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讓中國汽車跑遍全球

吉利汽車在寧波港口整裝待發。 本報記者 楊忠陽攝

吉利汽車在位於杭州灣的研發中心進行耐久性試驗。 本報記者楊忠陽攝

在中國汽車界,李書福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李書福之獨特,不僅在於他發言大膽並具有轟動性。比如:“轎車是什麽?不就是四個輪子,幾個沙發,加上一個鐵殼嗎。”比如:“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李書福之獨特,更在於他白手起家,以一個持續創業者的無畏和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執著,義無反顧地扛起自主創新的大旗,用超前的眼光不斷整合全球資源,把最初在人們眼中並不看好的吉利,打造成旗下擁有吉利汽車、沃爾沃汽車、吉利新能源商用車、吉利集團(新業務)、銘泰集團5大子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管理吉利、領克、寶騰、路特斯、沃爾沃、遠程商用車等多個汽車品牌,聚焦於未來大交通格局的全球創新型科技企業集團。2017年,吉利實現銷售汽車182萬輛、營收超過2700億元,在圓中國人汽車夢的同時,也為中國汽車人贏得了尊嚴。

“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在進入汽車領域之前,李書福已歷經5次創業轉產。

李書福的家鄉在浙江台州,向東就是太平洋。大海是一種向外的力量,哺育了人的冒險精神。少年時代的李書福,就不是一個安分的讀書郎,還在上中學時,他就開始通過騎自行車帶人掙錢,展現了一個商人的潛質。高中畢業時,靠向父親借的120元,李書福買了個照相機,踏上創業之路。他先後開過照相館、生產過冰箱、賣過裝潢材料、生產過摩托車,而且乾一行成一行。到1996年,吉利摩托車產銷量已達20萬輛,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摩托車的成功,讓李書福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然而,李書福真正被外界所關注,是在他造汽車之後。1996年,李書福以擴大摩托車產能的名義征下臨海市城東的800畝沼澤地,起初人們以為他是在“炒地皮”。當第二年建起廠房,他大膽對外宣布投資“5億元”進軍汽車業時,引來的卻是質疑與嘲笑。

造“四個輪子”的汽車與造“兩個輪子”的摩托車畢竟不同。李書福的困難不言而喻:缺少人才、資金、技術和設備,沒有“準生證”……可以說,除了造汽車的一腔熱情,幾乎什麽也沒有。要知道,當年上海大眾僅投產桑塔納時,國家就投了10多億元。更大的問題還在於,由於長期嚴格管制,當時中國轎車生產已形成“三大三小”格局,根本沒有給民營企業預留發展空間。

“我們企業造轎車,媒體不信,銀行不信,行業不認可,就連汽車零組件廠商都不願意賣給我們零組件。”李書福回憶說,有一次,他到上海一家零配件廠洽談合作事宜,接待他的一位總工程師聽說他們只有5億元,又是民營企業,還想造汽車,乾脆借口上洗手間離開了。

困難並沒有阻止李書福的腳步。“不低頭,不認輸,擦乾淚,堅持住,該受的苦我來受,該走的路我清楚。”出自李書福手筆的這段歌詞,正是他砥礪奮進的寫照。缺少技術,從拆車、模仿起步,自己摸索加上四處求教;資金不足,發揚“花小錢辦大事、不花錢也辦事”的艱苦奮鬥作風;沒有人才,自辦吉利學院培養人才;沒有“準生證”,千方百計“借殼”造車。

後來的故事家喻戶曉。那是1999年12月,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浙江台州調研,李書福當面請命:“請允許民營企業大膽嘗試,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講到激動處,李書福乾脆來了句“蕩氣回腸”的話:“如果失敗的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經過無數次奮爭與等待,2001年11月9日,原國家經貿委增發了一批汽車新車生產許可證,搭載著吉利自主研發的發動機,金屬衝壓車身的“吉利JL6360”終於榜上有名。這意味著在國家批準第一批轎車合資企業26年之後,吉利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質的民營企業。第二天,中國在多哈會議上被批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入世”與“李書福入局”就這樣同時出現在各大媒體上。

“從價格優勢走向技術領先”

吉利首款轎車“豪情”一面世,就以5.8萬元超低價格在市場上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為了應戰,夏利被迫降價,而每降一次,吉利必應聲再降。

“當年的夏利每輛13萬元,而今天同類同檔車每輛才3萬多元;當年的桑塔納每輛20多萬元,還要排隊購車,現在同類同檔車價格只要5萬元,大家可以算一算降了多少?”今天李書福回憶起這段經歷時,依然充滿自豪:“我們生產汽車,把中國汽車價格降了一大截,為用戶帶來了實惠!”

