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亮和朱熹的王霸利義之辯

大家都知道宋朝有個特點就是重文輕武,所以宋朝的文化事業比較發達。相對的,宋朝的一些文化名人也就層出不窮,南宋的朱熹更是讓人們印象深刻。他曾經和陳亮有過一段王霸利義之辯,他們都爭論了什麽呢?

陳亮是南宋有名的主戰派,人稱龍川先生,是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少年時就以《酌古論》、《中興五論》名動東南。

因為陳亮在治學方面比較務實,注重實際社會效果,多言實務軍事,反對空談性命義理,論點和後世胡適提出的“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有些相似。陳亮也曾屢次批判朱熹的理論,引起朱熹的不滿,所以兩方各不相讓,就展開了長達數年的論爭。

兩人的爭論,是從歷史觀方面開始的。

朱熹認為上古時期及至夏商周三代,統治者為聖王,聖王之間以“道心”相傳,心術純正,所以社會天理流行,是“王道政治”。而三代之後,由於道心的失傳,所以漢唐的帝王沒有道心,只知道利益和人欲,他們所做的仁義之舉,只是恰好與上古聖王的道心一致的偶然之舉。因為沒有道心,所以漢唐是“霸道”。

陳亮對朱熹這種說法大不以為然,陳亮認為朱熹的三代為王道,漢唐為霸道是不符合史實的,而漢唐的開國帝王對歷史的貢獻是足以媲美商湯、周武的。不同於朱熹的“以智力把持天下”的論點,陳亮強調智力和力量需並重方可救民與水火。陳亮的論點,和他主戰派的立場是高度一致的。

據此,陳亮提出“王霸並用,義利雙行”的論點,他還舉例說明即便是三代的帝王,也不完全是以王道治天下,中間也有霸道,王道需要霸道為自己開辟路線。他說:“湯放桀於南巢而為商,武王伐紂取之而為周。”

陳亮認為,商周的開國之君都有這種霸道的舉動,更說明了朱熹論點的偏頗。

實事求是地講,其實陳亮的見解,確實更符合史實。

兩人在這個歷史觀問題得爭論上,又引出了更深層次的義利之辨。

朱熹區分王霸的標準,就在於講仁義還是倡功利,仁義為王道,功利為霸道。他認為三代統治行仁義不計功利,而漢唐統治一切都基於利欲。

朱熹認為理欲是對立不容並存的,而陳亮認為義利四相輔相成的,利也是義,義要通過利來體現。陳亮指出即便是在三代時期,同樣也是追求功利的。他說:“禹無功,何以成六府?乾無利,何以具四德?”

所以陳亮認為利義應該雙行,“天理人欲可以並行”,而三代之前無利欲的說法,是孔子美化過的,不是歷史事實。

可以說陳亮的這種言論,在當時是十分驚世駭俗的。也是朱熹對陳亮思想極端不滿的重要原因,朱熹希望陳亮能夠放棄利義雙行的想法,以“醇儒”自律,而陳亮則反唇相譏,說所謂“醇儒”,不過是“風痹不知痛癢之人”,這種人除了空談,其余一無所知,也一無是處。

可以說,這場辯論,兩方誰也沒有說服誰,依舊各持己見,只是從現代人視角看來,朱熹的思路,確實迂腐了一點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