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墨爾本 咖啡杯裡的倒影 | VOYAGE

墨爾本的氣象十分適宜在露天喝咖啡,這座城市的街心廣場從不缺乏咖啡館。


嗜咖啡的人,很難不愛上墨爾本。作為澳洲東海岸最璀璨的文藝大都會,墨爾本的咖啡文化尤為閃光,這裡的人們信奉「人生太寶貴,我們的時間隻留給最好的咖啡」。穿梭於這座城市的街巷,每隔幾百米就會遇到若乾家風格多變的咖啡館。若說墨爾本擁有全世界最好喝的咖啡,或許義大利人會表示異議,但它的確是一座因咖啡而被點亮的城市。

浸在咖啡杯裡的城市

沒有咖啡的墨爾本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生活在這裡的人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城市都更癡迷於那一顆顆黝黑、深棕、黯紅色的咖啡豆子。每一天都有高達 30 噸的咖啡豆通過墨爾本港(Port Melbourne)被馬不停蹄地運往城中的各處角落,轉化為一杯杯「能量液」抵達墨爾本人手中。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據,當 30 噸咖啡豆化身為 300 萬杯咖啡,你大可想像這樣的畫面,全墨爾本的居民們幾近人手一杯咖啡。整座城市由鱗次櫛比的街區咖啡館聯結,當你打開手機地圖軟體,輸入「cafe」進行搜索,超百個咖啡店星羅棋布在城市各處,若是加上那些提供咖啡售賣的書店、花坊、跳蚤市集……一幅專屬於墨爾本的風情畫卷彷彿浸在咖啡杯中。於這一點上,能與「不可一日無咖啡」的墨爾本人一較高下的恐怕只有一生飲盡五萬杯咖啡的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了。然而歐洲人對咖啡的熱愛終究帶著幾分對舊日榮光的眷戀,我想墨爾本之所以擔得起「咖啡復興之都」的美名,與這片由移民組成的土地旺盛吸收了多元文化息息相關,正像留存了絲綢之路痕跡的中國福建人嗜茶一樣。

即使是不起眼的小咖啡館,成套擺放的咖啡製作工具也配備齊全。

1788 年,11 艘由英國樸次茅斯出發的艦隊(First Fleet)率先抵達澳洲大陸,原產自非洲的咖啡豆第一次從海上來到澳大利亞,然而要到一百餘年之後,這些小小的能量果實才在墨爾本的土地上真正散播出屬於它們的味道。在上世紀 50 年代的墨爾本,咖啡的味道之於大眾尚未日常化,畢竟與咖啡發源地義大利相比,整個澳大利亞亦算是新興國度。契機要從那些離開了義大利、希臘、奧地利的歐洲移民開始說起,此時經過二戰洗禮的歐洲人已開始享受飲用這種深色植物飲料。初來乍到的歐洲新來客們喝慣了高濃度萃取的意式濃縮(Espresso),怎能不讓它在墨爾本落地生根呢?一批由戰後移民開闢的精品咖啡館便如此走近了墨爾本人的生活。意式濃縮咖啡機也在這一時期被引入了義大利裔移民開的咖啡館,當年的老咖啡店址正位於如今有「小義大利區」(Italian community of Melbourne)之稱的 Lygon Street,墨爾本人對於咖啡的挑剔精神也從這條街上生根發芽。「除了義大利,這裡住了最多的義大利人」,透過描述墨爾本移民文化的一句俗語,墨式咖啡的義大利基因不言而喻,甚至影響了當代墨爾本人的生活方式。

一個普通墨爾本人的一天是從上街喝咖啡開始的。

說也奇妙,在與咖啡的緣分上,澳洲人天生的那一份慵懶正適宜接納這種蘊藏著馥鬱香氣的植物果實,一杯好咖啡中藏著的溫和興奮劑也與這裡常有的清朗氣象相配,我們有足夠多的好心情來消化這一杯杯令人精神振奮的澳式咖啡。鍾愛「澳白」(Flat White)的人去到墨爾本最是歡喜,最保險的選擇是去 CBD 市中心(Melbourne City Centre)選一家老咖啡館,光是「澳白」的細密奶泡舔入舌尖的醇厚滋味便值得在街上消磨掉兩小時。若你不貪睡,還能來得及吃上一頓墨式 Brunch,至於澳洲人最離不開的甜品,Canelé可露麗的甜度與巴黎帶著點差異。這就是墨爾本,《The Economist》雜誌將這裡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理由須得親自嘗過這裡的咖啡才有直接體會;不同於巴黎、倫敦的時髦浮於眼前,論起隨性來亦與美國人的無所謂姿態有所差異,墨爾本像它引以為傲的咖啡一樣,漫不經心中藏著一份生來的熨帖。