吉利以這種低價入市的打法現身江湖,借著中國私車市場“井噴”的大勢,在中國汽車行業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為企業迅速做大贏得了先機。2006年底,吉利年銷量已突破20萬輛,同比增長40%以上,躍升轎車行業第7名。

然而,價格戰也是一把“雙刃劍”。經過幾年高歌猛進,吉利開始後勁乏力。與此同時,由於批次產品品質問題和一些零組件的小毛病,一些用戶反響不好,經銷商也有些抱怨。不少媒體甚至質疑,吉利拚命做大規模,而品牌、管理和配套資源卻沒有跟上。

吉利到底出了什麽問題?經過反思,李書福堅定了轉型的決心,“所有汽車公司的發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低端走向高端,從價格優勢走向技術領先,面對消費更新,唯有向上發展”。

2007年5月17日,李書福宣布,吉利汽車進入了戰略轉型期。一直以來憑價格優勢取勝的吉利汽車,開始向“技術先進、品質可靠、服務滿意、全面領先”轉型。

這次轉型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產品上,吉利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更新換代,技術上更先進的自由艦、金剛、遠景“新三樣”取代了早期的豪情、美日、優利歐“老三樣”;品牌上,成功推出了全球鷹、帝豪、英倫3大子品牌,建立了800多家全新的品牌4S店;研發上,建起了先進的整車、發動機、變速器等產品和核心零組件的研發體系,掌握了爆胎監測與安全控制系統等一批新技術,80%以上的吉利汽車將達到C-NCAP碰撞五星級安全標準。

“所謂創新,就是基於對商業環境和市場需求洞察基礎上,審時度勢,將各種資源重新配置和組合,使企業獲得穩健可持續的發展。”多年以後,談到創新時,李書福對此依然念念不忘。

通過轉型,吉利獲得了20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00多項,世界性的發明專利幾十項。2010年1月份,“吉利戰略轉型的技術體系創新工程建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大獎,成為獲得該類獎項的唯一汽車企業。2009年,吉利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逆勢上揚,成為汽車行業中的耀眼明星。也正是這次轉型,為吉利後來收購沃爾沃汽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村小夥娶外國公主”

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沃爾沃總部,李書福和福特首席財務官路易斯·布斯坐到了簽字桌前,打開股權收購協定文本,開始簽約。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是當時中國汽車企業最大的海外並購,被人形象地喻為“農村小夥娶外國公主”。

那一刻,李書福流淚了。

2002年,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不久的李書福,興奮地對員工們宣布:“我們要收購世界名牌沃爾沃!”當時很多人以為這只是個玩笑:“這顆衛星未免放得太大了吧?”

這家於1927年成立的瑞典汽車公司是瑞典人的驕傲。20世紀五六十年代,奔馳、寶馬和奧迪公司的發展均落後於沃爾沃汽車。20世紀80年代,沃爾沃汽車仍與奔馳、寶馬公司並駕齊驅,並略勝於寶馬公司。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沃爾沃汽車由於被福特兼並,管理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受到製約,戰略上失去了主動權,進入了發展瓶頸期,汽車產量停滯不前,並逐漸被寶馬公司趕超。但沃爾沃在安全性上,從來沒有被同行超越。

事非經過不知難。從2007年初吉利借底特律車展的機會向福特表達意願,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12月福特發布出售沃爾沃轎車業務公告,拿到“路條”,再到三周前確定融資結構,歷史終於給了吉利千載難逢的機遇。2010年8月2日,吉利與福特在英國倫敦舉行沃爾沃轎車公司資產交割儀式,完成對沃爾沃轎車公司100%的股權收購。

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100%的股權,得到了非常寶貴的資產,包括沃爾沃商標的全球所有權和使用權、10個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及產品平台、4個整車廠、1家發動機公司、3家零組件公司、3800名高素質研發人才的研發體系、分布於100多個國家的2000多個銷售網點、服務體系及1萬多項專利和專用知識產權等。

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是中國汽車產業跨越式發展的代表。路透社評論說,“這反映出中國汽車在國際汽車舞台上正在快速崛起”。

國際汽車產業並購不易,融合更難。外有戴姆勒與克萊斯勒分手的前車之鑒,內有上汽整合韓國雙龍失敗的教訓近在眼前,但李書福以非凡的智慧和胸懷,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幾年來,沃爾沃汽車和吉利汽車互相支持、資源互補,在集團內部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協同效應,不僅加速了沃爾沃汽車的複興,而且推動了吉利汽車的銷量和品牌“向上”。

數據顯示,吉利汽車在2016年銷售76.6萬輛、同比增長50%的基礎上,2017年再度實現了63%的高增長,一舉邁過了年銷售百萬輛門檻。當年吉利從福特手中並購沃爾沃汽車時,沃爾沃全球銷量不到37萬輛,虧損147億瑞典克朗,而去年,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已增長到57萬輛,盈利141億多瑞典克朗。

更讓李書福高興的是,雙方共同打造的領克汽車不僅迅速得到中國市場的認可,未來還將進入歐洲市場。這意味著,中國汽車將開始真正融入全球價值鏈,邁向中高端。

“我是開放的全球主義者”

“我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我是開放的全球主義者,我支持全球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我支持中國汽車工業更加開放,鼓勵中國汽車更好地走向世界,實現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動世界各國經濟合作多贏,給全球用戶帶來實惠,充分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是李書福經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內心的真實渴望。

