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式插花中的“意”與“秀”

一說“花道”,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日式插花”,而對我們自己的中式花藝卻知之甚少。相比西方插花的濃妝豔抹,東方插花更講求意境,看到好的花藝作品的時候,感覺心靈受到洗滌,而中式插花的靈魂大概就是尊重自然,尊重植物的自然生長形態,在線條上面,用最小的修飾,“秀”出它最自然的美。

隨著人們對美的追求以及中式傳統文化的復甦,在奉化出現了不少中式插花愛好者,他們借花木抒意志,以花枝展情韻,令人在讚歎之餘,心生向往。

源遠流長,博大而精深

中式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民族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中式插花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式插花。隋唐時代,是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人們把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定為“花朝”,即百花生日,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式。古人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

清代以後是我國插花藝術的停滯衰退階段,由於歷史原因,許多寶貴的插花圖片和資料散失殆盡,使之走向停滯和低潮。這種局面延續近百年,直到近十幾年來才得以復甦。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水準大大提高,這門古老的藝術又得以復甦,目前正處在恢復發展階段。

中式插花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與西方插花相比,中式傳統插花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徵。中式插花受儒、道、佛教思想的影響,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因而常根據花木的習性,把無語的花草,賦予人的感情和生命力,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賦予花材豐富的內涵與象徵性,並注重花材與花器、幾架、配件以及作品環境的統一。借用草木抒發人的意志、心情,以花枝展風骨,以鮮花展品格,給人以神往的太空。


悄然流行,以花展情韻

錦屏街道長嶺村是我區最早的苗木村之一,這裡的村民栽種花木已經有多年的歷史。蔣培芬就是長嶺村人,從小跟花木結下了不解之緣:“我跟著父親,和花木打交道,對花花草草有一種天然的喜愛。”蔣培芬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個比較懷舊的人,平時就喜歡關注那些中國傳統的東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創造出了很多美好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傳統的飾品、衣物、花藝等,都有別樣的韻味。”蔣培芬從小喜歡花藝,前幾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中式插花,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專研這門藝術,上半年還專程去浙江大學進修,系統學習中式插花技藝。

蔣培芬在大成路開了一家服裝店,除了銷售一些傳統民族服裝外,還兼營中式花藝的銷售和教學。在她的服裝店裡,有一間專門用於中式插花教學的小教室。“前來學習插花的不少是來買衣服的顧客,她們熱愛生活,對生活品質有較高的追求。”蔣培芬告訴記者,學習中式插花的大多為女性,年齡跨度比較大,從20多歲到50多歲的都有,每次插花課程以小班化教學為主,最多8個人。

形似自然,構圖有講究

記者在蔣培芬的店裡看到,店內的中式花藝盆景大多較為簡單,色彩不多,三兩枝花材配上乾淨的花器,根據花材本來的特點做出了形式各異的造型,給人以不一樣的簡約之美。

蔣培芬介紹道,中國插花講究形似自然,不能有明顯的人工痕跡,花材往往取用身邊隨手可得的材料,路邊的野花野草、枯樹枝等,煥發出新的魅力。中式插花一般由三根枝條構成,其中主枝最粗、最短,它象徵著君王、領袖,主枝上的花朵是最大的,是面向觀眾的,也是觀眾最想看到的那枝。

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巨集道在他的《瓶史》中說,“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於物者,自得之。”一件插花作品,從尋找花材到構思完成,要達到人花一體,這需要插花人具備充沛的精力、寧靜的心智和超凡的智慧。“中式插花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構圖,有時候一片葉子的朝向就能影響到整個作品的美觀程度,所以這是一門費時費腦的藝術,需要插花人有很強的耐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樣才能體會到真正的樂趣。”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如此美妙的中式插花,你喜歡嗎?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