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歐洲超級銀行胎死腹中:德意志銀行與德國商業銀行合並流產

記者丨錢伯鈞

編輯丨彭潔雲

巨靴終於落地。

當地時間4月25日上午,德國第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以下簡稱德銀)和德國第四大銀行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下稱商業銀行)的合並談判正式宣告流產。

此前關於兩家銀行即將合並的傳言已經持續了數月之久。最近一次的大動作發生在3月17日,當天兩家銀行於晚間各自對外界確認,雙方正就合並事宜展開試探性談判。

考慮到在試探性談判過程中就出現了高盛和羅斯柴爾德銀行這樣重量級金融巨頭的身影,他們為商業銀行在合並談判中提供谘詢服務,以及兩家銀行近年來始終疲軟的股價和孱弱的業績,似乎強強聯合本該是板上釘釘之事。

德意志銀行和商業銀行。圖源:SWR

不過,合並談判顯然進行得並不順利。原定於3月底就應公布的談判結果一拖再拖。而進入4月以來,兩家銀行官方更是一致不再對外透露任何關於合並談判的消息,仿佛這一切從未發生過。

正如德國《焦點》雜誌所言:“其實合並談判早已被判了死刑,只是沒人願意承認罷了。”

醜媳婦最終還是要見公婆的。

4月26日,是德銀公布第一季度財報的日子,也是歐洲復活節長假之後第一周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此前德銀監事會就向大股東許諾,將在復活節前後公布談判結果。德銀也終於在季報發布會前一天打破了沉默。

“從一開始就只有一點是明確的:通過合並我們必須能為股東帶來更高的收益,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德銀CEO克里斯蒂安·澤溫(Christian Sewing)和商業銀行CEO馬丁·齊爾克(Martin Zielke)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共同表示道:“但經過分析後的結論是,合並不能為我們帶來增值。帶來的反而是風險和巨大的組織架構變更成本。”

澤溫提及的理由似乎可以套用在任何合並案上,這一籠統的說法也輕描淡寫地掩飾了合並計劃流產的真正原因。

輿論、工會和攪局者:誰在阻撓合並?

“兩個病人合體變不成健康人,兩個野雞的結合也生不出普魯士鷹。”兩家銀行的合並計劃從一開始就遭受到了輿論界的猛烈批評。

在許多批評者看來,德銀的關鍵問題在於無法找到一個可以帶來穩定盈利的商業模式,而這個問題才應該是德銀需要優先解決的。

根據德銀2018年的財報顯示,該年德銀的淨利潤為3.41億歐元,這也是德銀在連續四年的淨虧損之後首次錄得盈利。但是這個數字卻僅僅是曾經的老對手摩根大通五個工作日就能賺得的利潤。

此外,德銀能夠逃離赤字區靠的也只是澤溫推行的成本縮減計劃,而非來自營收的增長。相反,2018全年253億歐元的營收相比2017年的264億歐元反而減少了4.2%。

而吞下商業銀行是否能夠解決這個根本性問題?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幾乎沒人相信德銀和商業銀行的合並能夠帶來多少協同效應。商業銀行本就薄弱的投資業務根本無法扭轉或重振德銀在美國和亞洲的投資銀行業務,唯一能給德銀帶來優勢的,只有德國本土的個人銀行業務和企業銀行業務。

即便是合並之後的個人銀行業務,要想在德國1600余家銀行中脫穎而出也絕非易事。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德銀一直針對個人客戶收取高額的账戶管理費(約60歐元/年)以平衡歐元區負利率政策的影響,不僅與德國人民銀行、德國儲蓄銀行(Sparkasse)相比毫無競爭力,更是無法與近年興起的移動互聯網銀行N26相提並論。在企業客戶領域,德國企業也往往傾向於更熟悉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模式的當地銀行合作,而非高高在上的德銀。

商業銀行CEO齊爾克(左)和德銀CEO澤溫(右)。圖源:法蘭克福匯報

除了“合並不能治本”之外,另一個飽受爭議之處則在於,德國政府似乎才是兩家銀行合並背後的主要推動力量。

由於德國政府此前在金融危機時曾經出手拯救過商業銀行,並作為最大股東一直持有商業銀行15%的股份,倘若合並最終成功,德國財政部也將以約5%的股份搖身一變成為新德銀的大股東之一。

