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和哪所大學“合得來”?看看校訓就知道了

校訓是一所學校珍貴的價值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代表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考生了解一所學校的校訓,可以初步判斷這所學校與自己是否“合得來”。

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剛勁有力地不停運轉,君子應當效法天地,奮發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載物”出於《周易·坤卦》的《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當增厚美德,包容萬物。1914年11月,梁啟超到清華大學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激勵學子,後作為清華校訓。

中國人民大學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複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由羅家倫提出。“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見於宋真宗寫的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南開大學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由校長張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語首助詞,這種用法源自《詩經》。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賢王商湯的座右銘,以一種動態的角度倡導積極進取、不斷革新和變化,才能不斷進步。

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樸實,即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堅定地執行。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中山大學,親筆題寫了這則校訓。

山東大學

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出自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學”,不僅要學習實用的知識技能,更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醜》:“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110年校慶時改為“學無止境,氣有浩然”,價值取向更明確,更符合音韻平仄要求,讀來更朗朗上口。

廈門大學

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自強不息”是陳嘉庚先生創校時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 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四川大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取意自《莊子·秋水》,作為固定詞語最早出自晉代袁巨集《三國名臣序讚》:“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其言包含廣也。”“有容乃大”則出自《尚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將兩詞連用的則是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中國農業大學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出自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飽含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種敢於承擔的勇氣和魄力。下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河南大學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話言簡意賅地道出辦大學的原則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誡師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優良品德。“親民”又為“新民”,意為啟迪百姓心智,使百姓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就是將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斷求取進步。對於“止於至善”,宋代碩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牽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也就是說,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動搖。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博洽通達 弘毅致遠

博洽:學識廣博

《後漢書·杜林傳》:“京師士大夫,鹹推其博洽。” 李賢 注:“博,廣也。洽,徧也。言其所聞見廣大也。”也謂精通熟知。《元史·儒學傳·梁益》:“博洽經史,而工於文辭。”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製科議》:“如前代製科之類,必兼通諸經,博洽子史詞賦,乃得預焉。”

通達:通曉豁達

《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也謂通情達理。漢 劉向 《列女傳·魯季敬薑》:“ 文伯之母,號曰敬薑,通達知禮,德行光明。”

弘毅:寬巨集堅毅

取自《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朱熹注解:“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至其遠。弘而不毅,則無規則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道。”

致遠:追求卓越

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後人將“致遠”含義進一步引申為實現遠大的理想、成就事業上的抱負,蘊含“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意境。

“博洽通達 弘毅致遠”是一個有機、有序的整體,四者緊密相聯,不可分離或缺位。“博洽”是為學基礎,“通達”是為人情懷,“弘毅”是精神品質,“致遠”是成功境界。

河南農業大學

明德自強 求是力行

“明德”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自建校伊始,農大人就辛勤耕耘於中原沃野,與大地最為親近,孕化出大地般的浩然明明之德。這“明明之德”包含了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守諾重信、腳踏實地;弘農愛國、奮發有為等等豐富的內涵,是河南農業大學以及農大人最為鮮明的特質。“自強”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百年農大成長之路曲折蜿蜒,飽受磨難,唯立志以強國、服務“三農”以報國的自強精神激勵著農大人矢志不渝、不屈不饒。“明德自強”其意就在於倡導農大人要立德修身,修明胸懷天下之浩蕩精氣,弘揚奮發圖強之壯闊正氣,堅忍不拔,勇擔重任,富民強國。

中原工學院

博學弘德 自強不息

博學——出自《 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既指廣泛學習,也指學問淵博。學校重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倡導刻苦學習,勤奮實踐,博采眾長,學以成才、學以立業、學以報國;倡導用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不斷獲取新知,勇於探索真理。

弘德——出自東晉《 華陽國志》:“思弘德化,思弘德教”。主要涵義是指弘揚人類的文明與美德。學校重視道德情操與法制精神的統一;倡導培養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校,以德立國;倡導學會做人,全面發展,志向遠大,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

