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廬山、井岡山、三清山……江西為什麽這麽多山?

丨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丨

壯美江西。攝影/詹曾文

-風物君語-

山、地、人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道風物(didaofengwu)

如今,江西的存在感很弱,還因此有了一個十分中二的名字——“阿卡林省”。

確實,江西從來沒有成為過全國政權的中樞核心所在,整個古代史之中,除了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也鮮有發生左右中國政局的戰爭。作為一個內陸省,江西被六個省包圍,頗有些消失於人海之中的意味。

被團團包圍的江西。繪圖/Paprika

江西留下了諸多令人驚歎的時刻。但是,在我們的意識之中,第一反應並不會把那些耳熟能詳的標簽貼在江西的身上。

位於江西鉛山境內的武夷山脈,是江西省首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人們提起武夷山往往只想起福建,這對於江西可謂十分不公。圖/視覺中國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人人會背。廬山,就在江西。

廬山的美,不只有瀑布。攝影/殷錫翔

中國的英文China有瓷器之意,而給外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瓷,大量產自“瓷都”景德鎮。景德鎮,就在江西。

國寶級文物“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釉裡紅於元代景德鎮窯創燒。圖/視覺中國

更重要的,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從此“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方針逐步落實,最終才有了新中國。井岡山,就在江西。

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 攝影/鄒進

時間拉到現在,我們都在說江西沒有存在感,可這不能說明她真的不存在。對於江西,我們確實不夠熟悉,如果我們了解了今日的江西從何而來,會發現很多專屬於她的精彩。

江西在哪裡?

在中國的地理大區劃分中,江西常常被劃至長江中下遊區域。這一帶山水相依,又有水土宜人的廣袤平原,古來富足,江西也不例外。

時至今日,環鄱陽湖地帶依然是長江中遊的黃金地段。環鄱陽湖城市群也被視為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極。繪圖/Paprika

江西土地多紅壤,適宜耕種的水稻土、黃壤大約隻佔全省土地面積的五分之一。這對農業發展來說算不上是絕佳條件,但是江西省依然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也曾經在古代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財賦大省。

左圖:萬安澗田售賣的乾果特產。攝影/周昭輝; 右圖:贛南臍橙,江西最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水果。贛州的山地以第四紀紅壤為主,土層深厚,為建立臍橙果園提供了優質的條件。 圖/圖蟲·創意

土地是江西的天賦所在。這裡富含大量礦藏,例如量大、質優、埋藏淺的銅礦,使得江西早在商代就有了采銅業,也一直是君主專製時代國家鑄幣的基地之一。高品質的瓷土高嶺土的儲藏量更為日後中國瓷器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萍鄉煤礦也曾輝煌一時。圖從左至右:已經停用的青山礦選煤廠大樓;采掘區內被廢棄的一幢建築,外牆上留下的標語格外醒目;總平巷,安源礦下井口之一。 圖/圖蟲·創意

江西省三面環山,東有武夷山脈,西有羅霄山脈,南有大庾嶺、九連山脈,北部則是平坦的鄱陽湖平原。贛江、撫河、信江、修水等河流水系,在中部丘陵之中穿行而過,向北匯入鄱陽湖,進而與長江聯繫在一起。

被“三面大山”團團包圍的江西。繪圖/Paprika

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是形成江西這個省的必要條件之一。以水系、山脈為天然界限,江西省的版圖自唐代設立江南西道開始,便基本固定下來。被湖北、湖南、廣東、福建、浙江、安徽六省包圍,江西既四通八達,又難展拳腳。很多江西人甚至因此遠離故土。深圳786萬常住外來人口中,有大約102萬江西人,總佔比排行第三。

江西在這裡誕生。既純粹,又複雜;既古老,又年輕;既讓我們親切熟悉,又讓我們好奇陌生。

萌芽 | 山中的“遠親”

