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孩子的家長千篇一律,會懲罰的父母百裡挑一

五一小長假,閨蜜在迪斯尼差點把孩子弄丟了。

那天,一家三口玩得太嗨了,一個不留神,突然發現,剛才還在眼皮子底下活蹦亂跳的兒砸不見了!

兩口子在周圍找啊,喊啊,哪兒都沒有,當時就慌了。迪斯尼這麽大,那天據說有幾十萬的人流,作死的孩子也不說一聲,一轉眼就跑了,上哪兒找去!

你們找過孩子嗎?我找過,我可是知道那種天要塌下來,五雷轟頂似的恐慌是啥滋味。這輩子再也不想經歷了。

以我閨蜜的形象氣質怎麽也算是個海澱名媛了,可是那天在人潮人海中,哭得妝都花了。

最後還是爸爸在一家商店裡找到了孩子。我閨蜜說,知道孩子沒丟那一刻,簡直就是死裡逃學生的感覺,接著就想拿鞋底子抽他。

要不是考慮到,在歪果仁地盤上打孩子有失我大國形象,這頓打是跑不了的。

可是回到酒店,看到沒事兒人似的孩子,越想越後怕。別的事兒就算了,這種事兒就這麽過去了,孩子一點兒也不長記性,萬一要是真找不找了,那可不是要人命。

所以這頓板子還是得挨,逃得了初一逃不了十五。第二天早晨一起床,閨蜜就把兒子這頓打給補上了。

“我知道打孩子不好,可是這種事,只有打才能長記性。如果不打,我想不到什麽更好的辦法了。”回來以後,閨蜜跟我吐槽。

自古以來咱們就打孩子,突然有一天明白了不能再打了,一下子失去了這個古老的技能,還真是痛心疾首啊!

我們這一代,既是最懂得愛和自由的人性化父母,也是拿孩子最沒有辦法的紙上談兵的家長。

所以,放棄了打孩子這個神技,我們還得再練一身功夫才行啊!老一套不用了,新的招兒又沒有,那真還不如從前呢。

沒有什麽比一套行之有效的懲罰手段更適合這屆家長了。

懲罰兩個字很扎眼,聽起來一點兒也不蒙氏,可是實話說,我覺得,恰當的懲罰不僅不會帶來傷害,還能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不信的話,我以朋友的這件事為例,模擬一下到底該怎麽懲罰孩子。這樣做,是好還是壞,大家看完以後自有結論,我在評論區等你們!

懲罰要快,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孩子犯錯時,當時當場就處理效果最好,印象最深,孩子也能更準確的get到自己錯在哪裡。

閨蜜兒子的走丟事件,最好的時機就是找到孩子那一刻,就在事發現場,果斷出手。

當孩子正處於丟失的情景中,滿世界都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地方,他找不到爸爸媽媽了,此時恐懼感正要把他吞沒,這個時候進行處罰最長記性。

因為小孩子的記憶靠聯想,有了這番經歷,再加上家長的強調,指出錯誤後,將來媽媽一提起小心走丟之類的,他立刻會條件反射地聯想到當時的場景,當時的氣氛,“好可怕呀!”這時候,小腦瓜裡的紅燈就閃了起來,馬上意識到要小心了。

等到第二天,生活場景已經轉移到了酒店裡,再懲罰他,孩子完全是另一幅心情,看到的是另一種畫面。

突然叫過來一通說:你昨天怎麽亂跑呢,多危險……,說到痛處再打一頓,他只會感到“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啊”!寶寶好委屈噠。

下次,你一提起別走丟了,人家腦子裡全都是:命運無常,不定什麽時候就天降大禍了。跟安全意識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啊!

錯失了最好的時機。一樣是罰了,苦也吃了,效果卻打了折扣。

雖然大庭廣眾之下教子難為情,孩子也沒面子,就算把孩子拉到人少一點的地方單獨教育,也比等到事後,換了場景,換了時間再懲罰好的多。

我不打,但可以讓老天爺打他

抓住懲罰孩子的黃金時刻,該出手時就出手,可是怎麽出手呢?說好了,不打孩子的。

我們是不打,但是老天爺可以打他啊。

我閨蜜這件事兒,要是換了我,找到娃了,我也不出來。就靜靜地躲在一邊,看這倒霉孩子什麽時候醒過來。

等他浪夠了,環顧四周,發現自己丟了,茫茫人海之中不見爸爸媽媽,在一個頭一次來的陌生地方,到處都是藍眼睛白皮膚毛絨絨的陌生人,講著嘰哩咕魯的外語,怕不怕?

