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70後到00後,他記錄下中國40年市井生活

1978年,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園春遊。

圖 | 齋藤康一編輯|李凱祥 趙吉

校對 | 郭利琴

1965年,日本攝影師齋藤康一隨日本代表團來到中國大陸,參加第一屆中日青年大聯歡活動,這是他與中國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42天的訪問中,齋藤在中國隨走隨拍,總共用掉了八九十卷膠片,留下近3000張底片,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捕捉到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細節。

從此,齋藤和中國結緣。1976年,他第二次來到中國,此後的40年間,共拜訪中國80余次,到過北京、上海、蘇州、哈爾濱、拉薩等城市,拍攝了數萬張照片,忠實地記錄了40多年來普通人的生活變化。

齋藤覺得,目睹中國幾十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並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來是一件幸運的事。這數萬張普通人的生活小事,反映出了40年國家發展的大畫面。

七八十年代

齋藤康一1935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攝影專業。在肖像照領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1965年的訪問後,中國給齋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回憶起這次訪問,覺得“雖然從表面上看,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感受到社會有一股朝氣,未來似乎充滿希望。”

1976年,因為負責中日大交流前期的報導工作,齋藤應邀來到上海。兩年之後,他第三次到訪中國,當年,兩國簽署了《中日友好合約》。

他又一次在中國舉起相機,除了正式訪問的照片之外,還記錄下了許多當時市井生活的剪影。

1976年,上海,上海京劇團正排演革命現代戲《戰海浪》。

1976年,上海,上海京劇團的一名成員在家中指導孩子清唱。

1978年,北京,軍人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國營拍照點等待照相。

1978年,北京,清晨,幾個人在長安街上騎著滿載廢品的三輪車。

1978年,北京,大柵欄(“大石欄兒”,漢語拚音:dàshílàr),過去冷清的市街逐漸重現人潮,“發展經濟”的招牌,成為時代的寫照。

1979年,蘭州,一名身穿西裝拍照的本地男子引起圍觀。人們的穿著正在發生微妙的改變。

1979年,呼和浩特,清真寺前廣場上的行人。

1983年,上海,陰雨天,行人在淮海中路上穿梭。

1983年,杭州,小巷裡,一個小女孩兒在戶外做功課。

1983年,紹興,工人們正在往船上搬運紹興酒。

1984年,蘇州,一對新人和他們的新房,桌上的擺設,是當時的標配和時尚。

1984年,蘇州,宿舍裡,幾名女生正在用餐。

1984年,蘇州,撐傘上學的學童,這是煙雨江南的常見景象。

1984年,蘇州,虎丘塔前,遊客爭相拍照留影。

1984年,蘇州,一家三代人的新居所。新型公寓開始出現。

1985年,成都,路邊小販,攤位上擺著治療骨傷的各種名貴藥材。

1985年,昆明,在一條富有年代感的街道邊,有兩個小孩在吃麵。

1985年,蘇州,午後的陽光灑落在街道上,樹影搖曳,穿流著下班回家的自行車潮。

1985年,蘇州,一位老人趁著氣象好,在家門口曬起了棉被。

1985年,蘇州,穿戴漂亮的小女生在石板橋上行走。

1985年,蘇州,小賣鋪前的“膀爺”。

1986年,廣州,街邊小販,傳統的小雜貨店曾是這座南方商業城市的特色之一。

1988年,揚州,路邊石凳上閑聊的人與街邊休息的三輪車夫。

九十年代

90年代,齋藤更加頻繁到訪中國,除了北京和上海,山西、重慶、雲南、青海、貴陽、福建、拉薩,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人們漸漸富裕起來,業餘生活也更加豐富。在齋藤的鏡頭下,有上海外灘跳交誼舞的市民,有西雙版納潑水節上嬉戲的孩子,有沈陽大街上的舞蹈遊行隊伍,還有福建街頭,興奮地騎上新摩托車的男青年。

