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歸經: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鹹入腎

歸經,就是藥物對於人體某些臟腑、經絡有著特殊的作用。例如,龍膽草能歸膽經,說明它有治療膽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歸脾、胃二經,說明它有治療脾胃病症的功效....。

藥物歸經這一理論,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的。由於經絡能夠溝通人體的內外表裡,所以一旦人體發生病變,體表的病症可以通過經絡而影響內在的臟腑,臟腑的病變也可通過經絡而反映到體表。各個臟腑經絡發生病變產生的癥狀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症;肝有病變時,常出現脅痛、抽搐等症;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神志昏迷等....。在臨床上,用貝母、杏仁能止咳,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用青皮、香附能治脅痛,說明它們能歸入肝經;用麝香、菖蒲能甦醒神志,說明它們能歸人心經....。由此可見,藥物的歸經也是人們長期從臨床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疾病的性質有寒、熱、虛、實等不同,用藥也必須有溫(治寒症)、清(治熱症)、補(治虛症)、瀉(治實症)等區分。但是發病臟腑經絡又是不一致的,如熱性病症,又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等,在用藥治療時,雖然都需要根據「療熱以寒葯」的原則選用性質寒涼的藥物,然而還應該考慮臟腑經絡的差異,魚腥草可清肺熱、竹葉可清胃熱、蓮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於它們歸經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同樣原因,對寒症也要進一步分肺寒,脾寒....,虛症要分脾虛、腎虛....,實症要分燥屎裡結(大腸實)、痰飲停聚(肺實)....。在治療上,溫肺的藥物,未必能暖脾;清心的藥物,末必能清肺;補肝的藥物,未必能補腎、瀉大腸的葯,未必能瀉肺……,所有這些情況,都說明藥物歸經的重要意義。

但是,在應用藥物的時候,如果隻掌握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四氣、五味、補、瀉等藥性,同樣也是不夠全面的。因為某一臟腑經絡發生病變,可能有的屬寒、有的屬熱,也有可能有的屬實、有的屬虛,那就不能因為重視歸經,而將能歸該經的藥物不加區分地應用。相反,同歸一經的藥物種類很多,有清、溫、補、瀉的不同,如肺病咳嗽,雖然黃芩、乾薑、百合、葶藶子都能歸肺經,在應用時卻不一樣,黃芩主要清肺熱、乾薑主要能溫肺、百合主要補肺虛、葶藶子主要瀉肺實....,在其它臟腑經絡方面,同樣也是如此。歸經是中草藥性能之一,性味也是中草藥的另一方面的性能,其它還有升降浮沉、補瀉等性能,應該全面掌握它們的性能,才能在臨床治療中更好地運用各種中草藥。

關於藥物的歸經,古代文獻上又曾將它和「五味」聯繫起來,認為:

味酸---能入肝。

味苦---能入心。

味辛---能入肺。

味甘---能入脾。

味鹹---能入腎。

這種歸納,雖然對一部分藥物是符合的,但絕大部分與客觀實際情況並不一,不能作為規律性來認識。

文獻摘錄

《珍珠襄》:「引經報使:

手少陰心:黃連、細辛。

手太陽小腸,高本、黃蘗(柏)。

足少陰腎:獨活、知母、桂、細辛。

足太陽膀胱:羌活。

手太陰肺: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手陽明大腸,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陰脾:升麻、蒼朮、葛根、白芍。

足陽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牡丹皮。

足少陽膽:柴胡、青皮。

足厥陰肝: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

手少陽三焦:連翹、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