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保健益養生,體質差免疫力低,常患小病該如何,葯補不如食補

受涼淋雨就感冒發燒,吹風遇冷就咳嗽鼻塞,疲勞乏力就咽痛潰瘍,春暖花開就過敏瘙癢,這種弱不禁風的身子骨究竟是什麼造成的,很多人得到了免疫力低下的結論。

免疫力是人體抵禦疾病的防禦機制,是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病毒,細菌等任何物質。免疫力強與弱的確是人體抵抗力的標誌,有些人身體免疫機能好,把病邪拒之門外,而有些人相對差些,隔三差五總有小病找上門。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包括各個臟器都逐步衰退,身體防護隨之減弱的老年人。免疫力還未發育成熟的嬰兒兒童。體型瘦弱,缺乏戶外運動的宅居人士。伴有慢性基礎疾病患者。當季節冷熱交替等外界因素刺激,更容易讓病邪有機可乘。

免疫力和我們每日飲食營養攝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蛋白質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石,是三大營養素之一,任何細胞都需要它來分裂增長和修復。它不但扮演著輸送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職責,還能合成激素和酶等活性物質。

由於蛋白質轉化為熱量消耗後,無法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彌補,因此只有能通過飲食來補充。通常在肉類和乳製品食品中都富含蛋白質,但值得注意的是優質蛋白的魚肉多數也含有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肥胖和動脈硬化的風險,建議不要過量食用。

有些人經常在感冒時補充些維生素C,再配合適當的休息喝水,感冒也就無影無蹤了。維生素C在增加免疫力上有一定作用,有抗氧化防衰老,促進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等效果。

日常攝入適量的瓜果蔬菜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青椒,芹菜等深綠色蔬菜,以及草莓,鮮棗,奇異果等水果都富含維生素C。《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薦每人每日需攝入200克水果和500克蔬菜。

需要強調的是蔬菜一定要新鮮,因為維生素易被氧化,在室溫放一整天會流失大半。建議現買現吃,實在吃不完則用保鮮膜密封放入冰箱,低溫能防止維生素的流失。烹調時要急火快炒,不要長時間的熬煮燉,維生素會急速流失。

烹飪中常使用的蔥薑蒜等揮發性的配料,也是天然增加機體免疫力的食物。不但起到抗菌素的作用,還在降低血液中的油脂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另外正值3月開春,也是野菜陸續上市的時候,其中藥食同源的馬齒莧就有消毒殺菌的良效。可清爽涼拌,也可和豬肉剁成餡包餃子。若有磕碰劃傷,用它榨成汁敷在傷口上,既能清熱解毒,又能促進傷口癒合。

香菇類中含有的香菇多糖,是一種免疫增強劑,能增強細胞免疫能力,抑製癌細胞的的生長。同時還含有礦物質鉀,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神經肌肉緊張上效果顯著。在選擇泡發乾香菇還是鮮香菇上,鑒於兩者的營養成分一致,不用過於糾結。

各類蘿蔔有花青素和膳食纖維的成分,有抗氧化延緩衰老,順氣消食的作用。其中紅蘿蔔,也稱大紅袍蘿蔔或扁蘿蔔,秋天較常見,富含糖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亞硝胺及木質素,使體內巨噬細胞功能充分發揮,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在降血脂膽固醇,預防冠心病,心腦血管疾病有不錯的功效。

蜂蜜是常見的滋補品,有潤腸調味,每天一杓沖水喝可助食慾促消化。但對於糖尿病患者,單糖會引起血糖升高,則應避免使用。另外蜂蜜還有抗菌防腐功能,滲透壓高細菌不容易腐蝕,用蜂蜜可延長保存食物的時間。可代替白糖來豐富調味品的選擇。

營養攝入越充足,就越能夯實免疫力,這種說法是偏面的。當營養失去平衡時,免疫力就會向兩個極端發展。攝入過多,脂肪堆積形成肥胖,嚴重甚至會戴上糖尿病的帽子。偏低不足時,自身新陳代謝的運轉相對變慢,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會降低,容易出現感染的現象。

不少年輕女性為保持身材,控制每日攝入僅吃水果,但殊不知水果是有大量糖分,糖分又會轉化成熱量,這樣非但沒起到減肥預期,還助長了脂肪的蔓延。老年人也是飲食不均的重災區,往往迷信所謂的健康食品,被誇大的療效所迷惑,專註在特定食品或保健品上,忽視其他營養的攝入,結果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歸根結底我們要提倡平衡膳食的理念,營養素攝入要全面,多元化的飲食構成,避免營養不良或過剩,增加身體免疫機能的水準,築起一面堅不可摧的防護長城,不讓病邪越雷池半步。當體質狀況逐步趨向良好時,必然也會積極參加戶外運動和社團活動,無形中也提高了免疫力,同時健康的體魄也能帶給我們愉快舒暢的心情,精神抖擻的工作,多姿多彩的生活,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讓免疫力更上一層樓。

普及健康知識,養生觀點,對生命的體悟內容為作者鷹眼觀五洲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載、盜鏈,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