這在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德國輿論界和學術界看來,無疑是個危險的信號:一方面,政府以行政力量介入了金融市場,人為地壓低了新德銀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既扮演了市場管理者,又以大股東的身份扮演了市場參與者。

而在歐洲層面,一向以自由市場經濟“模範生”自居的德國人,曾經多次批評意大利政府通過扶持中小銀行直接干涉金融市場。現如今在非金融危機時期,德國人的舉動似乎和意大利人別無二致,這也令許多德國人產生了幻滅感。

歷史經驗也同樣站在了反對者這邊。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剛爆發之時,商業銀行就曾經希望通過收購德累斯頓銀行來走出困境。但是由於企業文化差異太大,商業銀行對於德累斯頓銀行的整合直至今日仍未徹底完成。而且事實證明,加強版的商業銀行十年之後仍避免不了被合並的命運。

即便是體量更大、並購經驗更豐富的德銀,其業務整合能力也同樣令人懷疑。德銀曾經在2015年通過收購德國郵政銀行(Postbank)以提升個人銀行業務,但四年以來,郵政銀行的整合也同樣遠未完成。加強版的德銀在個人銀行領域顯然也談不上強勢。

一切似乎都證明了一點:合並之後的新德銀只會是一個更加大得不能倒的“病夫銀行”。

除了來自輿論界和學術界的廣泛批評,另一個力阻合並的重要力量就是德國銀行工會BDV和工會組織Verdi。

按照澤溫的計劃,合並之後的新德銀將裁員3萬至4萬人(這相當於兩家銀行約四分之一的員工),關閉大約一半的支行,管理層更是可以大幅度精簡。

這無疑觸及到了工會的底線。

據德媒報導,從今年年初就開始盛傳的合並計劃之所以直到3月17日才有實質進展,也是因為澤溫一直以來都顧忌工會以及監事會中職工監事的緣故。

不願意承擔罵名的澤溫最終決定將皮球踢給柏林,並要求德國政府支持其裁員計劃。3月16日,在得到了柏林肯定的答覆之後,澤溫隨即就對外宣布開啟試探性的合並談判。

不過,澤溫似乎還是低估了工會的力量。

“我們依舊堅持原來的觀點,德銀和商業銀行現在談合並是個重大錯誤,兩家銀行都有足夠多的麻煩需要先得以解決。只有在確保工作崗位不變的情況下,工會才會支持合並。”至少在BDV主席斯祖卡斯基(Stephan Szukalski)心中,沒有什麽比即將丟掉飯碗的三萬德銀員工更重要。作為德銀監事會成員的斯祖卡斯基早已表態,將在合並動議提交監事會審批時投出反對票。

同樣確定將投反對票的另一位職工監事則是工會組織Verdi的代表杜斯克(Jan Duscheck),杜斯克同時還威脅將組織員工在整合郵政銀行的問題上進行罷工。如果原定於今年夏天結束的整合無法完成,屆時將變成德銀、郵政銀行和商業銀行錯綜複雜的三方合並,這無疑是德銀管理層不願意看到的。

更令澤溫感到頭疼的是,在杜斯克和斯祖卡斯基兩張反對票的表率作用下,在27人的德銀監事會中佔據13席的職工監事紛紛表態反對合並。據《法蘭克福匯報》報導,就在上周,監事會內部支持合並的票數就已經徹底落於下風。合並流產也只是個時間問題罷了。

此外,Verdi還有政治上的盤外招:通過遊說力主合並的德國財長歐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所在的德國社民黨(SPD)高層來逆轉合並計劃。

Verdi的這步政治棋的確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在上次大選中大敗潰輸的社民黨作為左翼政黨,對於銀行合並後的大規模裁員始終不能統一立場。黨內的反對者認為,朔爾茨過早表態支持合並將會使社民黨背上“無情裁員”的罵名。

在3月17日合並談判正式開談之後,之前力挺合並的朔爾茨立馬轉變態度,在各個公開場合表示:“銀行合並與政府無關,政府不會給任何一方施加壓力。”而默克爾更是倒戈一擊,宣稱確保銀行員工不會大規模被裁才是重中之重。