我們在公園裡,商場裡經常會遇到走丟的孩子。一開始,他們會眼神慌亂、不知所措、緊張地滿頭大汗,滿臉通紅地大喊大叫,這時家長還沒出現的話,孩子就會崩潰,大哭,萬分焦急,引來周圍的路人。

當孩子完全被恐怖壓倒後,父母再出現,這種懲罰其實強過打一頓屁股。

當生活已經給了他足夠的教訓時,我們再抓住時機強調一下,教育一下,他立刻就明白了。

建立安全意識的有效辦法,恰恰是讓孩子暴露在危險之中,當然這種危險是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是適度的危險。

讓事情本來的結果,讓老天爺來代替父母的責打懲罰他,這是第一手的懲罰,不但效果明顯,而且利大於弊。

其實除了走丟,許許多多的事情,都無須我們動手,老天爺就能在第一時間替我們辦了。

亂動亂摸,玩火,就是缺“燙“;

吃個飯,毛手毛腳,飲料打翻好幾回的,上天會替我們管的。打翻了?那就別喝咯。少喝幾杯飲料,很快就學聰明了,一點都不會灑。一邊大聲罵你個小笨蛋,一邊又給他倒上一杯,這不是懲罰這就是挨罵;

外面刮著大風,非要穿短袖的火娃們,有辦法教他領悟“瑟瑟發抖“的真諦,不是你,是氣象;

忘了作業,打罵沒有力度,要懲罰咱就來點狠的。不許做作業,想做也不讓做,明天到了學校被老師一萬暴擊,你會死的很難看;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太關注太客氣了,他就把自己當王,不知感恩。這時說教、報怨都不如把他送到別人家去待幾天,去體會一下人家的父母是怎麽對待孩子的,別生在福中不知福了!

我是一個凶殘的媽媽,從小到大一路懲罰過來。不過我沒動過孩子一根毫毛,是老天爺幫我給米粒改掉了很多毛病。

這樣懲罰既不會傷害親子關係,又能讓他學會自我保護,遠離危險,知冷知熱,還能培養自主學習,懂得人情冷暖。

懲罰不一定非要親自和熊孩子大戰三百回合。客觀世界給人類的懲罰已經足夠強烈了,放著生活這個最好的老師不用,非要自己動手,你是在和老天爺搶戲嗎?

比如閨蜜家的娃找到後,爸爸媽媽是直接過去,把他從商店的櫃台邊領走。然後,由父母責備他不該亂跑,這就是二手的懲罰。

看起來父母是進行了教育,其實是破壞了教育。

本來孩子可以通過這件事學到寶貴的生活經驗。可是,第一手的教育沒有發生作用,因為被父母的教育給干擾了。

父母往往就是好心辦壞事,為了不讓孩子哭,冰淇淋化了馬上再買一個;為了不讓他挨凍,不穿衣服就不許出門;為了保持一個暫時的好成績,放棄了最好的培養自主學習的機會。

我們太好心眼兒了,不捨得讓孩子們承受應該有的懲罰,不讓他們挨老天爺的巴掌,然後再來糾結:這熊孩子,我該不該打他?

好吧,我只能說這該死的愛讓我們變得糊塗。

答應我,今後,當你想管孩子的時候,不妨先做一個安靜的美少女,看一會兒風景,讓生活的巴掌先打在他身上,比你打他管用。

什麽都推給老天爺了,還要家長幹嘛

問得好,別急啊,其實真正的大boss還是你。雖然第一手的懲罰讓老天爺佔了,但是後面的重頭戲還得靠家長。

還是用我閨蜜的例子。

想象一下,這個娃,剛剛被老天爺懲罰過,經歷了丟失的恐怖又與父母重逢,心情是大喜大悲,劫後餘生,正在痛哭流涕,簡直是災難現場。

老天爺隻管教訓人,留下一個爛攤子,接下來的事還得靠咱親生父母。

被生活教訓了一下,娃很疼,這會兒如果有父母的關注,實際上是在為他分擔痛苦,有利於孩子減緩壓力,不會長時間的處在負面情緒中。

所謂孤兒就是隻挨現實生活的打,卻沒有父母的呵護,他們既沒有精神上的依靠,也得不到現實的幫助。

如果這會兒,我們認為孩子已經受到懲罰了,隨他哭一會,吃一塹長一智就完事了,那他的心裡是如同一個孤兒的。

此時,最好先安慰孩子,讓他在父母的懷裡哭一會,幫助他宣泄情緒,釋放壓力。可以輕輕拍著孩子的背說,不怕不怕,或者不哭不哭,爸爸媽媽都在呢。

這時候說不哭不哭,不是不讓孩子哭,我們是用安慰的態度來告訴他,你不用壓抑自己。同時,又用語言來給他一種心理暗示,慢慢地要把這種情緒收起來。

等他稍微平靜一點,可以問他:剛才發生了什麽,你為什麽哭,可怕嗎等等。

通過這些問題,家長就像收口袋一樣,一點一點的收攏,把孩子氣的、偏激的、模糊不清的情感收攏到具體的感覺,和真實的細節上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教會孩子把情緒向理智上轉移。

“媽媽也很著急,走丟了有可能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再也不能走丟了,你說對嗎?”

