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基金頻發後遺症:公募基金扎堆清盤“迷你基金”

  易妍君

  公募基金清盤仍在提速。2018年以來,已有超過40隻基金進入清算程式,清盤基金數量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總量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截至2017年12月31日,“迷你基金”(規模跌破5000萬元清盤紅線的基金)更是數以百計。《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0家基金公司有5隻以上“迷你基金”,其中,7家公司擁有的“迷你基金”隻數多達8隻(剔除新發基金及封閉式基金)。

  從歷史數據看,無論是清盤基金還是“迷你基金”,二者的數量幾乎都達到了歷年同期最高點。與此同時,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以及日趨嚴格的監管環境,基金公司在管理產品方面或將迎來更多挑戰。

  正向淘汰

  近年來,基金產品的優勝劣汰愈演愈烈。2014年9月,公募行業出現首隻清盤基金。相關數據顯示,2014~2016年,清盤基金的數量分別為4隻、31只和18隻,而2017年全年清盤基金的數量高達100隻。

  隨著“迷你基金”隊伍的日趨龐大,也預示著2018年基金清盤或將提速。根據相關規定,在開放式基金合約生效後的存續期內,若連續60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或者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200人的,則基金管理人在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後有權宣布該基金終止。

  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梳理發現,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有300多隻基金的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剔除新發基金、封閉式基金,不同份額合並計算),部分基金的規模已不足3000萬元。其中,天弘基金、大成基金、中融基金、華富基金等公司旗下的“迷你基金”數量相對較多。

  從基金類型來看,債券型和混合型基金佔據了大半壁江山。但單就業績而言,截至今年3月19日,大多數“迷你基金”仍然處於盈利狀態。

  而一些規模不足3000萬元的“迷你基金”,並沒有放棄自救。記者注意到,部分基金仍在增聘或更換基金經理、或是增加合作銷售機構,也有基金近期已經公告轉型計劃。

  需要提及的是,正如上文所說,基金清盤加速,從去年開始已有顯現。有分析人士指出,2017年陸續頒布了相關基金監管新規,加之債券市場持續震蕩、市場弱勢等因素的影響,基金產品的清盤明顯提速。2018年以來,這一態勢得以延續,甚至有可能更加嚴重。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明,出於保護投資者利益、積極響應監管及市場趨勢、整合優化旗下產品線(等原因),在與持有人進行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其所在)公司陸續主動處置旗下部分“迷你基金”,未來將進一步集中公司優質投研資源,更好地為持有人服務。

  他認為,基金清盤是市場的自然出清行為,大家的接受度已經越來越高。自2014年破冰至今清盤的基金數量佔比其實非常低,未來還將有更多不適應市場節奏的基金面臨清盤。在當下的時點,積極響應監管,清盤是值得提倡的行為。

  華北某基金公司也表示,市場環境、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一些產品不再適合新的市場環境,這是造成清盤的一個主要原因。而清盤本身對資本市場是有積極意義的,是一種正向流動,對基金公司而言,也可以更加集中資源,提升管理能力和運營效率。

  不過,格上理財研究員楊曉晴向記者指出,近年來“迷你基金”和清盤基金的數量顯著增多,是前期基金頻發與基金產品同質化的後遺症。在優勝劣汰的競爭格局下以及受新規約束,部分委外基金大規模贖回的背景下,部分基金規模驟降成為“迷你基金”甚至清盤,是基金行業的一種淘汰機制。

  轉型“保殼”

  除了基金清盤之外,基金公司還需要面對如何將“迷你基金”轉危為安的考驗,不同風格的基金公司或許有不同的選擇。

  對於同一時期,公司旗下出現較多“迷你基金”的情況,上述地處華北的基金公司告訴記者,如果產品達到清盤條件,公司將按照規定啟動清盤流程。產品清盤後資金會退回投資者账戶。整體而言,清盤畢竟是個別現象,不會給公司業務造成影響。

  “‘迷你基金’的成因很多,基金公司會根據每隻產品的不同情況分別分析。如果某些基金因為周期性等原因導致規模變小,但本身仍有競爭力,基金公司會傾向於持續運作;如果某些產品已經不符合市場需求,基金公司則會考慮啟動基金清盤流程。”華南某基金公司同樣認為,近年來,基金清盤數量增多,清盤業務流程較成熟、完善,對基金公司業務運作影響甚微。

  其總結稱,對於低於5000萬元的公募基金,基金公司在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的前提下,根據基金類型、客戶構成、投資風格等因素綜合考量進行解決方案選擇,除了清盤、結束基金運作,還可能通過基金轉型模式,將基金轉型為更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另外,則是通過加強持續行銷,將基金規模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迷你基金”較多的基金公司,其新發基金的速度也可能受到影響。

  2017年年底,有媒體報導,監管層對“迷你基金”推出新政,即“對於旗下‘迷你基金’數量較多的基金管理人,原則上對其上報的產品適用6個月的注冊審查期限。普通發起式基金、權益類基金暫不納入上述‘迷你基金’計算口徑”。不過,記者並未從公開管道找到相關檔案。

  如果按照上述說法,對於“迷你基金”數量較多的基金公司而言,其產品獲批節奏有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因為如果是採用簡易程式,一般情況下,新發基金的申請受理後,大概20個工作日即可獲批,而大部分常規基金都是通過簡易程式來審批。

  顯然,監管層已開始注重對“迷你基金”的管理,以避免損害份額持有人的利益。這無疑為“迷你基金”較多的基金公司施加了不少壓力。

  整體來看,“迷你基金”增多以及基金清盤加速,與基金業前期的發展狀況不無關係。除了種種外界原因以及市場因素,基金公司進行產品布局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促成了這一現象。比如,以“種子基金”的形式積累投資業績,以便後續能夠將規模做大。

  雖然“迷你基金”數量增多已逐漸成為行業內的普遍現象,但基金規模過小,並不利於投資運作,加之監管趨嚴的因素,從長遠發展來看,減少“迷你基金”數量才更有利於基金公司以及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對於“迷你基金”現象,楊曉晴強調,基金公司應把重心放在投研領域,把業績做好,才是公司長盛不衰的不二法寶。依靠管道與行銷手段得來的規模擴增較難長期持續。

責任編輯:關海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