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微軟沒有“奇跡”

再超蘋果重返全球市值第一,這些年微軟到底發生了什麽?而“奇跡”卻發生在矽谷科技光環變得暗淡的今天,微軟帶給我們的啟示又是什麽?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

“儘管從股市上來看,微軟的市值有起起伏伏,但其實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微軟從來沒有變過。”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說。

的確,PC時代巨頭的微軟“錯過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但是,科學技術的研究要隔一代或者二代才能開花結果。外界看來,微軟是錯過了一個時代,而微軟自身來說,這也許正是技術持續投入的隔代效應應有的一個過程。”

於是,我們看到,2018財年微軟營收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2019財年前兩季微軟營收也高達666億美元。如果重新審視這些年我們追的科技企業和所謂的科技光環,韋青說:“我在微軟從事產品與技術推廣的十餘年中,親身經歷了從桌面計算機時代到移動電話,再到萬物互聯時代的發展歷程。其實一直以來微軟都在做同一件事,並且有十說一。”

“比如今年微軟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全球移動大會’(MWC 2019)上發布的HoloLens二代新品,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微軟已經為其核心技術做大量投入,當初的Kinect技術,看似用於遊戲機的體感控制,其實已經開始為Hololens二代的橫空出世打下基礎。從第一代原型到最終驚豔發布,其中有太多的技術研發細節,包括新的芯片、新的算法、新的人機互動原理等等,這些都是如今科技企業追捧的熱詞。

但對於真正搞技術的人來說,說到底,HoloLens無非就是一個傳感器+AI算法,按照被譽為HoloLens之父的Alex Kipman的說法,它其實就是一種“能量的流動”,是將軟體基於物理世界建立起來的電子世界用光子呈現出來,是一種電子與光子之間的轉換。這樣說出來就顯得特別平淡,不吸引眼球。但這也正是微軟的工程師文化的一種典型體現。微軟的文化就是探索本源,厚積薄發。”

“雲”上開戰,為什麽?

韋青說:“微軟從落後到再度崛起,這其中是有前因後果的。”

“十多年前,作為海量計算與海量數據基礎的雲計算架構尚處於生命周期的早期,同樣的機器智能原理,卻無法開花結果;而如今,這是一個“雲為先,,移動為先的時代。”,人類逐漸進入到一個計算、數據與連接無處不在的時代,微軟也因此“起死回生”,但對微軟來說,這更像是一場漫長的蟄伏。

從國際上看,雲計算最早的玩家並不是IBM、Oracle、思科等傳統的IT企業,而是亞馬遜和微軟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

“微軟是產品型、平台型的公司,提供的是用於賦能的平台和用於提高生產力的工具。”

2019財年第二季度,微軟營收同比增長12%至325億美元。其中,企業級雲業務表現強勁,且Azure同比增長76%,帶動整體智能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0%至94億美元。

Azure為何如此神奇?韋青介紹說,智能世界可比為人體,得有個大腦,同時還要有神經信號傳導,邊緣感知與行動能力,而且中央與邊緣的關係是互為促進的。那麽Azure作為覆蓋全球的公有雲服務,對應的就是世界大腦,Azure Stack作為私有雲的基礎,可比為神經叢,在細粒度到邊緣和末梢智能的層級,就是類似於Azure Sphere的範疇了。所以微軟的薩蒂亞·納德拉常說,微軟希望為世界提供的,就是一個擁有“無處不在的計算”和“無處不在的智能”(Ambient Computing & Ambient Intelligency)的社會。

“所謂的雲計算,就是提供一種無處不在、大小隨意的計算與數據能力,跟提供電和水這樣的社會公共服務的能力一樣,是現代化社會運營的基礎服務。如果還不需要這種能力,與其說這種能力沒有用處,倒不如說你的數據與計算量不夠大,業務地域覆蓋範圍有限,若乾個簡單的數據中心或私有雲就可以滿足需求了。而數據與計算是進入智能化時代的兩個前提條件,想明白這點,大家可能就要認真考慮一下為什麽自己還不需要雲計算的資源了。在一個真正的智能化社會,無處不在的計算和無處不在的智能是存在的前提。”

無處不在的計算,無處不在的智能。如何才能實現?

韋青說:“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因果次第的路徑,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智能是它發展的必經之路。雲計算賦能無處不在的計算,聯合萬物互聯就可以無處不在的數據,這三者的結合,加上目前機器學習的突飛猛進,就可是隨時隨地產生算法與數據支持的機器推理與決策,從而產生無處不在的智能。這又就解釋了當下熱門話題的原因和相互關係,不管是稱為中央智能雲,邊緣智能雲還是馬上就會興起的末梢計算和末梢智能。”

巨頭不斷湧入的雲上時代,一番激烈角逐後,雲計算市場已經由亞馬遜雲、微軟雲、阿里雲和騰訊雲等主要玩家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中,隨著不斷投入對雲計算的理解和實施,微軟雲市場佔比全球第二。

微軟憑什麽?

