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林宰平與林庚:古籍隊伍中的父子兵

1958年2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召開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大會,這是我國首個古籍出版方面的管理機構,負責全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全面規劃和統一部署。這個機構的成立,反映了國家對大力開展古籍圖書出版工作的重視。古籍小組成立伊始,便多方延攬人才,全國古籍整理方面的專家匯聚一堂,按照文學、歷史、哲學進行分組,每組二三十人,可以說集一時之俊彥、薈全國之大家。

這些專家中,有師生、有同事、有知己,但鮮有人知,還有一對父子成為了古籍小組分組組員,為我國的古籍整理出版事業一起奉獻光和熱。這對父子就是林宰平和林庚。林宰平加入古籍小組這一年,正值傘壽,時年80歲,而林庚剛滿48歲,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根據林氏父子二人的研究方向和學術專長,林宰平被列入哲學組,林庚被列入文學組。林氏父子的入選,成就了我國古籍整理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話。

林宰平先生

作為一位跨世紀的老人,林宰平的資格不可謂不老——1903年考中舉人。福建省歷史上英才輩出,科舉時代一度有“無林不開榜”之說。林宰平因此常與其他一眾林姓進士被人口耳相傳,其中包括林則徐、林琴南、林語堂等。林宰平是清代最後一期的科考舉人,同期的有沈鈞儒。林宰平在1903年的科舉考試即癸卯科考試中中舉,後應殿試,得賜進士出身。1905年,林宰平又以新科進士的身份被清政府送到日本學習法律。回國後,一度在北洋政府司法部任職。1929年,林宰平辭去公職,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哲學系任教,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國務院參事室參事。

林宰平長期致力於哲學宗教研究,並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雖然被列入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哲學分組,但林宰平不僅僅是哲學家,他在文學、法律、書畫等諸方面也有著極高的造詣。法律方面,撰寫、編譯有《日本預備立憲之過去事實》《民事訴訟法》《債權總論》等;文學方面,著有《北雲集》《稼軒詞疏證序》等;書法方面,著有《帖考》,線裝四冊,古籍小組組長齊燕銘題簽,《帖考》對二十二種叢帖進行考辨,是一部極見功力之作,徐森玉在為《帖考》所作序中寫到:“宰平先生畢身致力於斯,自程南邨後,未有如先生之精於帖學者。”

《林志鈞〈帖考〉手稿》

說起林宰平,不能不提及皇皇四十巨冊的《飲冰果店合集》的編選出版。這部在當時最為詳備、對研究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具有極高學術和資料價值的梁啟超著作集,是林宰平受梁啟超本人之托,將梁啟超著作,包括一大箱未刊手稿進行整理、審定、編選,分《飲冰果店文集》16冊(45卷)和《飲冰果店專集》24冊(104卷),交由中華書局於1936年出版。林宰平在《飲冰果店合集》序言中寫道:“知任公者,則知其為學雖數變,而固有其緊密自守者在,即百年不離於史是矣。”這是對梁啟超一生學術研究的高度概括。《飲冰果店合集》的編訂出版,是梁啟超與林宰平二人之間相互敬重、相互信任的深厚友誼的表現。

1925年,林宰平與梁啟超還曾一起推薦初到北京、正為生計發愁的沈從文到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做辦事員,幫他順利度過了生存的難關。沈從文後來回憶林宰平時寫道:“宰平先生逝世已三周年,他的溫和親切的聲音笑貌,在熟人友好印象中,總不消失。他做學問極謹嚴、認真、踏實、虛心,涵容廣大而能由博返約。處世為人則正直、明朗、謙和、儉樸、淳厚、熱情。”林宰平與梁啟超還一同拜訪“晚輩”“後生”梁漱溟,討教“如何可以把貴族氣味的佛教改造成平民化,使大家人人都可以受用”。梁啟超彼時已名滿天下,比梁漱溟大整整二十歲,此次拜訪後二人成為忘年交。

林宰平還曾為王國維墓志書丹。1925年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後,王國維與林宰平分別擔任導師和講師,二人在共事期間結下友誼。1927年,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但直到1929年6月3日,王國維去世兩周年之際,清華大學校方在師生的請求下才決定為王國維立碑,碑文由陳寅恪撰寫,林宰平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從此,“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之句,成為經典。