贛州市崇義縣,上堡客家梯田。攝影/楊昕

江西也有她的幼稚期,而且這段時期,因為山地造成的隔絕狀態持續了很久(僅通過山間孔道保持與外籍聯繫)。中華文明的早期,南方的開發還極為緩慢。先秦時期的江西地區,被稱作“吳頭楚尾”,這種模糊的存在方式使得關於此地的記載幾乎等於零。儘管如此,考古發現早已證明,江西的遠古居民很早就發展出了較為純熟的製陶、耕種技術。

秦漢時期,中國人的生存、生產、生活都已有了一套略顯粗糙,但頗為完整的準則。然而,江西卻是反應較慢的一個。

龍南縣南武當山。位於湖北的“北武當”名震天下,然而位於江西省南部的“南武當”卻是十分低調。這裡的風景同樣壯美,有著美麗的丹霞地貌。攝影/林的邊際

彼時中國的中心仍在黃河流域。江西天高皇帝遠。當時已普遍實行郡縣製,可江西如今的省域之內,中央王朝的有效統治仍長期得不到確立。在當時的帝國範圍內,幾乎可以算是邊緣地區。

秦漢時期江西地區行政區劃變遷。繪圖/Paprika

這種地位可以歸咎於地理環境。山脈的阻隔,特別是五嶺的存在,使得江西幾乎就是秦朝有效統治範圍的極限。儘管嶺南地區也被強力征服,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促成了南越國的自立。此時,江西是淤塞的。

武功山。古代地理學家、知名驢友徐霞客有詩雲:“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武功山歷史上曾與衡山、廬山並稱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廬尾武功中”之稱 。攝影/飛鴻踏雪

江西農業的發展程度也不足以支撐她的崛起。江西的農業以鄱陽湖為中心。幾條江河每年沉積下來的泥沙,就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可是,由於人力和技術的缺乏,秦漢時期的鄱陽湖區還是塊璞玉。漢豫章郡下轄18個縣,而相鄰的的今湖南地區一共有47個縣。

俯瞰鄱陽湖的濕地景觀。圖/圖蟲·創意

各種條件限制下,江西並不起眼,只能說是偶有靈光乍現。《滕王閣序》曾提到“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江西不夠發達,但是依然有徐稚這樣流芳千古的名士。《後漢書》卻說徐孺是“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傑出”。誇他的同時,順便踩了江西一腳。

近幾年讓我們對早期江西有所了解多虧了海昏侯劉賀——中國最幸運的倒霉蛋兒之一。他幸運地從皇室子弟中脫穎而出,又十分不幸地趕上了最有名的權臣霍光。霍光一句“行昏亂”,劉賀就不得不從還沒坐熱的皇帝寶座上挪開了屁股。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各種金餅、馬蹄金閃閃發光。攝影/李若漁

數年之後,廢帝劉賀以海昏侯的名義,被發送至鄱陽湖畔。隨他而來的有4000戶昌邑故國(今山東菏澤附近)的百姓,他們的到來為江西提供了珍貴的勞動力,以及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技術。在中國,只要人與土地結合,就總能有精彩的故事生根發芽。

積累 | 閉關修煉的魚米之鄉

鄱陽湖豐收的漁民。圖/圖蟲·創意

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一直伴隨著人口的遷徙流動。其中,人口南遷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股潮流。

江西是這股潮流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漢朝,特別是漢末孫吳政權強而有力的征服、開發進程,驅使大量山民加入農業生產,相當於狠狠向前推了江西一把,農業規模逐漸擴大,有效統治慢慢建立。

婺源一處農家內晾曬的玉米、臘魚、辣椒。婺源實際上一直是古徽州六縣之一,直到1934年才首次劃歸江西管轄。攝影/李若漁

後來北方戰亂不斷,江西因為相對封閉,而成為南遷百姓的目的地之一。這對於仍身處傳統農業社會的江西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有勞動力、有技術,再加上豐饒沃土,江西經濟迅猛發展,逐漸趕上、甚至超過了相鄰的兩湖地區。