“微軟不是具有明星氣質的科技公司,但做出來的都是明星產品。”

一般來說,企業服務領域的To B產品需要一定的研發周期,以達到產品與市場的匹配度,等到產品成熟後進入規模擴張期。“技術,從可以用到安全可靠地用是兩個層面。微軟有一個基因,就是安全可靠。” 微軟對產業的理解和認知很深入,而微軟可以實現產業價值的基礎就是技術的安全可靠性。

“Windows作為全球最大的軟體產品,微軟投入了海量的技術研發前期投入,就是為了實現企業級的產品安全級別。就好比,當沒有發生大地震的之前,永遠看不出哪個建築商是有良心的。當軟體安全環境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微軟所強調的可靠性可能體現不出來。

微軟是提供能力的公司,提供計算能力、算法能力、數據能力等等,也就是AI服務。企業需要的是微軟的能力,這種能力,放到車的場景中就能實現無人駕駛,放到工廠的場景中就能實現智慧工廠。所以,對應用場景的理解很重要,微軟的目標是賦能。

韋青說:“現在常說到的to B或者to C,這是一種資本的視角,對於微軟來說,並沒有to B和to C 的技術研發之分,只不過是由to B產品積累的技術與成本紅利之後再到to C的不同階段而已。”

隨著消費互聯網時代將之前幾十年積累的技術紅利消耗殆盡,產業互聯網是近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一個熱詞,似乎全球科技企業都在試圖證明的一個轉型方向,這其實是在推進產業發展的同時,對未來消費市場發展的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對於傳統產業來說,產業互聯網是各行各業實現“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微軟“雲暨移動技術孵化計劃”—蕭山智能製造孵化基地(海雲國際孵化器)揭牌儀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產業互聯網,會是那片期待的綠洲嗎?

可以確定的是,科技界內部的人士開始越來越多地唱衰所謂新技術的光環,而開始強調技術的落地。

韋青說:“信息技術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交相呼應的。這是一個數字化程度越來越深入的時代,產業互聯網技術擔當的是將社會的數字化顆粒度越分越細的作用,從早期的PC 時代,到後來的移動時代,再到現在逐漸成熟的萬物互聯時代,無非是社會、企業與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不斷細粒度的過程。當消費市場的數字化細粒度發展程度超越了產業,就激發了產業的發力;產業市場的數字化細粒度提高,又會將由此產生的能力與成本優勢貢獻給消費市場。雖然我們是做技術的,但在微軟,尤其是微軟老一輩的工程師是最反感說技術萬能論的,我們認為技術一定是要為人所用,要為人類發展做貢獻。”

人工智能時代?剛拉開帷幕

韋青說:“我親眼目睹了由於強大的計算能力、海量的數據以及數據算法的突破而造就的新一輪人工智能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終將帶我們步入智能社會。但是,我們又要清醒地認識到,智能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話,它只是一種技術,一種工具,或者更精確地講,它可能是人類迄今為止發明的最為高效的賦能工具。”

“現在的人工智能面臨的三個本質的需求與挑戰,即實時、可靠、安全,反映在對低功耗的邊緣計算能力,優質數據與算法和安全和實時傳輸的需求。這些需求也是痛點和熱點產生的根源,並隨之衍生出AI芯片、mems傳感器和5G通訊等新型產業熱點。”

可以說,微軟是中國人工智能的黃埔軍校。“真正的學者對AI的使用是非常嚴謹和認真的,其實目前AI的本質就是機器學習,當然未來的發展會不會成為人工智能,是大家目前努力的方向,所以,“機器智能”的說法會更精確的表達其現階段發展的特徵,只是由於媒體上都這麽說,也就約定俗成了。

同樣的,5G如果用下一代通訊技術(NG)來代表,VR/MR/AR或許統稱為XR可能更加代表這些先進技術的未來走向,其實這些層出不窮的新名詞背後的底層技術,就是幾十年前微軟研究院早在PC時代已經開始研究的技術了,正因為統稱為下一代,也就永遠有了發展的動力,又不會桎梏於一些曇花一現的名稱而錯失走向未來的機遇。”韋青說,“微軟現在的重新崛起,貌似一個很炫酷的奇跡,其實只是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現在的發生,可以說成是一種技術隔代效應的體現。”

而視覺、語音這些人機互動功能,這些如今我們能看到的新技術,只是微軟對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投入的冰山一角。

人工智能,歸根結底是一種計算,是計算的高地。

過去,我們通過利用工具,延伸了四肢的能力。未來,我們將通過人工智能延伸大腦。而這種延伸,只是一種輔助,一種增強,它並不具有主觀能動性,它的一切都是人所賦予的。但是,它又是一種具備“降維打擊”能力的“賦能”工具,會使擁有這種工具的人類對其他尚未擁有這種工具的人類產生“降維打擊”的優勢,這也是全球目前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匯“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的來歷。

“這場以人工智能的突破為代表的科技大潮,其實剛剛拉開帷幕。事實上真正的大時代還遠沒有到來,不要著急,但是要行動。”韋青說。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