1991年,山西,五台山普化寺外,一名男子在簡易的木橋上騎著自行車。

1991年,山西五台山,在自家後院洗衣服的姐姐,旁邊是她的兩個弟弟。

1993年,上海,改造中的淮海中路,行人、腳踏車與施工車輛被雨水雜糅在一起。

1993年,上海,擠公交的上班族。

1993年,上海,外灘廣場上的社交舞。最早的廣場舞仍講求傳統的男女成雙。

1993年,重慶,擁擠的渡輪。

1993年,重慶,碼頭上,等待渡輪的人們。

1994年,北京,胡同中的三輪車夫與遊客,那時“胡同遊”剛剛興起,對外國遊客非常有吸引力。

1994年,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到此一遊的中學師生們興奮不已。

1995年,大理,農忙期間,一位男性青年在旁邊打盹。

1995年,大理,在牆根下休息的老人們。

1996年,北京,胡同裡的鄰裡生活。

1996年,北京,一條即將消失的胡同,將改建成像後方高樓一樣的現代化樓房。後方的高樓之前也是胡同。

1996年,北京,一對老夫妻在客廳包餃子,從擀麵皮、剁肉餡、包餃子都自己來,很少下館子。

1996年,北京,小區廣場裡嬉戲的兒童,新式的住宅正產生著新型的鄰裡關係。

1996年,北京,三元東橋附近,三個上班族騎著腳踏車正準備穿過路口。

1996年,北京,清晨龐大的上班自行車車流,隨著汽車的興起,這般景象很快就消失了。

1996年,北京,什剎海的舊貨路邊攤,這裡多是外路邊攤主。

1996年,雲南,西雙版納潑水節上, 男女老少在一起享受這清涼的節日。

1997年,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區,一男子與他的驢。雲南地型崎嶇,多數居民家中會養驢或馬來馱貨物。

1997年,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區,在自家菜園旁,男孩們爬上樹玩耍。

1998~2001年,青海,藏族牧民與兒童。

1998~2001年,青海,一位牽著馬的牧民。

1998年,山西,太原一小學教室裡,一名女教師抱著孩子教學。

1998年,貴陽,一位穿戴傳統服飾的苗族女孩。

1999~2001年,上海,市民參觀地產商的銷售房模型,房市熱起來了,對社會經濟和日常生活,甚至觀念上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1999~2001年,上海,新潮婚禮,新郎擁吻新娘,好友們起哄大笑。

1999年,北京,一家人擠在客廳的小圓桌上一起吃飯。

1999年,沈陽,大街上的舞蹈遊行隊伍。

1999年,哈爾濱,火車站裡,幾名來華批貨的俄羅斯女子,每個人都提著裝滿貨品的大包。

1999年,福建,一男子騎著他新買的摩托車,現代化之風逐漸吹入,許多年輕人到城市找工作。

1999年,雲南,中越邊境附近,一男子沿窄軌小鐵路將牛牽回家,此時,牛仍是耕作主要的勞力。

1999年,拉薩,藏族過年時盛裝的青年男女,他們鮮豔的服裝上搭配有紅瑪瑙和其他墜飾珠寶。

21世紀

20世紀之後,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進一步體現在齋藤的鏡頭之下,老小區被拆除,新樓拔地而起,奧運會和世博會相繼舉辦。時光荏苒,白雲蒼狗,對比回看這些照片,我們在尋找童年足跡的同時,也不禁感歎時代的變遷。

2000年,烏魯木齊,舊房成批拆除,新式高樓拔地而起。

2000年,烏魯木齊,一對哈薩克新婚夫婦舉行婚禮,少數民族中產階級興起。

2000年,和田,抽取地下水的維吾爾婦女。

2000年,和田,幾位老先生閱讀著家書。

2000年,和田,傳統泥屋外的兒童們。

2000年,喀什,市郊的農田上,一位農民與他的孩子。

2002年,哈爾濱,松花江邊的冬泳比賽,這是人們展示活力的特殊時機。

2002年,哈爾濱,冬日的街邊的地瓜攤,雪景中的溫情,暖洋洋的。

2008年,北京,北京奧運開幕在即,一群年輕人興高采烈地在國家體育場前合影。

2009年,上海,上海世博會前的宣傳活動,上海世博會是北京奧運後中國最大的國際盛事。

2010年,成都,幾位年輕的茶商檢驗新到的茶葉,傳統茶飲消費快速提高。

2011年,上海,又一處拆掉的老小區,原來的鄰居各奔東西。

2012年,上海,新婚夫婦向長輩敬茶。

(本文圖片由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提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