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禁令已下,中國拒當“世界最大垃圾進口國”

文 | 賈敏

曾經的世界第一大“洋垃圾”進口國說“不”後,整個世界都變了。

從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開始,洋垃圾進口的大門開始被關閉。時至今日,這一舉措引發的“蝴蝶效應”在全球引發風暴。一邊是星巴克要禁止塑料吸管、美國廢品回收站堆積如山,另一邊“接盤俠”東南亞剛剛開始接受洋垃圾,隨後便翻臉,走上禁止洋垃圾之路。

3月28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針對表示,中國不會放鬆對固體廢物進口管制。開弓沒有回頭箭。

在中國拒收“洋垃圾”之後,全球生態環境格局已產生劇變。在這場變化中,得利與失意交相上演。

洋垃圾最大進口國 力爭“零進口”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進口國。

洋垃圾的進口熱潮開始於二十世紀末,彼時經濟建設如火如荼,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很多產業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洋垃圾也在此時悄然進入中國。

這條進口供應鏈之所以得以運轉,源於每個環節都能獲利。在發達國家,垃圾處理費十分昂貴,每噸可達到400—1000美元。而在中國,即便加上運費,處理每噸垃圾的成本也只有10—40美元。因此,國內接收方購進垃圾後,經過條件分類加工等工序,層層轉賣出去,可以獲得幾倍的利潤。同時,垃圾出口國還能通過“賣垃圾”獲得額外的收入。由此,每個產業鏈都能獲利。

彼時,中國的製造業正處於加速發展期,需要更多原材料。“洋垃圾”則主要是塑料、廢紙、金屬材料等,具備一定回收利用價值。於是這些固體廢棄物,便被作為中國發展資源的補充。

從1995年到2016年的20年間,中國的年垃圾進口量翻了十倍,從450萬噸增長到4500萬噸,已經成為了一項大宗交易品。

以廢棄塑料為例,美國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旗下子刊《Science Advance》雜誌2018年6月20日刊出的一項研究顯示,自1992年以來,全球72%的塑料垃圾最終都被運到中國內地和香港。具體來說,約1.06億噸塑料垃圾被直接運到中國內地,佔世界塑料垃圾進口總量的近一半。另外,運到香港的塑料垃圾中,也有63%被運到中國內地。

換言之,中國以一國之力消化了全球一半的塑料垃圾。即便地大物博,也會有些消化不良。

回溯洋垃圾源頭可以發現,這些洋垃圾大多來自經濟發達地區。彭博社統計,洋垃圾的主要來源分別為美國、歐洲、日本、澳大利亞、中東。

數據也證明了歐美有向其他國家“賣垃圾”的傳統。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2000年到201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垃圾廢品交易額從7.4億美元飆升至115.4億美元。歐盟27國則把87%的再生塑料直接或間接地運往中國。而根據英國《衛報》的統計,英國每年有270萬噸廢塑料流向中國,佔到該國塑料垃圾產量的2/3。

從2012年開始,英國向中國內地和香港出口270萬噸廢塑料

巨量的洋垃圾源源不斷,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進口國。同時也給國內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壓力之下,洋垃圾帶來的問題被凸顯出來。2018年1月,中國宣布停止進口4種可回收廢品,不再做“世界的垃圾場”。

禁令很快顯示效力。2017年時,中國進口廢塑料583萬噸,花費222億元。到2018年,進口數量下滑到5萬噸,進口額為2.6億元。跌幅劇降99%。與此同時,廢紙和廢金屬的進口量,也分別從2017年的2572萬噸與807萬噸,下滑到2018年的1703萬噸和534萬噸,降幅都超過了1/3。

毋庸置疑,中國的洋垃圾禁令讓各國有些吃驚和慌亂。

生態環境格局發生巨變

中國的洋垃圾禁令,踩了全球眾多發達國家的腳。

美國是主要垃圾出口國,也是世界第一大廢塑料出口國。在這裡有15.5萬個工作崗位依賴於對中國的垃圾出口,這些工人平均年薪高達7.6萬美元,貢獻的稅收總計達30億美元。從2018年1月開始,即面臨廢品堆積問題。