一座城市和它的咖啡巡禮

任何一種擔得起一座城市標籤的物什,它所存在的意義都早已超出了物什本身。對墨爾本來說,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更接近生活本身的模樣。遍布街頭巷尾的大小咖啡廳由四方而來的咖啡客點亮,本地人很少會刻意尋找某家店,悠然慢行之間總有新的驚喜發現。在那些清晨碼頭的登船口、傍晚城中心的市集裡、周末有球賽的體育場門前,常能尋得移動咖啡車的身影。當造型俏皮復古的小巴車滿載著一杯杯澳白(Flat White)、黑咖啡(Short Black)、單產地意式濃縮(Single Origin Espresso)緩緩穿梭在街巷裡,屬於一座城市的咖啡巡禮才剛剛開始。

售賣咖啡的流動小巴士是澳洲一景。

任何一種擔得起一座城市標籤的物什,它所存在的意義都早已超出了物什本身。對墨爾本來說,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更接近生活本身的模樣。

我的墨爾本朋友 Chris 第一次帶我在墨爾本喝咖啡時,曾經告訴我「按照 Coffee Menu 點單是件很傻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喝的咖啡」,在咖啡館裡很少會有當地人硬邦邦地對咖啡師(Barista)說自己想要一杯 Latte 拿鐵,更可能出現的畫面則是排在你前面那位打扮樸素的大姐點了一杯「small decaf skinny Latte、double shot with 2 sugars、extra hot、less foam」……焦糖的濃淡、泡沫的緊膩和稀鬆、糖的甜度、牛奶的種類都有講究。或許你不以為然,的確,當我們去到一家星巴克也可以如此點單,但對於每人每年平均消費 2.4 公斤咖啡的澳洲人來說,美國人開的咖啡店似乎少了一點味道。一杯在星巴克賣 6 美元的拿鐵,在墨爾本的本土咖啡小店只需要一半的價格,且口感更多元。當代食品工業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日常接觸的飲食變得快餐化,對在銀行區上班的白領來說,一杯咖啡的功效和紅牛並無二致,都是提神飲料罷了,但對注重咖啡口感的墨爾本人來講,咖啡才不是一種速食產品,它就是「水」,是日常生活中講求儀式感的必需品。世界五百強企業中以品控聞名的連鎖咖啡店就這樣淹沒在墨爾本集群出現的獨立小咖啡館中,在墨爾本找一家星巴克就好比在機場等一艘船。關於咖啡這件小事情上的執著,恐怕只有義大利能與墨爾本相媲美了。

癡迷咖啡的墨爾本當地人 Chris 很熟悉城中的義大利文化聚落社區卡爾頓(Carlton),在一個風日晴好的下午我們一起逛了這片墨爾本咖啡文化的發源之所,以萊貢街(Lygon Street)聚集的咖啡館為中心向外擴散,與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相毗鄰,整個 Carlton 區的氣質優雅安靜。至今仍有數量可觀的義大利人居住於此,故此這裡一直都有「小義大利」之稱。沿墨爾本大學南側隨意溜達,藏著許多家門臉並不起眼的小咖啡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以 Seven Seeds Specialty Coffee 為首的咖啡館大多提供自有品牌的咖啡豆。客觀來講,澳洲的氣候與土壤並不是種植咖啡豆的最佳環境,可越是如此,這裡的咖啡店主就越看重生豆的品質。產自中南美洲、非洲等地的咖啡豆和整座城市相聯結的契機是由一座座咖啡豆烘焙工廠(Roaster)完成的。那些能夠在咖啡業競爭如此激烈的墨爾本立足的著名咖啡店本身都擁有自己的 Roaster,工坊往往隱藏在小巷之中。