2017年6月23日,吉利控股集團成功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汽車49.9%的股份,以及英國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我們入股寶騰汽車,並全面負責運營管理,成為路特斯跑車的控股股東,就是要幫助這兩個品牌重現往日生機。”李書福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和“走出去”戰略的支持和指引下,吉利在國際化的過程中越來越成熟,逐漸從以資金換技術,開始更新到向外輸出技術和管理,向世界展示“一個全新的吉利”。

從一開始,李書福的汽車夢就與世界聯繫在了一起。從並購沃爾沃汽車,到收購寶騰、路特斯股份,再到參股戴姆勒,他的全球化夢想越來越清晰。2017年11月份,吉利控股集團全資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12月份,吉利控股集團參股沃爾沃集團,成為該公司第一大持股股東,並擁有15.6%的投票權。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2月24日,吉利控股集團宣布,已通過旗下海外企業主體收購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涉及金額鋼彈90億美元,吉利控股集團也因此成為戴姆勒最大的股東。

前不久,吉利集團(新業務)與戴姆勒決定在國內組建合資公司,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移動出行服務是未來出行領域的一個新領域,吉利控股集團已於2015年戰略投資了新能源汽車共享出行服務平台曹操專車,這也是中國首家進軍這一市場的汽車製造商。

同時,吉利控股集團還致力於融合鐵路網、互聯網,組建智慧立體化出行生態。今年5月份,吉利攜手騰訊、中鐵總公司成立國鐵吉訊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將從為旅客提供動車WiFi為入口,逐步打造整個鐵路增值服務雲平台。今年11月份,吉利控股集團與航天科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將在高速飛行列車、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開展重大項目合作。11月26日,吉利控股集團與中國電信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雙方將在車家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5G和V2X、邊緣計算等領域進行合作。上述合作,將有利於加快吉利控股集團從汽車製造商向全球創新型科技企業集團轉型。

“汽車產業具有開放、合作、協同的特點,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還需要開放合作、包容發展。”在李書福看來,今後全球的汽車企業最多也就是四五家,任何單打獨鬥,自己關起門來競爭,成功的機會都不會很大。因此,吉利一直秉承開放、包容、協同的國際化理念,通過與全球合作夥伴協同、分享及持續的研發投入,不斷提高技術主動權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儘管近年來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車在“品牌向上”方面實現了新突破,但李書福對中國汽車產業現狀始終保持著清醒認識,並時刻充滿危機感。“雖然中國汽車年銷量早已躍居全球第一,但乘用車市場56%仍是外國汽車品牌,更讓人擔憂的是,中國汽車40%以上都是中低端品牌,價格便宜,利潤很低。”李書福說:“如果不彌補這些短板,不盡快形成中國汽車全產業鏈競爭優勢,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就會繼續被全球各國汽車品牌瓜分,中國的被動局面將很難徹底改變。”

站在新起點,民營經濟如何再創輝煌?“堅定不移、義無反顧地開展品質革命,必須堅定轉型更新高品質發展這條路線。只有這樣,中國的經濟才能夠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成功。”李書福堅定地認為,中國汽車企業唯有通過創新驅動,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才能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力,推動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這個過程,不僅會對中國製造業產生全局性影響,也會對全球汽車工業貢獻力量,贏得同行與用戶的尊重”。

堅定信念勇向前

李書福

吉利的汽車夢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並實現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的,也是中國民營企業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在產業和消費更新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創造、反省、革新的縮影。總結吉利的實踐與探索,我有以下感悟:

一是做事情必須認準一個方向,堅定一個信念,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個使命。一定要打基礎、練內功,千萬不能隨風曼舞,否則風口過後,只會留下一片狼藉。

二是中國汽車工業要做強做大,必須進一步放開管制,歡迎更多的人參與到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中來,鼓勵各種形式的創新與探索。當前進入電動汽車行業的投資者很多,互聯網企業造車也搞得如火如荼,這是一個很好的勢頭,一定要積極引導,大力支持。但是有些現象必須引起重視,比如利用互聯網概念、電動車概念以及借發展實體經濟投資汽車工業的名義,其目的不是造車,既不想自己承擔風險,又想乘機變相撈錢,這樣做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現在進入汽車行業不是沒有機會了,只是機會少了一些,難度大了一點。一定要聚精會神、認真嚴肅、高度重視。就當前的中國汽車工業而言,應當盡早盡快鞏固自己的能力,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實惠,提高中國汽車工業的全球競爭力。

三是不能急功近利。要實現夢想,必須腳踏實地遵守事物的客觀規律,播下希望的種子就會帶來光輝的前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就是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播下了民族複興的偉大種子,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一定會因此而擁有光輝的未來。大道至簡,規律不可抗拒,只要內外兼修、厚道善良、頑強勇敢、兢兢業業,一分耕耘就有一份回報,明天才能更美好。

四是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必須是依法合規、公平透明,必須以人為本,合作共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的小聰明,都有可能變成嚴重的問題,產生嚴重的後果。做成一個成功的企業很難,毀掉一個企業的前途卻很容易。所以,做企業必須天天如履薄冰,時刻牢記合規的重要性、法律的嚴肅性。

(經濟日報 記者:楊忠陽 責編:於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