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孫吳最後一代皇帝孫皓是怎麽從一代明君混成亡國之君的?

《三國演義》中的吳後主孫皓暴虐無道慘害忠良,迷戀女色、窮兵黷武、寵信小人,凡歷史上所有昏君身上該有的過錯他佔全了,完全就是個十足的混账玩意兒。然而讀了《三國志》後,仔細琢磨,孫皓雖然是亡國之君不假,但似乎沒有小說說的那樣不堪,許多事情做的中規中矩,甚至比歷史上的一些守成之君還要合格。因此,小編覺得有必要為他做做翻案文章,至於對與錯,大家見仁見智好了。

首先,來看孫皓上位的歷史背景。

東吳永安七年(264),東吳第三任君主孫休駕崩,三十歲的孫休英年早逝,遺命大臣濮陽興、張布輔佐其子繼位。史家對孫休的評價雖然遠高過孫皓,但在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上顯然是私心作祟了。孫休死前一年蜀漢政權覆亡,鼎立的局面不複存在,以東吳一國之立對抗曹魏,明顯是獨木難支,孫休之子年幼,如何能擔起領導江東民眾對抗強敵的重任?

“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值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濮陽興、張布二人決定迎立23歲的孫皓為君。孫皓是孫權廢太子孫和之子,晚年孫權昏庸武斷,與早年的英明神武可謂判若兩人。立了孫和為太子,又對另一個兒子孫霸寵溺異常,釀成南魯黨爭,結果孫霸賜死、孫和被廢,動搖國本,只能算做半截子英雄。

濮陽興與張布推舉孫皓繼位,也算是出於公心,只是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屁股在龍椅上還沒有坐熱的孫皓,果斷出手誅除了擁立自己的權臣濮陽興與張布。不管後人對孫皓此舉譏為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事實是孫皓一舉改變了自孫權死後皇權旁落的政治格局,政由己出,使東吳避免了出現曹魏政權為權臣司馬氏篡奪的情形。如果聽憑濮陽興、張布擺布,東吳政權說不好就得易主了。

孫皓親政後立即為父親孫和平反昭雪。在與孫霸政爭時,太子孫和一直得到以陸遜、朱據等江東大族的擁戴,孫皓這樣做,就是為了重新獲得江東土著政治勢力對自己的支持。緊接著,孫皓頒布了一系列新政,“恤士民,開倉廩,振貧乏,科出官女以配無妻,禽獸擾於苑者皆放之。”完全是一派中興明君的天氣。

與蜀後主劉禪相比,孫皓完全就是有為名君了。只是阿鬥也有自己的長處,他知道自己的斤兩,庸是庸了點,但貴在不折騰。孫皓能力是比阿鬥強,但沒有強對地方,把一手好牌浪費了。

孫吳統治者出身寒門,在據有江東迫不得已與陸、顧等江東大族合作,孫皓在地位未穩的時候利用地方實力派打壓權臣,等到殺了濮陽興、張布二人後,開始有意打壓江東大族政治勢力就成了必然。想要打鬼就得借重鍾馗,孫皓新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在朝堂上形成自己的政治班底,因此無奈只得提拔重用母親何氏家族與身邊的宦官為爪牙。

一般講來,小人不得志則已,一旦得志便猖狂,佞幸小人尤其如此。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孫皓破格提拔三個娘舅為列侯,驟然大富大貴的何家兄弟驕橫跋扈、欺壓良善,天下百姓恨之入骨,以至於民間傳言說:孫皓早就死了,現在當皇帝的是何家的兒子。

孫皓重用身邊的“黃門小人”,給予他們一定的軍政權力。重用宦官,正是考慮到他們出身低微、卑賤,只能全心全意地依附皇權,為自己鞏固統治而服務;給予他們適當的權力,是為了他們更好的充當自己的耳目,打擊迫害政治異己,方便聚斂財富,滿足他的驕奢淫欲。

為此,孫皓重拾孫權時期成立的,專司檢舉揭發和監督儒學士人的“校事”制度,“縱吏言事”。又別出心裁成立了名為“彈曲”的監察機構,“專糾司不法,於是愛惡相攻,互相謗告”。孫皓這樣做雖然加強了皇權,但卻釀成了“聽訟失理、獄以賄成”的惡劣後果,同時也惹得治下臣嚴厲抨擊,民心盡失。

孫皓這樣做,無疑是在玩火。

無論“校曹”還是“彈曲”,都不能改變其巧立名目“縱吏言事”的本質,那些出身低微的小黃門雖然便於驅使,但大多都不識大體, 得勢後濫用職權公報私仇。引來士大夫階層的強烈批評,孫皓為了平息民憤,有時也假惺惺處置一二佞幸近臣塞責,讓這些奴才知道有所收斂,但終究還是姑息縱容多於約束管制。

孫皓這樣做,無異於是在玩火。

孫皓另外一個為史家詬病的事情就是力排眾議,固執己見的遷都。孫皓決定遷都武昌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定,當時,蜀漢滅亡,西部邊防壓力大增,遷都首先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直到今天,避敵鋒芒、設置大面積的戰略縱深仍不失為國防良策。

孫皓遷都無可厚非,只是做為亡國之君,所有的鍋必須由他來背是了。至於說濫殺無辜、荒淫無道,哪個君王不如此?說孫皓輕佻果躁、果於殺戮、剛愎自用,孫堅、孫策、孫權、孫休莫不如此,這是孫氏基因的問題,不能怪孫皓一人。

蜀漢政權滅亡後,趁著司馬氏篡魏後政權不穩固,益州地方動蕩的良機,江東政權如果政治清明、加強武備,萬眾一心,完全有能力對晉一戰。可惜孫皓辜負了十幾年大好時光,最終成了可憐可悲的亡國之君,為後人所笑。

嗟乎,家天下者聞未有不亡之國!換成其他人,東吳也難逃覆亡的結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