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了李一男光環的小牛電動,活得好嗎?

5月18日,小牛電動(NASDAQ:NIU)按期公布2020年一季報。

一季度營業總收入2.33億元,同比下降33.4%,落在業績指引降幅區間25%-45%,但高於彭博一致預期的2.3億元。淨虧損0.3億元,同比下降320%;調整後的淨虧損為0.2億元,同比下降227.4%。

有意思的是,財報發布當天,小牛電動反而收漲2.87%,並在隨後一個交易日漲幅高達13.73%。

艱難成長路

說起牛電科技或者小牛電動,李一男可能是繞不開的話題。

15歲就考入現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研究生畢業後加入華為。23歲的他,僅僅用兩天時間就升任華為工程師,半個月升任主任工程師,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兩年被提拔為華為公司總工程師/中央研究部總裁,27歲坐上了華為公司的副總裁寶座,股權一度攀升至僅次於任正非,一度成為接班人的熱門人選,堪比爽文中開掛的男主。

然而,現實是李一男最終背上了“華為叛將”的名號。他離開華為後,創辦的港灣網絡從華為的代理商變成了華為的對手,被華為窮追猛打,2006年以17億元收購告終。

不久,李一男出任百度CTO。高薪挖他來的李彥宏評價很高:“全世界能做百度CTO的人不超過三人,李一男就是其中一位。”

但百度也不是李一男的最終歸宿。他後來做過中國移動旗下12580的CEO、成為金沙江創投合夥人……輾轉多年,李一男最終還是選擇了創業。

2015年4月7日,李一男在個人實名認證微博發文稱,“醞釀良久,願將一切過往歸零,創業路上再次出發”——小牛的項目正式啟動。

彼時的李一男自帶吸金光環,憑著自己在界內的名氣和聲譽,A輪就獲得紀源資本、IDG資本和紅杉資本中國參投的5000萬美元A輪投資。

2015年6月1日,牛電新品發布會上李一男說:“我起起伏伏的人生,如同過山車一樣。”

李一男說這句話時,是不是已經看到了自己面前陡峭的下降軌道,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由他出面,小牛N1已經創造了半個月內完成7200萬元、售出1.5萬輛車的“眾籌神話”。

僅僅兩天之後,李一男就因涉嫌內幕交易在深圳機場被警方帶走。

牛電科技才滿周歲,小牛電動車剛剛出生,似乎就要曲終人散了。

雖然通過各種方式拉來融資,小牛勉勉強強成了下來,但是市場中“牛電科技還能活下去嗎”、“小牛電動車還能撐多久”的疑問始終不能平息,小牛的團隊們也只能在“後李一男時代”忍辱負重,默默進行研究和海外拓展,在國內沒有一點聲響。

直到李一男2017年1月被判、同年12月出獄、讓出CEO位置,小牛電動都一直深陷虧損之中。

連年虧損以及發展渠道需要大量資金,品牌形象急需挽救,在市場行銷方面“被缺席”的兩年也需要盡快補回來——三大因素促使小牛加快了上市的步伐。

2018年10月19日,小牛電動在納斯達克上市。

創始人李一男站在人群後,笑得異常燦爛。但按下上市按鈕的人不是他。沒有了李一男的光環加持,小牛能靠自己活下去嗎?

2019年,小牛電動成功扭虧為盈,一定程度上給了投資人信心,但在2020年一季度又虧損了。

財報數據顯示,小牛的營業成本始終高居不下。即使在最近大幅下降之後,營業成本率仍然高達70%以上。

繼續降低營業成本是小牛能夠保持淨利潤為正最關鍵的一環。

運營成本方面,三項費用分布相對合理,且研發費用增速較快。值得注意的是,小牛電動的行銷費用增速一直不高,說明其並未采取廣告轟炸的行銷策略。

而在行銷費用幾乎未增長的前提下,2018、2019兩個年度營業收入每個季度均實現同比較大漲幅,說明其品牌有一定的市場認可度。

不過,依然是因為營業成本過高擠壓了其他費用,小牛電動的研發費用率依然較低。除了今年一季度,由於營業收入降低上升至近10%,之前該比率幾乎一直在4%以下。

對於主打智能科技的小牛來說,有充足的資金進行研發是必要的,但營業成本之痛仍亟需解決。

攘外必先安內

由於一直走高端智能化路線,小牛的用戶群體非常受限。

根據《2019年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18年小牛電動的市場佔有率僅為1%,銷量過百萬輛的兩輪電動車企業超過10家,而小牛電動銷量僅為34萬輛。受疫情影響,人們消費水準普遍降低,小牛在國內的銷售量又降低了。