由以上諸多事例可以看出,林宰平不僅是一位大學者,其人品也得到諸多大家的敬重與欽佩。

林宰平的長子、長女,都出生在福建。1907年,林宰平攜家眷到北京任職,居住在宣南,林庚於1910年2月出生於此。林庚字靜希,是林宰平的次子。他在1928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就讀兩年後,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不在物理而在文學,於是申請轉入中文系。林庚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中學畢業,我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醉心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科學新成果,想借以探尋未知的世界。慢慢地我發現,有限的科學方法在無限的宇宙面前顯得那樣蒼白。而藝術卻是超越性的,藝術的感受刹那而永恆,能於一瞬見終古,於微小顯大千,能使我們超越有限直面無限的宇宙。於是我轉入中文系,希望通過詩歌實現人生的解放。”

在中文系就讀期間,林庚的文學情懷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創作了大量詩歌,與同期學生季羨林、吳組緗、李長之被譽為“清華四劍客”。畢業後,林庚留校擔任朱自清的助教,並幫助聞一多批改學生國文課作業,還應鄭振鐸之邀擔任《文學季刊》編輯。任職期間,林庚有幾部研究專著陸續出版:1954年《中國文學簡史》、1957年《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到1958年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時,林庚已成長為頗有建樹的青年才俊,所以適時地入選了古籍小組文學分組成員。

1959年的林庚,擔任古籍小組分組成員

此後,林庚為我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做了不少工作。1958年,林庚與遊國恩組織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的部分教師和1956級中文系學生,對陶淵明展開了深入研究,爬梳整理陶淵明的相關資料,編成《陶淵明研究資料匯編》,對陶淵明的詩文作品及相關研究評論進行整理,編成《陶淵明詩文匯評》,先後於1961年8月、1962年1月由中華書局編輯出版。1964年重印時,兩部書合成一部,列入“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叢書,書名改為《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上下)。1961年,林庚與陳貽焮、袁行霈共同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並很快完成編纂,林庚撰寫了前言。1962年3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時,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署名為“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

林庚的學生袁行霈在回憶林庚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幾十年近距離的接觸,我越來越感到靜希師首先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詩人,超越平庸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極致。他有博大的胸懷和兼容的氣度,我從未聽他背後說過別人的壞話;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對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總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林庚的成長,自然離不開父親林宰平對他的影響。林庚就此這樣說:“我父親通佛學,寫舊詩,走的是宋詩一路,我卻作新詩、好唐詩,說不上多少家學。我的四書是他教的。上小學時每周要寫一篇《本星期之感想》給他閱改,到中學後也不管了,真正的學術交流不多。”但他又補充說道:“我出身書香門第,幼年時就在文學的氛圍中渲染。”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林庚的長兄林幾同樣值得一提。林幾的名氣似乎沒有父親和弟弟大,也許不為很多人所知,但他在我國法醫界,卻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可以說林幾是我國法醫學的奠基人。

林幾

林幾,字百淵,1897年出生,童年在祖居地福州市烏石山下懷德坊(今道山路52號)“竹柏山房”渡過。林幾自幼隨外祖父識文斷字,母親梁秀藥、舅父梁敬錞(歷史學家、曾任台北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907年,10歲的林幾與妹林東枝(1904年生)隨父母遷居北京,在北京讀完高小、中學後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政法科。

留學期間他因為參加愛國學生運動被迫回國,在學業無法繼續的情況下,父親林宰平與其深談一次,就是這次深談,讓林幾決定放棄法律專業的學習,於1918年考入北京醫學專門學校,1949年4月到南京,擔任“中央大學”法醫學主任教授,“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後,林幾開辦第二期司法檢驗專修科。之後,林幾受聘為國家衛生部衛生教材編審委員會法醫組主任委員,負責編審法醫學教材,有《最近法醫學界鑒定法之進步》《疑案鑒定實例》《二十年法醫學之進步》等專著存世。

(文章原載於《 中華讀書報 》 2018年5月23日7版)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