與此同時,工會也拿出了最拿手的絕招乘勝追擊——罷工。4月9日起的每個周二,從多特蒙德到漢堡的德國各大城市的商業銀行門市輪流關門大吉。

4月9日,多特蒙德的商業銀行員工罷工抗議兩家銀行合並。圖源:WDR

同樣對合並持懷疑態度的還有德銀的大股東們。

此前,包括卡達王室和博龍資本(Cerberus)為代表的大股東就強烈反對合並。而這其中扮演最關鍵角色的就是分別於2017年7月和11月入股兩家銀行的美國私募股權基金博龍資本。根據《德國商報》的消息,早在2017年底,博龍資本主席范伯格(Stephen Feinberg)造訪德國總理府時就強調了博龍的立場。

雖然隨著兩家銀行的股價在2018年不斷下滑,博龍的態度有所軟化,但合並顯然不是博龍資本的首選項。

持有同樣態度的還有卡達王室。目前卡達王室通過萬眾控股(Supreme Universal Holdings)和派拉蒙服務控股(Paramount Services Holdings)持有德銀6.1%的股份,為德銀實質上的頭號大股東。

某位不具名的卡達投資者曾向德媒表示:“(合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如果A計劃不成功,B計劃才無法避免。”卡達方面一直更希望德銀能夠在合並之前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而曾經持有德銀7.64%股份的原第一大股東海航,或許是忙於減持德銀的股票,一直對兩家銀行的合並事項保持沉默。

據《金融時報》報導,海航在今年2月中旬已將德銀股份減持至6.5%;3月底更是降至5%。在德銀最新的報告中,海航甚至都沒有出現在持股比超過3%的大股東名單中。

當合並談判在多重壓力下走入死胡同時,攪局者們也適時地登場了。

由於商業銀行CEO齊爾克本人對合並持開放態度,最大股東德國財政部又支持強強聯合,本對合並持積極態度的商業銀行也出現了變數——追求者突然接踵而至。

此前,對商業銀行感興趣者寥寥無幾,與德銀的聯姻似乎是唯一的選擇。但步入4月以來,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和荷蘭國際集團(ING)先後向商業銀行遞出了橄欖枝。儘管意大利人和荷蘭人並沒有給出具體報價,但商業銀行顯然有了更大的底氣在合並談判中對德銀討價還價。

這在澤溫看來,恐怕是難以接受的。因為德銀的股價相對於商業銀行,在談判期間始終徘徊在低位。根據當前市值,商業銀行的股東將佔有合並後的新德銀的三分之一股份,而今年年初,這個數字還僅為四分之一。因此,澤溫一直認為德銀在談判過程中吃了暗虧,而拒絕對商業銀行作出過多讓步。

從輿論壓力到工會力量,從股東的懷疑到攪局者的亂入,兩家銀行的合並談判從一開始似乎就沒有被看好的理由。

但是合並即將落地的傳聞卻從未停歇,原因只有一個:推動合並的力量是德國政府。

誰在推動合並?

坐在柏林聯邦財政部大樓的財長歐拉夫·朔爾茨和他的秘書庫奇斯(J?rg Kukies,原高盛德國主席)一直相信,解決德銀問題的最佳方案就是和商業銀行合並。

在今年年初德國財政部和經濟部聯合頒布的《國家戰略計劃書》中,就將德銀和西門子、大眾等工業巨頭一同列入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企業列表,並強調了“冠軍企業”的重要性。在朔爾茨看來,德國需要一家能夠在全球競爭中為德國企業和德國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和支持的大銀行,而這家大銀行就是德意志銀行。

選中商業銀行成為加強版德銀“墊腳石”的理由也很簡單。一方面,商業銀行擁有全德範圍內規模第二大的個人銀行業務,這與德銀要加強個人業務的戰略不謀而合;另一方面,自從金融危機時德國政府出手拯救了當時即將破產的商業銀行之後,德國財政部就一直持有商業銀行15%的股份。朔爾茨本人作為第一大股東代表,商業銀行面對財政部的“指令”也沒有任何議價能力——況且商業銀行的股價走勢和德銀相比也不逞多讓,不久之前商業銀行還被踢出了DAX指數。DAX指數是德交所推出的一個藍籌股重要股指,包含30家主要的德國公司。

