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人士竟呼籲為“精日”正名,什麽情況?

資料圖:精日分子。(圖源:BBC中文網)

最近,BBC中文網刊文稱,尋求中日關係“真正正常化”,就應該為“精日”恢復名譽。作者據稱是一個“多年來觀察中國社會和中日關係”的日本媒體人。在他看來,“精日”分子是文明、禮貌、素質高又講求生活品質的人,他們向往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如當年日本人欣賞唐朝一樣,“只有中國政府真正接納這些人,中日民間交往的基礎才能牢固”。

且不論作者所謂的中日關係“真正正常化”究竟何指,單就他對“精日”的表述就夠人大跌眼鏡了。“精日”分子與中日友好人士有著本質區別,作者自始至終都在混淆這兩個概念。這種概念不清不僅難以讓人接受為“精日”正名,反而汙名化了真正的中日友好人士。

“精日”不僅僅是在精神上把自己當成日本人那麽簡單。網絡上,他們煽動民族仇恨、鼓吹“日本種族優越”,一口一個“你支、我皇軍”,天天叫囂“父母賜我支那身,皇軍賜我大和魂”;現實中,他們身穿侵華日軍軍服在抗戰遺址上拍照、擺造型,還引以為樂。他們對所謂“精神母國”的熱愛是建立在對本國民族的褻瀆侮辱之上的,基本表現是迷戀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篡改歷史真相,貶低中華文明。試問這樣的言行,哪裡可以看得出“文明、禮貌、素質高”?

即便是拋開他們中國人的身份不言,即便是日本人有這樣的認識也是不健康的。1972年日本在《中日聯合聲明》中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在此基礎上,中日兩國得以實現邦交正常化。而“精日”分子卻把理應嚴肅反思的軍國主義侵華歷史當成娛樂的噱頭,不僅傷害中國人民的情感,擾亂對歷史的正確反思,也破壞幾代人為改善中日邦交做出的努力。

最讓人感到可笑的是,作者認為,中國政府和媒體對“精日”一詞是否繼續汙名化,是他們是否能正視戰後實現了民主自由的日本的“試金石”,其還引用一位受訪者的話說“官媒突然怒懟‘精日’彰顯自信不足。”作為一個“多年來觀察中國社會和中日關係”的日本媒體人,作者似乎對於中國社會對日本文化的認可“選擇性失明”。如今在中國,看日漫、吃日料、喜歡日本遊戲的年輕人並不少,中國政府並沒有因為他們喜歡的東西是“日本的”而大肆譴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發展方面也有將日本經驗視作參考,或借鑒或學習。

誠如這位作者所言,認同何種文化、選擇何樣生活方式是個人的自由。但如果是鼓吹法西斯主義、煽動民族仇恨,這就遠遠超出了自由的邊界,觸犯了法律。

2018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明確了“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宣揚、美化侵略戰爭和侵略行為,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警察機構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為打擊“精日”分子的囂張氣焰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亞洲,日本長期以來對二戰法西斯行徑缺乏正確的反省,並不時出現美化或否認侵略歷史的言行,中國與眾多亞洲國家一直呼籲日本必須正確反省歷史問題。“精日”分子被中國人視為民族“敗類”,這沒什麽好洗白的,也不能翻案。

今年6月底,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到南京參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日中兩國國民不應忘記歷史,更須面向未來,齊心協力為創建和平與美好的新時代而努力。”

近年來,日本有識之士正視歷史、以史為鑒、呼籲和平之舉的行為,受到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各國愛好和平人士的肯定。日本軍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的共同敵人,它所帶來的傷害需要兩國人民共同反思。對“精日”分子,中國不但要給予道德譴責和法律規範打擊,我們還希望日本人民一同抵製。因為他們並不是真正認同日本的優秀文化,而是把兩國人民共同的歷史傷痕當成調侃的對象和娛樂的工具。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讓歷史不再重演。中日關係曲曲折折四十多年,歷史問題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慰安婦”、大屠殺、靖國神社這些歷史傷痕之所以久久難以脫敏,很大程度上因為日本沒有得到徹底反思。把這個問題講清、說透,非但不會影響中日關係,反而會讓雙方更好地邁向未來。(人民日報海外網 王法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