第一季度,公司的電動踏板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34316輛,同比下滑43.5%;在中國國內的授權加盟店數量為1033家,與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相比減少17家。

與之相反,小牛在國際市場表現良好,銷量為5844輛,同比上漲5.9%;公司國際銷售網絡的分銷商數量增至33家,覆蓋了42個國家。

內外表現差異巨大,小牛是否該考慮一下欲攘外先安內?

著名谘詢公司Frost & Sullivan預計,中國電動兩輪車2019至2023年的複合增長率將達到7.22%,市場規模可能超過1089.9億元。中國巨大的市場尚處於藍海期,棄之可惜。

好在市場和政策的發展方向對小牛還算有利。2018年修訂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再次明確規定電動自行車含電池在內,整車重量不得超過55kg。這一規定迫使原來使用沉重鉛蓄電池的企業轉而更多地使用鋰電池。

鋰電池的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將整體提升電動兩輪車的售價。而小牛從一開始使用的就是鋰電池,不會因此受到衝擊。

後疫情時代,人們對於出行安全有了更多考慮,一部分中長距離通勤者轉而選擇騎電動兩輪車出行。其中,不乏更看重質量、外觀、性能而非價格的消費者。小牛此時發力,可能收獲一批忠實用戶。

但是,除了太過“高貴”,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外,小牛之前獨佔的智能科技領域也受到了攻擊。新國標實施後,電動自行車行業大洗牌,也給了新玩家絕佳的入場時機。

背靠小米生態鏈的九號機器人2019年12月17日發布了第一款電動車,其外型、技術、宣傳海報,均直接宣戰小牛電動。九號機器人一開始便表明其生產的是“符合新國標”的電動自行車,而此前小牛生產的多個系列車型都因未達新國標標準而停售,並在2021年將被強製停止使用。

除了打出“真智能”口號的九號機器人,老牌電動車龍頭雅迪電動車也把手伸向了高端市場。小牛恐怕再也不能幻想在高端電動自行車市場高枕無憂了。

小牛生態鏈

小牛電動CEO李彥曾表示,“不僅僅是製造和銷售電動車,小牛電動的願景是要重新定義中國乃至世界的城市出行方式。”

小牛官網上則稱,“小牛電動是中國城市出行領域第一家 lifestyle 品牌公司,傳播科技、潮流、自由(technology, style, freedom)的品牌理念”。

2014年成立以來,小牛已經逐步建立起了以電動自行車為核心,包括運動自行車、周邊、配件、智能服務、保險等的品牌生態鏈。一季度,小牛周邊、配件和服務收入同比增長5.5%,為公司的現金流入做出貢獻。

但這些支線業務終究是為支柱業務服務的。只要做好核心產品,才能長久發展。

對此,小牛電動2019年末新投產了全球研發與製造基地,今年一季度已正式進入運營階段。2020年1月,小牛電動在CES上展示了其生產的全球首款自動駕駛三輪電動摩托車TQi以及小牛電動生產的首款跨騎電動摩托車RQi。值得一提的是,兩款車均支持5G通訊。

公司預計其第二季度營收將實現5.85億元至6.55億元,同比增長10%至23%。彭博跟蹤小牛電動的7位分析師和4家跟蹤小牛的券商均給出“買入”評級——這或許是一季報大幅虧損下股價仍有上漲的原因。

只是智能科技研發這條路無比漫長又寂寞,需要長期堅持投入,回報沒有那麽快。

李一男說,牛電科技是他最後一次創業。

雖然退居幕後,但李一男仍是公司第一大股東。截至一季報發布,李一男仍通過Glory Achievement Fund Limited持有小牛39.5%的股份,並擁有28%的投票權。

不知這位“老父親”對他的最後一個孩子現在的成長和發展是否滿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