婺源的油菜花田。攝影/呂正

兩晉南北朝時期,江西已有一股昂揚向上的勁頭,我們也能看到更多江西人活躍的身影。陶侃,在門閥世族壟斷政壇的晉朝,少有的能夠官居太尉的寒門子弟;陶淵明,文采斐然,可算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偶像之一;許遜,東晉著名道士,《西遊記》裡建議玉皇大帝派孫悟空看守蟠桃園的真人就是他。

九江蘆林湖。圖/視覺中國

南朝豫章人雷次宗描述自己家鄉時寫道:“地方千里,水陸四通。風土爽塏,山川特秀。奇異珍貨,此焉自出……人食魚稻,多尚黃老清淨之道。”可以看出,江西(尤其是鄱陽湖區)已是富足安逸的魚米之鄉。

夕陽下的鄱陽湖。攝影/殷錫翔

經歷秦漢以來的數百年積累,江西崛起的內在驅動力已成形。只需要一個契機,或者說一個出口,讓這股力量釋放出來。

爆發 | 打通江西的“任督二脈”

唐朝設立的江南西道正是江西一名的由來。其治所所在地洪州,正是今天的江西省會南昌。開大庾嶺的舉措更是讓江西迅速得到了發展。有唐一代,江西都是唐朝政府穩定南方局勢的戰略要地。圖中為唐江南西道的今江西省部分。繪圖/Paprika

江西很幸運。在經歷漫長的積累期,各方面都做足準備之後,恰好迎來唐宋開啟的黃金時代。開元四年(716),張九齡上書唐玄宗建議開鑿大庾嶺,並隨後主持了梅關驛道的鋪築。這個舉措當即改變了嶺南商路的格局,原本取道廣西的商人紛紛轉向梅關,改走珠江水系北江段(發源於今江西信豐縣境內),直接南下廣州。

青山掩映之間的大余梅關。從公元8世紀開通直到20世紀粵漢鐵路通車,取代了梅關道的地位,這裡一直是南下廣東的交通要道。攝影/陳彥

原本把江西圍得密不透風的山嶺,閃出了一個口子,江西淤積了千年的悶氣瞬時一掃而光。贛江——大庾嶺商道連接珠江、長江兩大水系,進而將江西完全納入全國的交通網之中,迅速盤活了江西境內的資源。原本大量荒置的山地也被利用了起來,生產茶葉、木材。相應的,采礦業、陶瓷業也都因為需求的上漲而快速擴張。總而言之,此時的江西一片繁榮。

位於景德鎮浮梁市的瑤裡古鎮,古名“窯裡”,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 圖/圖蟲·創意

到了宋朝,江西已經是“賦粟輸於京師為天下最”的重要都會。這種經濟上的快速積累,是塑造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江西的前提。

江西被打通的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閉塞,更是文化意義上的閉塞。以前因為世家大族對政權、文化的壟斷,寒門子弟難有出頭之日,江西落後的局面,使得鮮有大家族出身於此,也就缺乏本鄉本土的旗幟性人物。

扭轉這一局面的正是科舉制度。唐太宗得意於“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時,不會想到這一延續前朝的善政會對中國產生多麽巨大的影響。

流坑村以科舉人才輩出聞名,宋代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之美稱。 攝影/耳東塵

江西就是個很好例證。科舉製實行之前,江西數得上的傑出人士屈指可數。而在此之後,伴隨著經濟發展,江西文化的興盛讓人無法忽視這個後起之地。僅唐宋八大家,江西就佔去三人。更不要提黃庭堅、晏殊、楊萬裡這些中國文學史無法忽視的名字,以及文天祥那樣的不屈不朽的英雄人物。

人才上下流動的通道暢通,是中華文明得以在唐宋再攀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江西人來說,一個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榜樣,刺激著他們投身於博取功名的浪潮中。江西崇文尚學的風氣一開,吸引了朱熹、陸九淵等等當世大儒開壇講學,江西辦學之風為之一振,書院因此在江西遍地開花。