也正因如此,朔爾茨一直積極敦促並施壓,要求兩家銀行盡快合並。除了符合國家戰略之外,朔爾茨對於德銀削減成本的速度能否快過德銀營收減少的速度也持懷疑態度。

此外,朔爾茨還相信,合並帶來的利好能夠止住兩家銀行股價下跌的頹勢。鑒於財政部將持有合並之後的新德銀5%的股份,憑借國家的擔保還能壓低新德銀的再融資成本。

朔爾茨不願提及的理由也許還有一點,如果放任兩家銀行的股價繼續下跌,財政部持有的15%商業銀行股份也將會爛在手裡。

或許是朔爾茨認為兩家銀行的合並早就沒有回旋余地,早在3月17日兩家銀行宣布進行試探性談判之前,朔爾茨就在3月初的歐元區財長會議上向歐洲同僚們高調透露了相關信息。

朔爾茨猴急的表態也得到了商業銀行CEO齊爾克的積極響應。

儘管德國財政部是商業銀行第一大股東,但齊爾克多次表示,合並事宜完全出於公司自身經濟層面的考慮,並未遭受來自柏林的政治壓力。

除了齊爾克曾反覆提及的“由於德銀股價低迷帶來的有力時間點”之外,另一個令齊爾克傾向於和德銀合並的因素在於,過去數年之間,商業銀行已經通過推出免管理費的借記卡和超低利率的房貸等政策在個人業務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根據界面新聞記者的經歷,商業銀行在房貸利率上可以給出約1.1%的二十年房貸,比德銀優惠20%以上。)這一成績無疑將大大增加齊爾克的商業銀行在合並談判中的話語權。

與“常年患病”的德銀不同,ING和UniCredit更為強勢,齊爾克能在談判中發揮的能量並不大。

不過,與齊爾克的小算盤相比,柏林方面卻有著更宏大的計劃。

首先,兩家銀行目前的數字化轉型都不順利(界面新聞記者的德銀銀行卡目前仍不支持無線支付,而德銀的手機支付功能也剛剛起步),通過合並的機會裁去大量員工反而可以加速數字化轉型。

德銀總部門口apple pay的廣告標誌著德銀將在數字化進程上發力。陳英攝

同時柏林方面也將此次合並視為一次演習,合並之後的新德銀本可以成為僅次於匯豐控股和法國巴黎銀行的歐洲第三大銀行,憑借體量優勢,新德銀在歐盟舞台上進行收購合並時將有更大的底氣。

此前,歐洲央行一直希望德銀可以和一家歐洲銀行進行合並,名單上的候選者有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以及瑞士銀行(UBS)。在歐盟的政治家眼中,與其創造一個“德國冠軍企業”,不如直接創造一個“歐洲冠軍企業”以應對挑戰。這一提議也受到了德銀大股東們的歡迎,在股東們看來,這代表著新銀行的戰略重點將是尋求增長,而不是繼續縮減成本。但是,以目前德銀僅有巴黎銀行市值的三分之一計算,德銀實質上將被法國人一口吞下,這顯然是柏林方面無法接受的。

合並之後的新德銀將超過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成為歐洲第三大銀行(資產總額,部門10億美元)圖源:BankingHub德銀何去何從?

就和英國脫歐鬧劇一樣,通過對合並說不,德銀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想要什麽,但卻依然無法回答那個關鍵問題:德銀靠什麽盈利?

無人知曉。

但澤溫的答案也許依然是:勒緊褲腰帶。

從管理層的出差待遇降至經濟艙,到針對個人客戶收取紙質銀行對账單的列印費,甚至連客戶接待室的新鮮水果也換成了廉價果汁,澤溫“無微不至”地關照到了德銀能夠省錢的幾乎任何一個細節。在佔到德銀總開支約半壁江山的人事費用上,澤溫更是頂住了來自工會的巨大壓力,在過去一年內裁員6000餘人。

自然,他也不會錯過在2019年繼續裁員的機會,畢竟連收購了美林證券的美國銀行在金融危機之後的員工數量也下降了4萬人,而德銀的員工數量在過去十年之內卻增加了1萬餘人。

2018年德銀再次盈利更是堅定了澤溫的信心。

“重回盈利區間,說明我們目前的道路是正確的,現在是時候進行下一步動作了。”彼時的澤溫就公開否認了一切有關與商業銀行合並的猜想,澤溫始終相信,在他的帶領下,德銀有能力獨立走出困境。而他彼時所指的下一步就是進一步削減成本。