墨爾本的獨立咖啡店往往自產咖啡豆,來自中南美洲、非洲等地的豆子經工坊烘焙。

在與咖啡的緣分上,澳洲人天生的那一份慵懶正適宜接納這種蘊藏著馥鬱香氣的植物果實,一杯好咖啡中藏著的溫和興奮劑也與這裡常有的清朗氣象相配。

我和 Chris 沿著 Elgin Street 去萊貢街的那一天,空氣中似能嗅到香草料的餘味,也許正好遇到了哪家工坊在烘咖啡豆也不一定呢。在去墨爾本之前,我從未將每天烘焙咖啡豆、製作咖啡的咖啡師與藝術家聯想到一處。然而墨爾本的 Barista 們真的好似活躍在城中的藝術家,合格的咖啡師會知曉如何加熱牛奶才不會令牛奶過熱或過度起泡、如何研磨咖啡豆才能令咖啡豆的味道充分打開。即便隨意走進一家並未經過「網紅裝修」的小咖啡館,成套擺放的咖啡製作工具都配備齊全,無論你偏愛傳統的濾滴(Pour Over)、冷萃(Cold Drip)、虹吸(Siphon)抑或氮氣(Nitro),屬於墨爾本咖啡的鳴奏曲都經由咖啡師的手隨時變幻出新的創意。那些遵守精品咖啡行業標準(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做出的手沖咖啡,每一杯的口味都別緻地略微有差別。

老街區的咖啡館往往與塗鴉一同出現,寂靜與嬉皮都有存放太空。

這座城市的咖啡就是如此迷人,一個普通墨爾本人的一天是從喝咖啡開始的。在由移民文化構成的澳洲,起床先喝上杯咖啡可與歐洲貴族的傳統沒有半分關係。對 Chris 這樣的當地人來說,去到心頭好的熟悉咖啡館和回家一樣,店裡的咖啡師往往早已變成了自己的朋友,老闆記得每位熟客的口味偏好……在墨爾本的咖啡館裡你絕少能看到抱緊筆電電腦緊皺眉頭打著語音電話的白領,大部分咖啡客只是淡淡地坐著和朋友聊著天,偶爾對經過的人笑笑。咖啡館成為了最放鬆的樂園,當地人聚集於此,因咖啡而聯結相互分享精神歡愉,這便是我們愛著的、獨屬於墨爾本的咖啡心情。

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每天從墨爾本港 Port Melbourne 的貨櫃中上岸。

咖啡因樂園

[1]

Pellegrini』s Espresso Bar

墨爾本最具盛名的咖啡館,也是墨爾本咖啡文化的鼻祖和歷史見證者。自1954年開業至今,這裡的裝修與目錄60年未換,咖啡在保持一貫水準的同時堅持不漲價。若你想了解墨爾本的咖啡歷史,這裡會有極佳的情懷體驗。

[2]

Dukes Coffee Roasters at Ross House

位於Flinders小道上的Dukes咖啡並不是那種靠第一眼博得注意的店,但它的郵筒綠色方格窗格外具有膠片感,街邊經過的路人常與別緻的窗戶組成風景。整座咖啡館是一座環保建築,由可回收木材打造。店內的座位不多,人們在等待咖啡做好的時間內無形中拉近了距離。

[3]

Auction Rooms

從外觀來看,這裡並不是個新潮摩登的咖啡館。淺藍色的磚牆上方塗著的白字記錄著它的歷史,「EST.1864」。這座由舊倉庫改造而成的咖啡館擁有不輸給任何一家裝修精緻店鋪的咖啡和麵包。《The Age》雜誌在Good Cafe Guide特輯中形容這裡就像電影裡設定般的咖啡館。

更多精彩請戳

跟隨Coco Chanel重溫電影中的時裝情結,在愛馬仕的場景轉換間暢遊藝術樂園 | EVENT

山野夢饗即景——食物的四季鳴奏曲 | VOYAGE

讓綠色料理清理你身體裡的那團火,用微澀描摹夏之味 | CUISINE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