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衣袂當風 湖南高校興起漢服熱

人民網長沙6月13日電 (李芳森)“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夏至未至,暑氣在清晨緩緩升騰。湖南郴州,王仙嶺下,曹植的名篇在湘南學院內回響。

衣袂當風,裙帶輕飄,沿朗誦聲尋覓,一襲漢服,佇立在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學樓的陽台上。

“近年來,漢服在學生中大受追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青年中不斷延續。”湘南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長、團委書記王暉玲表示,漢服歷史悠久,幾乎橫貫五千年文明史,是我國“禮儀之邦”的表現。

從湖南極南,到省會長沙,300多公里的距離,漢服在高校裡的熱度,並未退散。

漢服,我的十八歲禮物

時至下午,夏風悄悄潛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篤行湖內的荷葉隨之輕搖。

二胡如訴如泣,琵琶做鏗鏘聲,鼓鳴振奮人心,由古曲《將軍令》改編的《男兒當自強》,從不遠處傳來。

圍棋、投壺、射藝、彈奏,在學院籃球場上,古時的“君子六藝”,在“弘揚國學文化,共賞漢服之美”傳統文化系列活動中部分再現,參與者,大多身穿漢服。

華韻國學社,是本場活動的主辦社團,2017年前還只是單一的漢服社。2010年,在社團成立之初,成員不過寥寥幾人,現在已經發展到百人之眾。

“從漢服到國學,我們希望社團成員能從中吸收更多傳統文化。”華韻國學社會長劉也茜,早在中學時代便和漢服結緣。“我的第一件漢服,就是家人送我的十八歲禮物,最初就是覺得漂亮。”

“從黃帝垂衣而治,直到明朝,漢服的形製十分豐富。”進入大學後,劉也茜對漢服的了解愈加深入。從單純地喜愛,到了解背後的文化。

如今,不管是晉代的曲裾直裾,唐代的齊胸襦裙,明代的立領長襖,劉也茜都能娓娓道來。

“好!”“太厲害了!”不遠處,射藝組的練習處引起陣陣驚呼。五米之距,十支箭,大二學生黃蓉箭箭中靶。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她身著的大紅色圓領袍。

“這種圓領袍唐代開始出現,男女都能穿。”箭術過人的黃蓉,說起身上的漢服,同樣介紹得頭頭是道。

謝華嚴,馬來西亞華僑,在學院生活了近一年,剛下課的他也被吸引過來。“這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麽多種類的漢服和傳統項目,真想試試,我的選修科目就是圍棋。”

一陣尋覓和徘徊後,謝華嚴也逐漸加入到圍棋和投壺的人群中。文化的魅力,在現場綻放。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黃興路步行街,地處長沙商業心髒地段,每天人來人往,活力無限。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大一學生黃虹豫,身穿漢服,在人群中穿梭。

“從很小開始,父親便開始教我背誦《三字經》《增廣賢文》之類的古籍。”在黃虹豫的記憶裡,父親總是在閱讀,這也給她的內心埋下學習的種子。

“自從看了《紅樓夢》,便對古代器物好感倍增。”黃虹豫介紹起自己的學習心得。“《紅樓夢》對服飾地描繪很細致,王熙鳳一出場,就能從穿戴上看出她的性格特徵。”

17歲那年,黃虹豫從姐姐那裡第一次看到了漢服,便喜歡得收不住眼睛。不久後,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漢服。

“那時候不敢穿出門,怕別人說奇怪。”黃虹豫回憶到,直到進入大學,進入采薇漢服社,才逐漸身穿漢服出門、逛街。“最開始還會有人問我是不是外國人,現在走在路上常能碰到‘同袍’,我覺得漢服文化正在逐漸被接受。”

“同袍”,源於《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黃虹豫說,“同袍”原是戰友間的互稱,如今在他們看來,也包含了他們這群正共同努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人。

“雖然我正式接觸漢服不到兩年,但每逢傳統節日,都會穿上漢服出門。”采薇漢服社會長賀小芊說,漢服不僅是一件衣服,更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紐帶。

元宵燈會、清明踏青、端午做香囊、冬至包餃子,賀小芊說,除了延續傳統,社團還經常進行漢服形製的講解。“衣服穿在身上只是表面,更要去學習與之相關的文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