輛雪地車從中山站出發,趕往“雪龍”號這邊。

由本次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率領的修路小組,在距離“雪龍”號500米左右的一片亂冰區揮釺鑿冰、鏟雪填路,硬是在半小時左右把一個個凸起達半米的亂冰鑿平,從中鑿出了一段路。

冰上運輸之路最後一公里修通,修路小組成員返回“雪龍”號(12月1日攝)。

貨櫃從“雪龍”號上被緩緩吊放至冰面(12月1日攝)。

貨櫃從“雪龍”號上被緩緩吊放至冰面(12月1日攝)。

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有限的機械設備,讓冰上修路的難度和強度都大為增加。鑿冰、挖雪、平整,大部分工作靠科考隊員用雙手完成。

12月1日22時,44公里的冰上之路全線貫通。當記者回到船上時,一個貨櫃正從“雪龍”號上被緩緩吊放至冰面,等待運往中山站。一場冰面全天候卸運貨物的戰役即將打響。

貨櫃從“雪龍”號上被緩緩吊放至冰面(12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影報導

編輯 孟鼎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