白鹿洞書院,被譽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始建於南唐,於宋代經朱熹完成重建。圖/圖蟲·創意

鵝湖書院。朱熹和陸九淵的“鵝湖之會”,是江西文化史上的一次高峰。辛棄疾與陳亮的二次“鵝湖之會”更是留下了“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名句。圖/圖蟲·創意

出世與入世一直是中國人兩難的選擇。能金榜題名自然好,落榜也未必是壞事,專注於自身的修養向來是中國人哲學思考中的重要部分。文化大省江西,也是宗教大省。佛教曹洞宗、洪州宗都發源於江西,三清山、龍虎山至今都是香火鼎盛的道場名山。這麽一看,江西倒也是個進退自如的好去處。

江西沒有搭上秦漢第一次大發展的便車,但是在唐宋的突飛猛進實在讓人印象深刻。江西人並沒有辜負王勃那一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誇讚。

三清山。可能沒有哪裡的山,比三清山“玉京,玉虛,玉華”的名字更美,形象更生動的了。道教的三位至上天尊,如坐三山之巔,守護著這片清靜無為之地。攝影/龔建平

位於鷹潭市西南端的龍虎山。崖壁上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懸棺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上圖/視覺中國;下圖攝影/於永樂

滕王閣始建於唐,第六層的圓拱形藻井是攝影師的“打卡聖地”。上圖/圖蟲·創意;下圖攝影/於永樂

沉寂 | 余音繞梁

唐以後的帝製時代,江西人以種田養家糊口,靠讀書出人頭地,固執地堅守著“耕讀傳家”的生活模式。不僅僅是在江西,這種理想和希望,長期以來都是支撐中國人繁衍生息的動力。江西的富足由此延續了很長時間。

吉安市吉水縣烏江鎮油菜花田。世人說起江西油菜花隻道婺源,這樣得錯過多少美景。攝影/鄒進

儘管江西是魚米之鄉、賦稅重地,但是整個君主專製時代,這裡發生過的直接影響全國格局的大事件屈指可數。最重要的一次大概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

在永修縣鄱陽湖大湖池濕地,兩隻蒼鷺劍拔弩張,爭奪食物。圖/圖蟲·創意

朱元璋完成了中國帝製時期唯一由南向北的大一統。在他征戰的路上,江西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站。他不僅在這裡消滅了一生最強勁的對手之一——陳友諒(稱漢王,以九江為都城),還把老對手的地盤作為前進基地,進軍兩湖、兩廣、雲貴等地,北伐的軍需也有不少出自江西。也是在這一時期,江西大量人口流出,流向周邊省份,江西人的性格、文化同時進行了一次集中的輸出。

產自九江的廬山雲霧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明代的《廬山志》中,已經可見對雲霧茶的記載。圖/圖蟲·創意

明清兩朝,中國沉浸在古老帝國光輝中,江西作為農工商業大省,盡心盡力地完成著自己的任務。海禁政策的存在,使廣州取得了幾乎壟斷的通商口岸地位。江西的物產,比如色澤瑩白的景德鎮瓷器,通過贛江——大庾嶺通道源源不斷地從廣州走向世界。江西自唐宋以來的余威猶在。

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人們可以看到手工製瓷的工藝過程。 攝影/王寰

新生 | 山是革命的庇護所

弋陽龜峰,烏雲壓陣。這裡保存著壯年期丹霞地貌的遺跡。 圖/圖蟲·創意

不管是人還是文明,在成熟到一定階段時,都會因處世方式的日漸練達而喪失一些原有的銳氣。

及至清朝,帝製中國已如落日余暉。龐大的國家機器,熟練而慵懶地搪塞著日常事務。科舉制度也因為專製的束縛變得越來越僵化。但是依然有無數人想要削尖腦袋鑽進那個陳腐的官僚系統內。