自強不息——出自《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主要涵義是指君子應剛毅堅卓,不屈不撓,生生不息。學校幾上幾下的曲折發展歷程,體現了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學校重視遵循客觀規律,銳意進取,永不懈怠,同心同德,不斷在更高的標準上發展壯大。

洛陽師范學院

厚德博學、勵志篤行

“厚德”語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博學”、“篤行”語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和《禮記·學記》“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厚德博學而無往不利,勵志篤行乃世之風范。厚德方以勵志,勵志才能篤行,師生之道由此突顯,“傳道授業解惑”由此張揚也。歸結起來,“厚德博學、勵志篤行”即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長、成才,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踐履所學,向著既定的目標和事業奮進不已。

河南工業大學

明德 求是 拓新 篤行

明德,舊謂美德,《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美德比糧食更馨香。《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求是,求乃探索、尋取之意,是則為正確或認為是正確的。尋求科學真理。

拓新,拓乃開辟、擴充之意,拓新則創新之意。

篤行,篤乃忠實、專一之意,篤行系誠摯而專一的踐行。

總意: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通過探索去求真,努力創新並專注地踐行。

鄭州輕工業學院

為之則易,不為則難

校訓“為之則易,不為則難”出自清代學者彭端淑一篇文章,原文是:“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校訓體現出在改革發展中勇於開拓、不斷創新的精神風貌,時刻警示、導向我們在謀求更大的發展過程中要敢為、勇為、善為,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校訓也激勵廣大同學不畏困難,勇於進取,不斷完善自己,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河南工程學院

自強不息 博學精藝

“自強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謂以剛毅堅卓的品質,發奮圖強,奮鬥不止。“博學”源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首句。“博學”意謂為學要廣泛獵取,采納眾長,兼容並包,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藝”是指“六藝”,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六藝是古時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能,現在泛指用以安身立命的各種才能、技藝。“精藝”就是要精通學業專長,精湛專業技術,這與學院工科為主的辦學特色要求相匹配。

許昌學院

崇德礪志 博學敬業

"崇德",見於《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崇德就是要注重立德修身,重視品德教育。對教師而言,要以德立業,身正為范,身教重於言教,以嘉言懿行垂范於學生;對學生而言,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素質教育理念,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礪志"就是砥礪意志,奮發有為。旨在倡導和勉勵廣大學生和教師在人生征程上和工作實踐中志存高遠、堅韌不拔、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勇於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具有永不言敗的意志力。

"博學",語出《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而《中庸》所述更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就是學識淵博,基礎扎實。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教育教學品質視為學校的生命線。教師要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厚積薄發,傳道授業;學生要勤奮學習,立志成為具有廣博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敬業",見《禮.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敬業就是要注重踐行、心無旁騖,恪盡職守、勇於探索、精益求精、甘於奉獻。以此激勵廣大學生專注學業、勤奮刻苦、聯繫實際、求知練能;引導廣大教職工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德"、"志"、"學"、"業"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人生大架構,體現了學校專注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

新鄉醫學院

明德 博學 至愛致用

“明德”:出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謂為學者要學到高層次的學問,必須推崇高尚的品格和德行,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完備的人格。

“博學”:出自《論語》“博學而篤志”, 意謂為學者應廣泛學習,博采眾長,學識淵博,方能集成大家。

“至愛”:出自古語“大道至簡,大醫至愛,適者有壽,仁者無敵”,意謂成就“蒼生大醫”者必有至真至誠之愛心。

“致用”:出自《周易》“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學者貴崇實尚用,學術愈精,應用愈廣,則貢獻愈大。

適合的鑰匙才能開合適的鎖

那麽,我們如何才能在眾多高校中認出它的氣質呢?一是查找翻閱自己欲報考高校的建校歷史,包括它的知名校友;二是觀察高校學生在網上的一些發言,從中感受其精神面貌;三是看一個高校的校訓,任何一所高校的校訓都不是當事人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校訓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在校學生的精神狀態,而學生也不知不覺為校訓所影響改變。

轉至河南省陽光高考,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恭喜你看完了文章,點個,分享一下再走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