首先明確是非,告訴他何為對錯。當你們達成一致後,再一起商量一些辦法,今後怎麽應對。

比如,發現走丟了,可以去最近的銀行、商店找保安打電話。或者,今後到人多的地方,先約定好一個地點,走散了就在那裡見面等等。

通過交流,家長可以把孩子發大水一樣的情緒導向具體的心理感受,再由感受過度到是非對錯,和解決辦法。

這樣做既教會孩子情緒管理,也培養了一種理性思考的思維習慣。

情緒管理和理性思維,聽起很抽象。說句人話,其實這兩項能力就代表了個性成熟和頭腦智慧,所以十分特別極其重要。

這個過程是需要學習的,從小一點一滴地,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然後自覺地把情緒轉移到理性思考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還能自我反省。

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可是老天爺是做不到的,只有父母可以。其實不難,不過是問幾個問題,幫孩子梳理一下思維,難度系數不會高於計算雙十一打折返點。

可以說懲罰孩子這件事,老天爺能管的是前一半,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絕佳的時機,而後一半對孩子心靈的關照、性情的塑造,智慧的啟發是父母來完成的,老天爺無法代勞。

從這個角度來說,放養孩子是不對的。放養、散養的孩子隻經歷了生活的洗禮,教育隻完成了一半兒,父母的價值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最後多問幾個為什麽

最後等這件事塵埃落定,一切恢復正常以後,一定要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麽。

你為什麽突然就跑了,什麽原因?

“因為,我一路上都在惦記著商店裡那個玩具熊,所以乘你不注意就跑回去了,想再看一眼。”

“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無論想去哪兒都要和爸爸媽媽說,可以嗎?”

“嗯,可以。。。,可是。。。。,我覺得告訴你們,你們肯定不會同意的,所以……”

?!怪我咯!

“我不是已經給你買了一個嗎?”

“可我還想要冰雪女王款的……。“

此時,一些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開始冒出水面。

孩子沒有安全意識,可能是多方面的問題造成的。

經歷的危險少,缺少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和父母的溝通出了問題。

無論什麽事兒,有些孩子總是先在腦子裡用父母的標準來打個對錯,打勾的才說,打叉的他們直接屏蔽了。

還有沒有其它的問題呢?

為什麽已經給他買了一個了,可是還想要更多?

拔出蘿卜帶出泥,一個走丟事件,其實是平時一連竄的錯誤導致的。一次懲罰不僅培養了孩子很多能力,教會他很多辦法,還發現了更多的問題,提醒我們去修正自己。

這樣的懲罰不應該有嗎?

如果說愛是教育中的王冠,那麽恰當的懲罰就是王冠上的鑽石。

會愛孩子的家長千篇一律,會懲罰孩子的父母才是百裡挑一。

現代教育中,處處倡導愛與自由。可是愛與自由,真的就能養出一個好孩子嗎?

越是美好的事物,越讓人感到不放心。

愛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事情,她有許多副面孔,懲罰也是。幸福的親子關係,不是為了維系表面上的愉快而忽視問題。愛的價值有時候更是體現在如何處理不愉快的關係上。

米粒學擊劍的班上,有個教練就經常懲罰孩子,可是不少孩子還是很喜歡他。有一天送米粒去擊劍館的路上,我問他:“受懲罰是壞事嗎?”

米粒歪著腦袋想想了說:“也不一定啊,連打遊戲都有懲罰呢,大家不也玩得很開心嗎?”

讓孩子受傷的不是被懲罰,而是羞辱,暴力,和被父母否定,而這些負面的感受大都是來自父母的壞情緒。

但是,父母這種生物,就是很難理性。

作為一個精力充沛的男寶媽,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我特別理解。所以,我寧願在衝突發生的火山口,暫時躲在一邊,讓孩子接受第一手的懲罰,盡量讓客觀規律來教訓他,利大於弊。

接下來的教育,等我們心情平複了,理性回歸了,就會順利很多。

要知道懲罰的目的:第一是讓孩子記住,第二認識到錯誤,第三培養自我反省的精神。做不到這三點那只是大人發脾氣而已。做到了,既解了氣又管了孩子,造福社會,還延年益壽。

家長需要有威信才管得住孩子,但是威信不是靠巴掌和強權,樹立威信靠的是成年人的擔當和理智。

沒有家長的威信,天天光是“愛與自由”是管不住孩子的。你是家長,不是陪孩子玩的大孩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