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豈能全員皆主演

近日,某熱播劇的演員表引發網友熱議。其中,領銜主演、特別主演、特邀主演、聯合主演等各種名目的主演令人眼花繚亂,好像這個劇組裡大部分稍有人氣的演員都成了主演。其實,這並不是個別現象,近兩年上線的劇集裡經常出現主演眾多的情況,最多的一次甚至有近60位主演,“全員主演”已成為國產影視劇作品署名的常規操作模式。網友戲稱,如今影視劇的演員表不是給觀眾看的,而是給出演明星以及他們的粉絲和背後的投資方看的。


出現“全員主演”的怪現象,與影視生產製作受演藝明星、粉絲和投資方過度影響有關。從某種意義上說,“全員主演”是製片方為了規避惡性炒作風險而采取的權宜之策。透過表面看本質,“全員主演”現象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當下影視界存在的“咖位”文化:在部分影視從業者心中,人氣是衡量一個演員能否擔綱主演的主要標準,而演技、人品、文化修養、對表演事業的藝術追求、與角色的適配度等往往退居次要。於是,在他們創作作品或選擇從藝道路時,偶像和明星取代了演員和藝術家,商業邏輯取代了藝術修養。似乎只有被貼上主演的頭銜成為主角,才是演藝生涯成功的標誌。顯然,這種行業風氣背離了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滋長了浮躁功利的不良心態,不利於演員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的提升,更不利於培育新時代文化建設所需要的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


與這種把“咖位”看得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錯誤理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下影視行業還存在著被一代又一代文藝家不斷傳承發揚的“戲比天大”的優良傳統,其核心思想是任何角色和演員,都是為了創作優秀的精品力作而存在的。老藝術家牛犇從藝數十年很少擔綱主角。他飾演過村童、農民、戰士、牧民、工人等,有的甚至只有一兩個鏡頭。但他始終秉持“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理念,不管戲多戲少都竭盡全力,認真負責,在《紅色娘子軍》《牧馬人》《泉水叮咚》《老酒館》等經典影視作品中展示了精湛演技,給一代又一代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去世的老藝術家藍天野曾說過,“演員不是從拿到劇本的那一刻開始進入角色,而是決定做演員的那一刻”。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飾演的人物裡既有《封神榜》中的薑子牙這種家喻戶曉的主要角色,也有《渴望》中王滬生的父親這樣的配角,但無論擔綱哪種角色,他始終用敬業、勤奮的精神克服著身體的局限,把“為人民演出”的嚴肅創作態度融貫在每一個角色、每一部戲中。


在中國影視史上,像牛犇、藍天野這樣能把配角演成作品亮點的藝術家還有很多,比如田華、秦怡、祝希娟、呂中等。儘管這些老戲骨風格不一,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不喧賓奪主,把個人得失凌駕於角色和作品之上,而是盡心盡力演好每一個角色,即便是配角,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認真對待,為包括主角在內的其他角色塑造和故事劇情講述提供堅實的藝術支撐,獲得業界認可和觀眾喜愛。


當然,我們不是在主角和配角之間搞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主張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只要是憑借實力詮釋角色、全情投入藝術創作的演員都值得尊重,作品、行業、社會應賦予他們應有的尊嚴和地位。只有讓德才兼備的好演員得到應有的待遇,才能避免“全員主演”這種怪現象。此外,要從根本上扭轉“咖位”文化的不良風氣,我們除了要在理順產業發展機制、規範行業競爭規則方面持續發力外,還應通過加強各類行業協會的自律功能和影視評獎機制的示範功能,在行業中營造一種健康向上、崇尚專業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要幫助年輕演員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和職業觀,讓他們明白脫離實績的“咖位”之爭終究不能長久,與其陷入意念中的“主演”情結不能自拔,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實力,盡心盡力演好每一個角色。因為再偉大的演員,人氣終將過去,而他們演繹的不朽角色卻能長存人間。(作者:黃典林,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 15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