位於景德鎮北的浮梁古縣衙,始建於唐。現存的浮梁古縣衙,建於清道光年間,是我國僅存的四處古縣衙之一。 圖/圖蟲·創意

江西人對耕讀傳家的執著,在此時將他們和行將就木的帝國緊緊捆綁在一起。整個國家的落後,令江西的前途也蒙上了陰影。而統治者卻在閉關鎖國之後,享受著自以為的天朝榮光。

直到鴉片戰爭爆發,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都被擊破,中華文明由河流向海洋過渡。經濟中心逐漸向沿海的省份轉移。江西作為內陸省很快喪失了優勢。東部沿海地區機器轟鳴,可江西人依然靠著手中與千年以前並無兩樣的農具來掙一份口糧。

永新縣保存完好的老屋建築。永新縣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曾是湘贛革命根據地湘贛省委駐地,是“三灣改編”的所在地。 攝影/周昭輝

很多有識之士對於江西的頹廢充滿了恨鐵不成鋼的氣憤。譚嗣同評價江西說了這樣一句話:江西習俗守舊,愚如土番。而他對湖南的評價則是“文明日新”。

好在人總是會自尋出路的,不然中國的文明也不會延續到今天。近代以來,經濟轉型艱難,戰爭頻繁,都使得江西的社會狀況每日俱下。地主加租,工礦的惡劣環境,使得底層民眾的生活異常艱苦。他們正是日後為建立新中國而鬥爭得最堅決的一群人。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展品:紅四軍軍旗、袖章、識別帶和寫有“六項注意”的包袱布。 圖/圖蟲·創意

南昌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江西的土地上,充滿了紅色的印跡。我們現在很難對他們的經歷感同身受:一群出身、經歷各異的人,甚至他們的衣服都顏色不一,連手裡的武器也五花八門,唯一相同的或許只有對理想的堅持、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就是這樣一群人,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南昌八一廣場。 攝影/詹曾文

直至長征,中國共產黨及其所屬武裝一直在江西堅持鬥爭,江西由此創造了革命史上的諸多第一。那麽,為什麽是江西呢?毛澤東早已一針見血地給出了答案:

一是江西的經濟主要是封建的經濟,商業資產階級勢力較小,而地主的武裝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省都弱。二是江西沒有本省的軍隊,向來都是外省軍隊來此駐防。外來軍隊“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遠非本省軍隊那樣關係切身,往往不很熱心。三是距離帝國主義的影響比較遠一點,不比廣東接近香港,差不多什麽都受英國的支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藏品。圖/圖蟲·創意

山曾經阻礙了江西進入文明主流的步伐,曾經因人的努力和改造成為江西崛起的轉折見證者,此時又成為了保護、支持江西人,乃至所有中國人自救的庇護所。大概中國人就是有這樣一種難離土地的情結。

井岡山火炬廣場。圖/視覺中國

民國時期的江西,無疑吸引著全國的目光。蔣介石對江西青睞有加,經常飛抵南昌辦公,廬山還被國民政府確定為夏都。也正是在廬山,蔣介石作為當時中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發表了《廬山聲明》,正式向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回應,向全體中國人發出了號召: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

廬山觀雲亭。 攝影/殷錫翔

當一切歸於平靜,江西又再度沉寂。我們現在好像很難看到江西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她隨著中國的興衰而起落,堅持了上千年的耕讀傳家,與現代社會的要求似乎格格不入。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江西因為先前跑得太快,而缺乏後勁,被其他省份甩在了身後。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回顧她的來歷。世事難以強求。大概也正如《滕王閣序》最後一句所說: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我們為之竭盡所能即可。

廬山望江亭。 攝影/殷錫翔

- END -

文丨伊森

圖編丨Geethan 袁千禧

設計丨Q年

地圖編輯丨Paprika

封圖攝影 | 飛鴻踏雪

特別感謝 | 江西省攝影家協會

參考資料

鍾起煌主編《江西通史》

韓茂莉《中國歷史農業地理》

王子今《海昏侯故事與豫章接納的移民》

肖華忠《秦置豫章郡的歷史地理探討》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地圖參考: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天地之美,閱然指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