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綿城市建設與“一糊了之”

進入夏季,許多城市也開啟了“雨水模式”,偶然也會進入“看海模式”。作為上述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海綿城市”“智慧城市”成為近年來諸多城市的重要規劃和建設理念,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重要樣態。然而,在某些城市街道上,為硬化路面,將石子與混凝土攪和成“硬海綿”包裹路邊綠樹根部的情況卻時有發生。

海綿 城市建設

試問,這樣的“簡單粗暴”真的會“有效”嗎?從視覺上來看,路邊綠樹根部四周的地面被“硬化”了,似乎方便了群眾日常的步行需要。但是,讓“腳下”平坦了,“頭頂”的問題又出現了。由於被混泥土包裹,樹乾隨著生長很快被勒緊,失去開枝散葉的自由太空,就不能更好的為行人遮陰擋雨,也不能持續滿足綠化功能了。

“一糊了之”也反映了某些城市規劃和管理者的短視和消極。群眾反映路不平,我就用混凝土把行道樹樹根覆蓋起來,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把眼前的問題解決。這不禁也讓人想去某些城市長期用覆蓋鋼板的方式來解決路線坑窪的問題。過往的車輛“如履甲板”,常常發出巨大的撞擊聲,噪聲晝夜擾民不說,交通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你都讓群眾“走一步看半步”了,自己的眼光和思維又怎能長遠和積極呢?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指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在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韌性”,多雨時蓄水,少雨時釋放水,高效利用水。縱觀各種海綿城市的設計方案,樹木等綠色植物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再說智慧城市,也就意味著人性化,意味著城市具備“聰明”的自我調節、淨化、應急能力,這其中也應包括綠化和生態建設的智慧。而用類似“一糊了之”的作法澆築成的“堅硬”的公共服務,除了令人大跌眼鏡,也將引發我們對文明城市建設的深刻反思。(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