“像獅子一樣在戰鬥”,澤溫的努力得到了投資者的肯定,但卻沒有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2018年4月澤溫接任德銀CEO一職之後,德銀自由落地式下跌的股價並沒有任何起色。一年之內,德銀在法蘭克福證交所的股價已經從11.5歐/股跌至7.5歐/股。在金融危機之前,德銀的股價為112歐/股。曾經的對手摩根大通,僅需拿出其2018年調整後淨利潤310億美元的一半,即可全資收購德銀——後者目前的市值僅為150億歐元,摩根大通市值則接近3000億歐元。

德銀五年以來的股價持續走低,從30歐每股下跌至不足7歐/股,紅線為同時期DAX指數,藍色為德銀。圖源:ariva.de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澤溫能節流,卻未必能開源。

除了缺乏盈利能力,德銀這個被美國人稱為“全球最大的洗錢銀行”,還面臨來自法律層面的諸多麻煩。

2018年11月的某個清晨,170位全副武裝的警察闖入了位於法蘭克福的德銀總部,一陣翻箱倒櫃之後沒收了大量紙質和電子文件——不過德銀員工應該對此早已司空見慣。就和此前德銀涉嫌通過Cum-Ex股票交易逃稅類似,這次至少兩位德銀雇員被懷疑通過在加勒比海的維京群島設立空頭公司幫助客戶逃稅。

2018年11月,大量警車包圍德銀總部大門。圖源:finance.de

從幫助客戶偷稅漏稅到涉嫌操縱外匯和金銀市場,從幫助俄羅斯寡頭轉移財產到與川普集團的秘密交易,德銀似乎一直遊走在法律的邊緣。

在2016年被美國司法部罰款140億美元,以就出售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達成和解之後,德銀在歐洲本土市場的麻煩又接踵而至:2018年末,涉嫌金額達2000億歐元的丹麥最大銀行丹斯克銀行洗錢案開始發酵。毫不意外,丹斯克銀行的大股東名單上又出現了熟悉的名字:德意志銀行。

面對眾多質疑,德銀法務董事馮·羅爾(Karl von Rohr)在今年2月1日的年報發布會上卻顯得十分從容:“去年德銀20個最大的法律糾紛中的19個已經結案。”至少在他看來,德銀目前的法務風險完全可控,去年11月的搜查並沒找到任何確鑿證據,美國方面對丹斯克銀行的調查也僅在問詢階段。

在年報會上同樣對2019年充滿信心的還有澤溫。根據澤溫公布的計劃,到今年年底,德銀的淨資產收益率將達到4%,去年這個數字還只有0.4%。按照澤溫的設想,其中0.5%的收益率增長來自於投資銀行業務的回暖,1%通過改變銀行自有資金的投資策略、以規避歐洲央行的負利率政策而達成,剩餘的2.5%的收益率增長自然是依靠澤溫最擅長的成本削減計劃。

不過,澤溫在2月初畫下的大餅已經露陷了。根據以往經驗,各自然年的第一季度通常是德國銀行業績最為強勢的季節,也是全年業務的先導性指標。德銀今年前三個月的淨資產收益率僅為1.7%,距離4%的目標差距仍然較大。

這一預估的數字也從德銀財務董事馮·毛奇(James von Moltke)近期的表態中得到了側面的印證。“市場情況比去年第四季度有所好轉,但仍比我們的預期要遜色。”毛奇不僅對繼續裁員持開放態度,更宣布德銀此後將不會再發布每個財季的季報(僅發布半年報和年報),季報發布會也會大幅簡化並隻公布數個關鍵數據——在每個細節上縮減成本,充滿著澤溫的風格,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德意志銀行仍是歐洲最大和最具實力的金融機構之一。”澤溫一直試圖使外界相信,只要給予時間,德銀終能自力更生。

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十年,幸存下來的華爾街銀行們早已重新走上正軌,而德銀卻依舊沉淪。低迷的股價、絕望的股東、出走的員工、掃地的名譽以及可憐的盈利能力早已掏空了這家曾經的歐洲第一銀行。

2020年3月10日,德意志銀行將迎來自己的150歲生日。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澤溫的帶領下,這將是個寒磣的生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