在這場垃圾攻防拉鋸戰中受苦的不只是美國。CNN3月3日報導,韓國義城郡有一座韓國最大的垃圾山,已經燃燒了整整3個月。但這座垃圾山整體有17萬噸,如果不加控制,需要整整5年時間才能燃燒殆盡。

在澳大利亞,由於中國的洋垃圾禁令,垃圾回收商們須付出額外的資金,徹底去除材料中的汙染物,使之達到可回收垃圾標準,才有可能出口到中國。而在此之前,他們只需要從政府手中買下可回收垃圾,並領取處理垃圾的補貼,轉手再賣給中國回收商。那時,同樣的垃圾可以賺兩次錢,現在成本顯然更高。

一時間,很多國家的媒體上都能看到關於“垃圾危機“的報導。“中國拒絕當垃圾場,現在世界亂作一團”、“由於中國限制進口,美國可回收物堆積如山”“中國受夠了歐洲的垃圾”、“當中國終於對成為全球垃圾場說不時,世界應該醒悟”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洋垃圾利益鏈的崩裂。

“垃圾危機“下,各國開始被迫在國內尋求緩解的辦法。

歐盟推出新限塑方案,稱到2030年將對全部塑料包裝實施回收,咖啡杯等一次性塑料也將被停用。英國則頒布新版25年環保計劃,希望在2042年前消除可避免的塑料垃圾。包括塑膠袋、吸管等。韓國《東亞日報》則報導,首爾和周邊地區部分集體公寓內貼出了“從4月1日開始無法回收塑料和泡沫塑料”的告示,並認為這與中國2018年1月開始停止進口“洋垃圾”政策有關。

相似的場景在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日本等國輪番上演,當地的廢棄物承包商紛紛宣布停止接收可回收物品。

由此,全球垃圾處理格局開啟了大範圍的重組。

東南亞接盤又反悔 洋垃圾無處可歸

銷往中國的垃圾之路被阻斷後,這些垃圾去哪了?無處可去的垃圾沒有消失,它只是轉移了。

東南亞成為美國、英國、日本等垃圾出口“大戶”瞄上的下一個接盤俠。結果是2018年東南亞國家進口洋垃圾數量激增。

2018年1月至7月,馬來西亞就從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及歐洲部分國家進口了75.4萬噸塑料垃圾——約等於10萬頭大象的重量。

泰國、越南也熱衷於進口“洋垃圾”。2018年1到6月的數據顯示,美國2018年對泰國的塑料垃圾出口飆升近2000%,達9.1萬噸;對越南的塑料垃圾出口增加46%,達7.1萬噸。

遺憾的是,東南亞各國並不能如同曾經的中國一樣,能夠通過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消化這些洋垃圾。

由於東南亞各國的固體廢物管理、垃圾處理能力與循環利用水準遠未達到國際標準,該地區漸漸不堪重負。

以馬來西亞為例,研究表明,這些洋垃圾在馬來西亞並未被回收利用,而是任其腐爛,或者填埋、焚燒。

在情況開始變糟時,一些國家開始警覺。2018年5月,越南臨時禁止進口塑料廢料,因為中國禁令實施後,湧入的塑料廢料已令該國兩個港口“不堪重負”;2018年10月,泰國宣布2021年前禁止進口塑料垃圾;幾乎同時,馬來西亞政府也表示將禁止進口所有不可循環再造的固體廢物,確保馬來西亞不會成為“發達國家的垃圾傾倒場。”

只是目前來看,東南亞國家仍停留在喊話階段,一些限制只是暫時的,或者未能落地。

相比之下,中國的禁令就顯得實在多了。

邱啟文表示,開弓沒有回頭箭,中國不會放鬆禁令。並且,“力爭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

再見了,“世界垃圾場”。

編輯:胡相越

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時代的前面

如果不能、那就同時代一起前進

但決不要落在時代的後面

——布留索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