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濃妝淡抹總相宜,詞人筆下的元夕

詞人筆下的元夕

讀幾首元夕詞,為元霄節祝興。

1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衣衫袖。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單論閱讀量,這首小詞,在上萬首宋詞中,絕對可以排在百強榜單裡。套用兩句成語,那是婦幼皆知,膾炙人口。

排列規整的四十個字,特別通俗,平常。只要認識幾個字,不要解釋,都能明白,就像流傳於街頭巷尾的順口溜。

字句少,又淺顯,包含的意蘊不但不淺,倒是很飽滿豐富。它有情節,有人物,有事件。還有情景,還抒發了情懷。這幾個“情”,匯成了觸動讀者軟肋的幾股力量,激起強烈的共鳴,讓人玩味,跟享受了美食一樣,余香滿口。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幾乎變成訴說情戀場面,最通行的現成用語,甚至升級為經典,轉載量恐怕計算不出來。

歐陽修擔任過翰林學士,就是給皇帝撰寫詔書的超級秘書。一個整日習慣於,與單調枯躁文字打交道的寫手,竟然能吟詠出這樣委婉清麗的佳品(包括另外那些詞作)真是妙筆生花了。

02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蘇公在杭州任職期滿之後,又去了山東的密州當太守,留下了這首寫元宵的詞章。

上半闕描繪出了“三五夜”“人如畫”的景象,屬於例行的鋪敘手法。

可到了下半闕,就變樣了。頭一句中,突然出現了“寂寞”和“老”,和節慶氣氛很不挨邊,有些掃興。

這一年,東坡先生才四十歲,說“老”,無論怎樣說,都有點不靠譜。“老”的,應該是心境。

而結尾的十個字,把“老”進一步落實在景物中,就更找不到絲毫歡快愉悅的感覺了。這樣的元宵,未免太淒苦悲涼了。

如果把五天后寫下的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連在一起讀,上面提到的那些不和諧,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的驚世絕唱,似乎在“三五夜”的“人如畫”中,已經孕育在心裡了。

3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氣象,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永遇樂》)

在元夕詞中,挑選內容含量最沉實,最凝重的,大概要數這首了。它完全可以當作“史”詞來讀。

劉辰翁在他的《永遇樂》題記中寫道:“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這位詞人的感受,就是對李清照這首詞的最概括最精確的解讀。

這一年,李清照已經是個五十六歲的孤寡老婦,幾經輾轉,流落在杭州。由於戰亂緩和,世間比較安定,這年的元宵總算有了幾分節日味道。

一開頭,作者描繪了鮮麗的景色之後,就發出“人在何處”的疑惑,後面又連續設問,“春意知幾許”,“次第豈無風雨”。可以看出,再隆重的“佳節”,也無法抹掉國破家亡籠罩在女詞人心裡的陰影。

下半闕,她的思緒行雲流水一樣,自然而然回轉到“中州盛日”。可展現的並不是宏闊場景,只是像繡花那樣,刻畫了閨秀們頭飾裝扮之類的細節,卻以小見大,讓讀者感悟到那個時期的國泰民安,興盛繁華。

接下來,一個“如今”,把畫面拉回到眼前。用“風鬟霧鬢”概括出“憔悴”之後,筆墨變得直白平淡,像是在嘮家常嗑,可十分尖利地剖露出隱秘的內心波瀾,就是結尾的那幾句。

有評論說,“從聽人笑語,反映一己之孤獨悲哀,默默無言,吞聲忍氣,實勝於放聲痛哭。”這話說得很是在理。

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要改為“易安詞章老更成”,也不牽強吧。拜讀了作於五十六歲的這首《永遇樂》,哪個能不伸出大拇指,給李清照叫好呢。

4

肥水東流無盡期 ,當初不合種相思。

夢中未比丹青見 ,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 ,兩處沉吟各自知。

(薑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和上一首的厚重意蘊相比,這首的份量顯得輕薄多了。詞作沒有寄托什麽家國情懷,只是抒瀉了個人的一己私念。而且也沒有什麽節令情景的具體描繪,只是記敘了一場夢。可以上兩個“沒有”,正好是它的獨到之處。

薑夔年輕時,在江淮之間的花街柳巷,結識了一位藝伎。遺憾的是,未能長期廝守,可綿綿情意,始終銘記於心。元宵夜裡這個夢,又激活了往日的魚水之歡,以及離散之後留下的刻骨思念。

起句可讀成“相思”“無盡期”。於是有了“夢”。可夢中情人既沒有圖畫那般看得真切,團聚又匆匆被鳥叫聲驚破。這樣的“夢”,帶給詞人的,不只失落,更是殘酷。

“紅蓮”指代花燈,加一“夜”字,就是元夕。在這個歡慶佳節的時刻,身居兩地的情侶,卻只能“沉吟”,而且是“歲歲”,淒苦哀涼盡在其中。

詞中的警句要數“人間久別不成悲”。原本應該“成悲”才對,硬是說“不”,如此的語言搭配,裂變出的是,欲哭無淚,於無聲處聽驚雷那樣的震撼。

5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這一首和前面說過的,歐陽修老先生的《生查子·元夕》一樣,也是寫元夕的名篇。

上半闕,場景開闊,有燈,有車,有歌,有舞,展現出一道節慶之夜燦爛亮麗喧嘩熱鬧的風景線,充滿色彩感流動感,讓人再生兩隻眼睛,也看不過來。

如同舞台,上半闕搭建好了布景,下半闕人物出場了。首先登台的是群眾,都是女士。她們戴著嬌豔華美的頭飾,傳出一陣陣說笑聲,飄忽著好聞的香氣,前呼後擁地結伴出遊。

這時,男主人公亮相了。他在尋找讓他傾心的那個女孩。在一撥一撥的人群裡,找了成千上百次,總是不見她的蹤影。小夥子不灰心,不放棄,堅持找下去。

果然,工夫不負有心人。偶然一回頭,終於見到了要找的女孩。原來,她遠離熱鬧的街市,孤零零地呆在燈火陸續熄滅的角落裡。

極富戲劇性的情節,劃上完美的句號,舞台大幕拉上了。

這首詞充滿情趣,但是,更難得的是,透過情趣潛含著那麽多可以引發思考的哲理。

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他摘錄了結尾處“眾裡尋他”四句,指出“此第三境也 ”,這個評價高著呢,當然不過分,所以成為學術界一致認同的結論。

轉載自公眾號“民國文藝”,作者:馬風

Proper Words

《作家文摘》旗下高品質歷史文化MOOK

《語之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